李勇慧,李紅月
(洛陽師范學院 生命科學系,河南 洛陽 471022)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指出:“美育對于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1]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zhàn),生物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建立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以適應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2].生物教學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實踐活動與美育有著密切而潛在的聯(lián)系,因此在傳授生物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能潛移默化地塑造美的靈魂,揭示美的本質(zhì),豐富美的內(nèi)涵,實現(xiàn)美的超越.因此美育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將是一種適應新課改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
關于美育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國內(nèi)外已有不少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由于種種原因,人們把美育實施途徑局限于藝術課程這一狹窄范圍,美育仍是學校教育中相對薄弱的環(huán)節(jié),作者利用實習教學實踐,從課堂內(nèi)外全方位研究,以求初步探索美育應用對生物教學的影響效果.
作者于2009年9月~2010年1月在嵩縣五高高一年級三個教學班展開實驗,共計220人,其中一(2)、一(4)班為對照班,一(3)班為實驗班.在教學過程中,從生物知識本身,課堂教學藝術,情感升華三方面有意識調(diào)動各種美育因素,突出表現(xiàn)在對實驗班的教學中,現(xiàn)將教學過程中挖掘的各種美育因素總結如下.
高中生物教材中蘊藏著極其豐富的美育因素,如蛋白質(zhì)多姿多彩,千變?nèi)f化的空間結構,DNA分子的規(guī)則雙螺旋結構,生物系統(tǒng)的信息傳遞,生物的多樣性等知識點中,無不于智育中包含美育因素.為了將生物美呈現(xiàn)的淋漓盡致,我們生物教師需要從教學藝術著手,在教學中不但要尊重生物教學本身的規(guī)律,而且要充分利用各種藝術手段,美化生物教學過程,讓學生在欣賞生物世界美的同時,時刻感受到生物教學的藝術美,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欣賞美的能力.
1.2.1 教師儀表美
中學生普遍具有“向師性”心理,教師應該把握自己的形象,親近,自然,大方的美的儀表有利于學生心靈美的塑造.作為肩負教書育人重要職責的教師,其言行對學生的影響往往是一輩子的,即所謂“身教重于言教”,教師美的風度儀表會使學生在學習中得以潛移默化.一個好的教師應該首先做到:外表端正大方、整潔、高雅;服飾要得體,與自己的身份、年齡、環(huán)境相符.
1.2.2 語言幽默美
前蘇聯(lián)教育家斯維特洛夫就曾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3]教師語言的魅力是師生交流思想、溝通情感的橋梁,是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精神武器[4].教師要提高教學幽默藝術,活躍課堂氣氛,活化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學生體會到智慧之美.
例如在教學中講到減數(shù)分裂時可以說,聯(lián)會時“有源(緣)千里來相會”,而有絲分裂則是“有源(緣)無分”,同源染色體分離是“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總是要分開的.像這樣幽默語言的使用引得學生會心的大笑,加深和拓寬了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達到寓教于樂的境界.總之,幽默是學生注意力的保持劑,傳知解惑的催化劑,師生關系的黏合劑,現(xiàn)代教師一定要注重培養(yǎng)個人幽默素養(yǎng).
1.2.3 趣味記憶美
當一個學生對某一學科發(fā)生興趣時,產(chǎn)生歡快、愜意、美好的心情,總是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而不會覺得是一種沉重的負擔[5].生物學科知識點多而抽象,如果有意識運用諧音記憶法,口訣記憶法,數(shù)字記憶法,聯(lián)想記憶法諸如此類的趣味記憶,在輕松詼諧的氣氛中記憶易混淆的知識點,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和學科間相互滲透之美.
例如在教學中細胞膜的結構可以想象成大家喜歡吃的沙琪瑪,磷脂分子層就是米粒,蛋白質(zhì)分子就是沙琪瑪表面的花生或者葡萄干.提出細胞學說的兩位科學家,學生很難搞清哪個是植物學家,哪個是動物學家.我們可以通過對聯(lián)聯(lián)想:“五谷(植物)豐登(施來登),六畜(動物)興旺(施旺)”.這些趣味思維很有利于學生的掌握和記憶.
1.2.4 詩詞意境美
中國的詩詞韻味十足,詩詞的許多因素都能給人以美感,但詩詞整體的美學價值依存于意境.意境是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6].在生物學教學中嘗試滲透詩詞,使生物課堂教學成為傳導美,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將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美與大自然絢麗多彩之美聯(lián)系起來,更好地完成生物課程所要求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學中有的詩詞描繪了生物個體的特點.如王安石的《梅花》“墻角數(shù)枝梅,迎風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有的詩詞則反映了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如:白居易《題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龔自珍《己亥雜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等.蘇軾《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白居易的《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等詩句,則描繪了與生物的生殖發(fā)育有關的現(xiàn)象.
1.2.5 課件展示美
現(xiàn)代教育媒體的發(fā)展,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的“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單調(diào).多媒體教學課件應用與教改創(chuàng)新的結合,是一種新型思維能力的訓練,一種先進、超前意識的強化,從而使多媒體教學課件的應用更有創(chuàng)造性,更有實用價值,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7].
