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世昌后人:傾盡全力傳承歷史
林則徐后人:為明祖志從不吸煙
鄭成功后人:多次挽救瀕危魚類
戚繼光后人:奔赴火線救死扶傷
鄧世昌后人:為鄧氏歷史傳承添磚添瓦
民族英雄鄧世昌出生在廣州河南龍尾鄉(xiāng)(現海珠區(qū)二龍街),為了紀念他,天河公園內有鄧世昌衣冠冢和鄧世昌全身塑像。今天,我國海軍中就有一艘艦以“世昌”名字命名,以寄托人們對鄧世昌的懷念。鄧世昌生前曾說過:“做人要正直、愛國、為民。”他犧牲后,家人謹記他的遺訓,世代清白做人。
除了鄧世昌以外,鄧家的后人多受先祖影響參加革命。鄧世昌大兒子承襲父職繼續(xù)供職于廣東水師。小兒子鄧浩乾曾供職于民國海軍部。后一輩中,更是和先祖一樣與日寇抗爭。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在廣州的7位鄧氏后人中有6位投筆從戎,其中竟有五位畢業(yè)于黃埔軍校。
據至今健在的鄧世昌后人中輩分最高的鄧權民(其祖父鄧佑昌與鄧世昌是堂兄弟)介紹,他也畢業(yè)于黃埔軍校,并在畢業(yè)后和他的四個兄妹投入抗戰(zhàn)。鄧權民說:“抗戰(zhàn)期間,最開心的時刻是在廣東博羅縣接受當地一支日軍聯(lián)隊的投降。據了解,鄧世昌直系后人分布在河北、江蘇等地,1918年在廣州出生的鄧權民祖父鄧佑昌與鄧世昌是堂兄弟。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鄧世昌直系后人舉家搬遷到北方。鄧權民老人向記者講述了一些故事,在日寇侵華、廣州淪陷之時,不少祠堂都被日寇用來駐兵,唯獨河南鄧氏宗祠沒有一個日寇進入搗亂,卻有一些日寇軍官偷偷進來拜祭鄧公。“當時我的兄弟鄧焱民在廣州搞抗日諜報工作,他向日寇軍官打聽情況時,聽過一個日寇軍官說:‘鄧世昌是中國頂呱呱的民族英雄,他是中國人抗擊外族的一面旗幟,我們敬他又畏他,所以不敢進駐祠堂?!薄?/p>
為何鄧世昌冢會在距離海珠區(qū)出生地有一段距離的天河公園呢?鄧權民一語道破此中原由,“天河公園是鄧氏先祖的安葬地,家人便將鄧世昌的遺物安葬在鄧氏先祖的旁邊。”1895年,鄧世昌家人用清廷給予的撫恤銀,重建了鄧氏宗祠。鄧權民說:“作為英雄的后代,應繼承先祖遺志,為建設祖國再立新功?!背鲇谶@種愿望,1998年,中山醫(yī)科大學接受了鄧權民捐贈遺體的申請。鄧權民給兒子取名鄧浩然,他希望兒子一身浩然正氣。如今,他已經94歲,年紀實在太大,腿腳也不如從前靈活。他希望兒子能和他一樣,為鄧氏歷史傳承添磚添瓦。兒子也不負所望,雖然嘴上說對這些歷史興趣不大,可是卻將所有的報道珍而重之,關于先祖的一切,他也希望能再傳承給兒子。
林則徐后人:宣傳戒毒已成生活的一部分
道光年間,極力主張對英開戰(zhàn)的林則徐在朝廷上被主和派讒言發(fā)配后,政治抱負始終未酬,他的直系兒孫便立志歸隱,林則徐的長子林汝舟一生只是翰林,修史不言政,而林則徐的長孫更是在寫詩作畫中意表不做官不參政。
其后,林氏直系子孫(汝舟一系)便一直恪守祖訓,讀書但少有從政,加上子孫始終單傳,這一支林家后裔幾乎完全隱沒了。而相比較,林則徐的支系子孫則枝繁葉茂,并繼續(xù)在中國政界中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如第四代中的一位支系孫,曾為民國政府最高法院副院長,而另一位第五代孫凌青(原名林墨卿),是首位中國駐聯(lián)合國大使。
