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嘆因逐回評點《水滸傳》和《西廂記》而喧騰文壇。他將《水滸傳》百回本或一百二十回本,砍掉招安的情節(jié),代之以盧俊義夢見稽叔夜斬殺梁山一百單八個好漢,縮短為七十一回本,近人稱腰斬本。
且不論金圣嘆關于小說的思想觀點與藝術見解,我感興趣的是金圣嘆何以特別討厭宋江,而稱賞武松、李逵和魯智深呢?細推敲各回批注,大體可知金圣嘆之所以討厭宋江主要因為宋江“奸詐”、“狡猾”、“純用術數(shù)籠絡人”、不如李逵的“天真爛漫”、“誠樸、真”,不如魯智深的“心地厚實”,更不如集眾英雄人格特質(zhì)于一身的“天人武松”。因此,金圣嘆在《讀第五才子書法》中,把李逵、魯智深、武松列為上上人物,而把宋江和雞鳴狗盜之徒時遷一并歸入下下人物。
金圣嘆同明代的思想家李卓吾、戲曲家湯顯祖、清代小說家曹雪芹有相似的生活理念和人格追求。他們都主張人要保持真情真心。如李卓吾在《童心說》中,特別強調(diào)人要有童心。所謂童心,即“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童心為何失卻呢?李卓吾認為,“蓋方其始也,有聞見從耳目而入,而以為主于其內(nèi)而童心失。其長也,有道理從聞見而入,而以主于其內(nèi)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聞見日以益多,日所知所覺日以益廣,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務欲以揚之而童心失”?!巴募日?,于是發(fā)而為言語,則言語不由衷;見而為政事,則政事無根柢;著而為文辭,則文辭不能達”。按《紅樓夢》中賈寶玉的判斷,嫁了漢子的女人一旦沾染了男人的氣味,便講出為官作宦和仕途經(jīng)濟的混賬話。而男子如喪失赤子之心和真性,便有如夢中見到的甄寶玉,滿嘴的倫理道德和讀書應舉。
其實李卓吾并非反對讀書,否定儒家經(jīng)典,而是強調(diào)要保持自己獨立的判斷精神,不以孔子的是非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主張誠實做人,言行一致。這也是金圣嘆為什么討厭宋江的虛偽,而欣賞誠實的李逵的原因。問題是,人置身于社會當中,必然形成真性的自我和“社會我”兩重人格。倘如像李卓吾、金圣嘆,執(zhí)拗地堅持真性的我,同社會處處不同調(diào),到頭來也許會被當作異端狂人滅掉,或如賈寶玉痛苦地糾結于自我與“社會我”之中。是調(diào)和兩種人格模式,還是率性而行,拒絕戴任何“社會我”的人格面具,或是放棄真實的我,做一個甄寶玉似的乖孩子,我想任誰都不能給出正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