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地說,他倆是老鄉(xiāng)。
1924年,查理·芒格出生于美國內(nèi)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7年后,沃倫·巴菲特也在此地出生,與芒格家僅距離幾個街區(qū)。兩個本無過多交集的人在1959年相識于一家餐廳,二人一見如故,在此后的42年中,他們彼此信賴,創(chuàng)造了年均20.3%的復(fù)利率投資神話,由他們分別擔(dān)任公司主席和副主席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票每股價格從19美元飆升至目前的101美元。
這一切,均源自芒格和巴菲特對彼此投資決策及方向的信任與支持。這從芒格早期從事房地產(chǎn)生意的合作伙伴阿爾·馬歇爾的一句話中可見一斑,他說:“要是我完全相信查理對沃倫的評價,我現(xiàn)在會富有很多?!?而巴菲特則如此評價芒格:“我是他的眼睛,而他是我的耳朵?!睋?jù)說他們從最初的合作,到后來一起經(jīng)營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互相之間從未提過要求,也從未將合作條件列成書面合約,憑的僅是相互信任。
一位合伙人感嘆道,“查理與沃倫比你想象的還要相像,沃倫的長處是說‘不’,但查理比他做得更好,沃倫把他當(dāng)做最后的秘密武器?!?而之所以能夠成為“最后的秘密武器”, 高度的信任或許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因為對于合作伙伴來說,信任雖不是成功創(chuàng)造財富的主要條件,但卻一定是必要條件,缺之,必?zé)o法攜手同行。
巴菲特與芒格的信任起始于1970年收購藍籌印花公司一役,起先是芒格看準(zhǔn)了這次機會,他連夜趕回奧馬哈,力勸巴菲特進行收購,那時兩人還沒有在一個公司共事,最終,巴菲特出資收購了該公司45%的股份,芒格的公司收購了8%的股份。這項收購共花費兩人近4000萬美元,但短短3年后,這些股份就滾雪球般地漲到了10億美元,整整漲了25倍。
1972年,巴菲特和芒格再次以2500萬美元收購了洛杉磯小型公司——喜詩糖果。這次收購不僅加速了兩人的原始財富積累速度,更為他們打開了新的投資視野,20世紀(jì)末,喜詩每年售出3300萬磅糖果,年稅前營業(yè)利潤達到了7300萬美元。
之后,二人又在相互信任的合作基礎(chǔ)上,收購了聯(lián)合棉花商店、伊利諾伊國民銀行、維科斯金融公司、《布法羅新聞晚報》、《華盛頓郵報》等。
他們經(jīng)常打通宵的長途電話分析討論投資標(biāo)的,芒格的法律背景給了巴菲特很多新的觀點,“查理把商業(yè)法律的視角帶到了投資這一金融領(lǐng)域,他能比世界上任何人更快更準(zhǔn)地分析和評估任何一項交易。他能在60秒內(nèi)看到所有可能的缺陷,是一個完美的合伙人。”
而最近一次體現(xiàn)二者對彼此高度信任的事要數(shù)買進比亞迪股票一事,巴菲特曾在酒桌上自爆自己當(dāng)初曾反對購買比亞迪,但芒格卻非常堅持要進行收購,甚至曾威脅如不入股他就辭職,巴菲特這才勉為其難地同意,但是巴菲特最后也表示,幸好當(dāng)初信任了芒格,他認(rèn)為比亞迪是自己歷來最成功的投資之一。
如今,巴菲特與芒格都已年過八旬,對于未來的接班人, 他們的要求很多,諸如獨立思考、情緒穩(wěn)定、對人性和機構(gòu)的行為特點等,但是毋庸置疑,這一切評判的起始點都必須是:得到巴菲特和芒格的高度信任。
許震宏摘自《錢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