據了解,虎門銷煙的林則徐是福建人,現在福建還有其龐大的家族,其后代子孫多達數百人,不少林氏子孫卓有成就。據林則徐直系第六代長房長孫林鴻漢介紹,“林家子孫不管在哪個崗位,都會被要求盡到最大責任,發(fā)揮最大能力”。
林鴻漢這樣說,因為祖先是林則徐,他們自小就接受了嚴格甚至于近乎苛刻的教育,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便是他們的座右銘。林鴻漢說,自從他懂事開始,他就知道自己的先祖是林則徐這樣一個民族英雄,父親和長輩也常向他講述當年林則徐禁煙禁毒、虎門銷煙的英雄事跡,他也在了解先租林則徐的過程中,了解到毒品的巨大危害。此后,林鴻漢擔任了南京金陵石化職工大學教師、校長,幾乎利用一切機會宣傳戒毒。把毒品危害、禁毒知識教給自己的學生,從林則徐不畏艱難險阻與貪官污吏斗爭,與販賣鴉片的英國走私販子斗爭,直至虎門銷煙的英雄事跡,40年他教育了近萬名青少年學生。“可以說,宣傳戒毒已成我們家生活的一部分?!?/p>
另外,因為祖先曾經在虎門銷煙,林則徐的直系子孫們幾乎無人吸煙。林鴻漢表示,在南京的眾多林則徐子孫中,除了一個當廠長的弟弟因為應酬需要偶爾吸煙外,所有的林家后代都是堅決的戒煙者?!斑@也算為祖先明志吧!”
鄭成功后人:讓香魚在臺灣“復活”了
史學界一直認為鄭成功沒有后人留在世上,但是根據史學家近十幾年的不斷追蹤,證明鄭成功確實有后代分布在臺灣、福建等地。
原來,鄭成功共育有多子,施瑯攻占臺灣后,殺害的是鄭成功其中一子的全家人。早在施瑯攻占臺灣之前,鄭成功的三子已經逃到福建,后來輾轉逃到懷集,隱姓埋名隱居在現在的大浪村。而鄭成功的六子鄭寬攜次子郟星往北逃亡,幸運躲過施瑯的追殺,開始隱姓埋名過日子,“不可泄漏自家身份”,成了鄭寬一家的祖訓。
如今,鄭成功在臺灣第九代的子孫中只剩下93歲高齡的鄭守讓。他出生臺灣,精通國、臺語;而前往日本留學,也讓他的日語很出色。鄭守讓說:“我們的祖先為了避禍,才要求后代子孫不能公開自己是鄭成功后代的身份。畢竟當時清廷要把鄭家滅門,甚至有家族成員都已經逃到菲律賓了,卻還是無法幸免?,F在都已經過了幾百年,也無肺胃了啦?!编嵤刈屖俏霍~類學家,也是臺灣復育櫻花鉤吻鮭的主要功臣之一。20世紀80年代,他成功復育、放生了2000條櫻花鉤吻鮭,還曾在當時造成轟動。除了成功復育櫻花鉤吻鮭之外,鄭守讓也被稱為“臺灣香魚之父”,因為他讓香魚在臺灣“復活”了。
據了解,鄭成功的后人目前已傳到第十三代,但每個人都很低調,不愿受訪。
戚繼光后人:曾奔赴火線救死扶傷
2011年出版的《武漢城市圈特藏檔案圖集》首次公布了“明朝戚繼光先生十二世嫡裔”戚志云的革命事略。
戚志云,原名夢齡,號漢仙,系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第十二世嫡裔。戚志云十八九歲時取得三等秀才,得以入清廷充任漕標馬隊前營書記員。1891年20歲時,因一樁緝捕案立功升九品官。1894年充任兩江(清朝時江蘇、安徽合為江南,加江西構為兩江)開濟輪船上的文案,由于多次救護民船及生命,升任知縣加五品銜,歷任江北防汛保甲查賬及采訪節(jié)孝局委員、農工試驗場會辦、上海制造局和徐州官膏局文案等職。