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社會,“權”和“利”相比較時,權力比財富在社會上更被人們所看重。因為一個人權力越大,它所能得到的利益就越多,所謂“升官發(fā)財”“爭權奪利”就是當時社會現(xiàn)象的真實寫照。官吏們利用手中的權力和職務上的便利,強索他人財物,收受賄賂,侵吞國家財產(chǎn),假公濟私,以滿足自己事實上永遠也滿足不了的欲望。
盡管貪污受賄不是合法的行為,而且常常遭到最高統(tǒng)治者的嚴厲打擊,但它仍然貫穿了中國整個封建歷史,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
從西周、春秋戰(zhàn)國到秦漢、魏晉,從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史書中都記載了大量的各級官吏貪污受賄的事實。宋朝的包拯認為,行為惡劣的官員所占比例達到了六七成……而廉明清平之吏卻非常罕見。明朝一個大臣給永樂皇帝上書寫道:“貪官污吏遍布內(nèi)外,剝削及于骨髓?!蹦切┐蠹槌迹袂貦u、賈似道、嚴嵩、魏忠賢、楊國忠,等等等等,可以說同時也無一不是大貪官。清朝是我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個王朝,官吏貪污之風比任何朝代都有過之而無不及,乾隆的軍機大臣和紳通過貪污受賄,據(jù)說積累的財富相當于朝廷三年的財政收入。后來的皇帝嘉慶扳倒了和紳,其家產(chǎn)全部充公,就有了民間廣為流傳的“和紳跌倒,嘉慶吃飽”。
貪污受賄不僅長期存在于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而且它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上上下下一切領域;不只是在地方行政機構的下層官吏中貪污成風,在中央機構里的受賄也極為嚴重。以明朝中央的官僚情況為例:明代中央各部尚書的官階是正二品,全年奉銀只有152兩,要維持與其地位相乘的奢華生活,必須靠各省地方官以禮儀為名所送的賄金才行。各省的總督、巡撫贈送的禮金禮品,往往一次就能相當于尚書十年的俸祿。主管監(jiān)察工作的御史、巡按,他們本身工作的職責之一是清查貪污受賄,但事實上他們自己就是受賄的高手;管理刑事訴訟的司法官員并不能成為法律的化身,他們自己往往就執(zhí)法犯法,借法受賄;在主管考選官吏的人事部門中,受賄現(xiàn)象最為嚴重。
封建社會的貪官污吏確實太多了,但是有沒有清官廉吏呢?“洪桐縣里無好人”嗎?也不盡然。其實,每個朝代里總能找出一半個好官來的。但在整個社會里實在是鳳毛麟角,他們面對完全占據(jù)了壓倒多數(shù)的貪官隊伍,只能感到無能為力、無可奈何,從而隨波逐流。比如在魏晉朝代,袁毅在朝中炙手可熱,經(jīng)常送給官員們禮物進行拉攏,曾經(jīng)送給山濤百斤絲,山濤不想與別人不同,也收下了,但把它掛在了梁上。后來袁毅案發(fā)了,查驗眾官吏的時候,只有山濤那百斤絲還懸掛在梁上??梢娗骞俣嗝措y當。
包拯曾經(jīng)在仁宗皇帝時作瀛州的知州。當時,地方官員對上司的迎來送往問題相當嚴重,而過往的上司們也是肆無忌憚地向地方索取財物,包拯便打算對轄區(qū)內(nèi)的這種腐敗現(xiàn)象稍微整頓一下,但當他剛開始做還沒有動及毫毛,各種議論就鋪天蓋地向他壓了過來。包大人即使有天大的本事,面對整個社會行賄和索賄的陳規(guī)陋習,竟然也是無能為力,最后寫了一本奏折,向仁宗皇帝訴訴苦便拉倒了!所以,幾千年封建社會形成了整個社會的大黑染缸,作為個人,最多能自己做到“出淤泥而不染”,要想對因社會制度造成的腐敗做任何絲毫的改造都是徒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