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這八個字是《易經(jīng)》系辭里開頭的兩句話,許多人拿這句話來開涮。不過,這兩句被歪曲也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中不時會提到封建社會的尊卑等級關系,還有男尊女卑一類的,因而將“天尊地卑”理解成儒家推崇等級關系也是情有可原的。
事實上,這句話的意思可不是這樣。在古代,地的位置還是相當高的,秦始皇在泰山封禪的時候,一祭天主,二祭地主,三祭兵主。老子也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地的地位再怎么卑,也不可能比人的地位低。因而,把“天尊地卑”中的“卑”理解為今天的卑賤,那就大錯特錯了。
那么這個卑當怎么解?其實,我們都應該知道,只是我們很少留意,比如“謙卑”,我想大家看到了這個詞之后,一切就清楚了。大地厚德載物,滋潤萬物而不求報。萬物生存都離不開大地,但地卻這般卑下,付出而不求回報,這為大地之德,也可以說卑德。
人法地,中國人講求謙虛,也是效法地德。但很可惜的是,在歷史長河的發(fā)展當中,我們慢慢地遺忘了地德,也就是卑德。
有人可能會反駁,現(xiàn)在不少人都懂得謙虛謙讓的嘛。其實,大部分人的謙虛、謙遜都是一套儀式動作,他們知道這么做是一種禮貌,而非真真正正的“卑德”,德不是一種動作,而是一種內(nèi)涵。
在這之前,有一件事還應該先說說的,那就是雖然《易經(jīng)》中的十翼是孔子所作,但不見得它只是儒家的東西,它的一些觀點超越了儒家的范圍,如其中很著名的兩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边@兩句說的就是“天德”與“地德”,也就是“尊德”與“卑德”。而這兩句話,恰恰是被我們中國傳統(tǒng)的兩大學派所瓜分:儒家崇尚“天德”,推崇的是“自強不息”;而道家尚柔,守道是“厚德載物”。因而,儒道兩家可以互補,有著天然的內(nèi)在同盟關系。
一陰一陽為之道。如果放到一個人身上,缺乏天德,人就容易變得消沉,無上進心,失去前進的動力;如果這個人缺乏地德,那么就容易變得狂妄自大,看不到自身的缺點,將一切缺點都推到其他人身上,同時也會因為高傲,不屑于一些他認為“低級”的東西,天德越重,卑德越少,視野就越窄。
自董仲舒以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天尊文化不斷受人追捧,而地卑文化倒受人冷落,甚至出現(xiàn)著以尊為貴、以卑為恥的現(xiàn)象。因而,天尊地卑、男尊女卑一詞就真正變味了。
如果說儒家錯在哪里,最主要的錯就在于“陰陽失調(diào)”,夜郎自大、天朝上國等諸多毛病都是尊德強盛,以致歷史上許多時候撥亂反正的人物都是道家人物,因為道家以“卑德”為主,以“卑德”為主的人是不會排斥“尊德”的。
說到這里,到底什么是卑德?其實卑德很簡單,謙虛不是例行動作。大地厚德載物,擁有養(yǎng)育萬物的功勞卻不自恃,人也應該一樣,不自恃功高,不自恃學識淵博,多想想比自己勞苦功高、學識淵博的人,然后冷靜下來,平心靜氣地對待他人他物?!兑捉?jīng)》中謙卦是地山謙,山明明高于地,卻自行處于地下,這才是謙。
雖然在很多人眼中,儒家被當作罪人打倒了,但是這本身并非儒家文化的錯,而是儒家文化不完善。所謂“孤陽不長”,只有“天德”會誤事。因而,我們應該找回被漠視了的“地德”,以達到陰陽調(diào)和。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一尊一卑,天地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