1908年隨張道福外編到湖北,充任三江兩浙旅、湖北師范學堂文案兼醫(yī)官。1909年又充任漢口商業(yè)學堂醫(yī)官。這時的戚志云涉世已深,經事已多,“每與學員等在一起的時候,悲先世之慘難,憤時局之艱危,革命思想日益勃發(fā)”。1910年,他被推舉為漢口江蘇同鄉(xiāng)會董事,不久又被推舉為衛(wèi)生公益會干事長。因他在上海新醫(yī)學講習社學習畢業(yè),成績最優(yōu),被舉薦為評議員、交通員,并深入各團體聯(lián)會,組織發(fā)起上海中西醫(yī)學會湖北分會,立誓要強壯民族之身。1911年5月,清政府不顧廣大民眾的強烈反對,將粵漢、川漢鐵路由民辦收為官控,極大地侵犯著民眾的生計,國民人心惶惶。戚志云便與關少堯等在鐵路協(xié)會流著眼淚演說,痛陳“大局一日不如一日,皇權專制太毒,不成立國民軍不足以救中國之存亡”。他的演說得到眾聽者熱烈鼓掌。這種情形被清政府督察掌握,要緝拿他。
當清政府督察要拿辦戚志云的時候,武昌起義的準備工作正秘密進行,清政府的新軍已被革命軍的“抬營主義”瓦解,眾多士兵握槍指向清政府督察,戚志云得到保護脫身。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義槍聲打響,戚志云即刻通電聯(lián)合各省同志會,提醒及早響應,迅速斷黃河橋,把守、控制武勝關,占據三江口田家鎮(zhèn)門戶。戚志云又捐資集合長盛、棉花等街街鄰成立公善商團保安一會,大家推他為正會長,領取槍械、徽章,率領會員不分晝夜穿梭巡查奸宄,維護地方治安。其間,施計劫獲清軍槍械、軍裝三十三件送起義軍政分府。過了幾天,漢口開戰(zhàn),起義軍英勇殺敵,凡有受傷軍士,都送到衛(wèi)生會,因戚志云學過醫(yī),他就在衛(wèi)生會救治傷員。不久,漢口赤字會成立,他成為衛(wèi)生醫(yī)員,奔赴火線為士兵包扎傷口,搶救傷員。在戰(zhàn)地上,遇道路純熟會民軍第二協(xié)步軍一隊需乘夜往跑馬場外向劉家廟附近迎敵,但不知哪條道最近,戚志云便擔當向導,率會員前進,開仗后,俘敵軍一名。
激戰(zhàn)期間,得知敵軍由蔡甸繞道攻擊起義軍時,戚志云獻策,請漢陽鐵廠將槍械及鹽倉所屯淮鹽速運武昌,又呈文提出淮鹽管理辦法給畢登瀛總監(jiān)察暨軍務部孫武部長代呈黎都督。后經批示,理財部核辦,經陶德琨部長批準采擇施行。后經孫武部長發(fā)給戚志云護照,派到漢口,一面做戰(zhàn)地救護,一面秘密偵察敵情。其間,不避槍林彈雨,風雪渡江,陸續(xù)向軍務部、政務部、外交部長官孫武、蔡紹忠、蔡濟民、胡瑛、畢悟明及都督府軍事參謀長杜錫鈞報告敵情八十余次,其中極其緊要的十數次。在深入敵境中,幾遭不測,險些喪命。
1912年5月6日,武昌萍煤轉運局經理畢登瀛向黎元洪副總統(tǒng)呈文,為萍煤局參加辛亥革命的志士“論功行賞”,其中一位就是戚志云。由于戚志云不是陸軍出身,副總統(tǒng)批示:給戚志云加官,不合規(guī)定,但“發(fā)銅紀念章一面,其功績送革命實錄館立傳仰候”。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后,戚志云被安排到武昌萍煤轉運局做管理員,時年41歲。
彭立昭據《快樂老人報》、《長江日報》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