例如在“光合作用”一課中通過影像文件展示場所和過程,融聲音,圖片于一體,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又如用動畫展示變形蟲的變形運動及吞噬異物的過程使學生對膜的流動性理解更感性化.
1.2.6 板書設計美
板書也是美育的重要方面,結合生物學科特點,除了文字表述以外,教師再用彩色粉筆勾劃出極簡練的圖形或符號,給人以較強的直觀性和趣味性,造成圖文并茂的藝術效果,當然這種“畫”不同于美術課上的精細描摹,主要在于示意.
1.2.7 展示實驗美
觀察是認識的窗口,是思維的前提,認識某一事物時,如果沒有敏銳而細致的觀察,就不可能深入認識其本質(zhì).生物實驗作為一種科學實踐活動同樣是一種融觀察和動手于一體的創(chuàng)造活動[8].顯微鏡作為生物實驗的標志儀器,為學生顯示出了一個肉眼看不到的色彩斑斕的世界,讓學生在微觀世界領略生物之美.
每一次觀察雙螺旋結構,看到的不單單是簡單的堿基、糖或者是緊縮的桿狀DNA分子,看到的是一個個跳動的生命,它們有著不同的性狀、生活習性,它們居住在我們這個地球的不同位置,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地球的孩子.在實驗過程中我們運用了大量的生物材料,在驚嘆的同時,我們更應有一種對生命的敬畏.實驗的作用不應該是把學生塑造成麻木的機器,而是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的精神正直、良心純潔、情感利信念端正.”[10]大自然是美麗的,但是感受自然之美并非是觀其美,聞其音,而是用心去體會它的真正美——無私奉獻.例如有這樣一個關于動物的故事:一個人將捕來的一條魚放進滾燙的鍋里,意外地發(fā)現(xiàn)這條魚總是弓著身子,將魚翻過來放仍是如此.他驚奇地將魚取出,剖開肚子一看,里面竟然滿滿的全是魚卵!我們無法想象這條魚每次弓身意味著自己的頭部和尾部將承受的巨大煎熬,但在那一刻,我們卻明白了什么是母愛……這在生物學上被稱之為“本能”或者說是“先天性行為”,但就是這種行為卻折射出動物的生命哲學,閃現(xiàn)著人性的光芒.在生物教學中,充分運用這些例子可以使學生提升美的品位,升華美的情感,這是我們生物美育的真正目的.
通過學生的生物考試成績和學生綜合素質(zhì)來評價美育在教學中的應用情況,體現(xiàn)美育的實效性.
生物學考試成績對比表
結果:從開學初和期末成績對比發(fā)現(xiàn),在開學初實驗班成績稍低于對照班成績,由于美育在實驗班的應用,實驗班的教學成績和及格率由開學初的較低到期末的趕超對照班,有了明顯的提高.
另外,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實驗班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審美能力,審美情趣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會積極參與審美活動,人文景觀攝影大賽、集郵收藏、校園文明大使評選大賽、環(huán)保手工制作大賽以及校園原創(chuàng)文學等,具備美的衣著,美的言行,初步具備美的心靈,美的情操.
近幾年來,應試教育這根無形的指揮棒把千軍萬馬引向升學的獨木橋,美育在許多的學校已形同虛設,而且多數(shù)人把學校美育簡單地理解為在課表上開設一兩節(jié)音樂課和美術課,這樣,就使得美育在許多學校里是不僅實亡,而且名也不存.學校作為美育的主要陣地,我們需要在各學科滲透美育,絕非僅僅藝術課程.從作者的教學實踐中可看出,美育在教學中的應用的確促進了教學成績和學生素養(yǎng)的提高.但是美育在教學中的應用一個長期而復雜的教學任務,效果體現(xiàn)具有滯后性,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和研究.如果各學科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和長期探索,全方位、多渠道、高效能地全面實施美育,將更有利于培養(yǎng)出身心和諧發(fā)展、人格完美的高素質(zhì)人才.
〔1〕國務院關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的實施意見(國發(fā)[1994]39 號).
〔2〕張偉.感悟生物課程改革 構建優(yōu)效教學模式[J].中學生物學,2008(12):32-33.
〔3〕朱振江.中學生物教學中的幽默藝術[J].教育研究與實踐,2008(07):18.
〔4〕趙紅玫.如何提高教師語言修養(yǎng)[J].內(nèi)蒙古電大學刊,2010(01):52-53.
〔5〕米萌.淺談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的關系[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10(02):65-66.
〔6〕李春智.古詩詞意境鑒賞例談[J].文教資料,2010(04):54-55.
〔7〕劉彥戎.淺談多媒體教學利與弊[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05):156.
〔8〕王冬曉.在生物實驗中提高學生能力[J].新課程改革與實踐,2010(02):122.
〔9〕李美艷.加強校園環(huán)境建設 推進素質(zhì)教育[J].中國基礎教育研究,2008(12):15-16.
〔10〕石清.美學樂學,才能達到生動和諧[J].中國基礎教育研究,2009(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