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推動新一輪課改深入發(fā)展的需要。如何才能使課堂教學有效甚至高效呢?筆者現結合自身的化學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具體做法和思考。
一、鉆研教材,有效教學
新課程提倡一標多本,使教材從“圣經”變成了“素材”。好的教材一定隱含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引領,它能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有效地鉆研教材就是在熟悉教材內容的基礎上,依據課程標準與學科教學指導意見,領悟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材具有的雙重特點。在化學教學中,老師應多鉆研教材,把握學科本質,從而做到有效教學。
案例一:關于人教版高一《化學》第三章第二節(jié)“氣體摩爾體積”的教學,學生已經在第一節(jié)學習了“摩爾質量”,即每摩爾任何物質的質量,讓學生思考“氣體摩爾體積”能否定為“每摩爾任何氣體的體積”。學生帶著問題只用8分鐘時間就把教材閱讀了一遍,教材中的“討論”也迎刃而解。學生發(fā)現:“氣體摩爾體積”跟“摩爾質量”的區(qū)別是:“氣體摩爾體積”的條件是在標準狀況下,數值約為22.4升,也就是每摩爾任何氣體在標準狀況下的值。
關于氣體摩爾體積的應用,其實就是以下公式的應用:n=NNA=mM =VVm 。
問題:在非標準狀況下,氣體的體積將如何?
阿伏加德羅定律:在相同的溫度和壓強下,相同體積的任何氣體都含有相同數目的分子。啟發(fā)學生:含有相同數目分子的不同物質,它們的物質的量如何?同學們經過思考后,一致認為它們的物質的量相等,因為在n=NNA=mM =VVm 公式中,當N相同時,n相同。
小結:阿伏加德羅定律即五同定律:同溫、同壓、同體積、同物質的量、同分子數,當其中三項同時成立時,其余兩項成立,當二項同時成立時,其余三項對應成比例。例如,在相同的溫度和壓強下,對于任何氣體,公式V1V2=n1n2=N1N2 成立。
感悟:在學生需要教的時候再去教,效果就會更好。課堂教學永遠是“我的地盤我做主”,其前提是:把握學科本質并研究學生的特點。
二、以學生熟悉的事例開展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案例二:在教學人教版高一《化學》第一章“化學反應及其能量變化”時,教師劃一根火柴,學生都知道這是燃燒,還知道火可以用來取暖、燒烤食物,進而用來燒制陶器、煉鋼、煉鐵等。因此我們可以說,人類的文明是從火中萌發(fā)的,火在人類的進化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這樣從緊密聯(lián)系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事例展開教學,將會激發(fā)學生無限的學習熱情,激勵學生的參與欲望,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參與者。
三、充分利用學生的錯誤,讓課堂更有效
教室應該是“學室”,學生學習的地方。學生出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讓出錯。不讓出錯,就是不讓發(fā)展和成功,在“出錯”和“改錯”的探究過程中,課堂才是最活的、有效的,教學才是最美的,學生的學習才是最有價值的。
案例三: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技巧。
在講解了氧化還原方程式的配平的方法、程序后,讓學生做練習,并指定兩名同學面對面來分析、配平下面的方程式:KMnO4+HCl→KCl+MnCl2+Cl2↑+H2O。
學生很熟練地配到2KMnO4+10HCl=KCl+2MnCl2+5Cl2↑+H2O時就配不下去或出現錯誤。究其原因,他們是先用觀察法配平氫元素,再來配鉀元素,原來問題出在用觀察法配平其他元素的先后順序上。對于部分氧化還原反應,由于反應物中的某一種元素反應后分散在幾種物質中,如果只配平反應物的化學計量數就比較困難,那么從氧化產物和還原產物入手就比較簡便。
上述反應應配平為:
四、指導學生歸納總結每一節(jié)、每一章的內容,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復習課講究概括性和網絡化,在設計課程的時候應注意引導學生對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整理歸納,形成知識網絡,教給學生怎樣用化學的思想去思考化學問題。
案例四:人教版高一《化學》第五章“物質結構 元素周期律”,教學時應注意總結概括相關內容,如:
Cl的負化合價為-1,則最高正價為8-|-1|=+7,即最外層電子數為7,屬于ⅦA族。
構建有效課堂,需要在具體的教學中,根據實際教學內容給予核心化學知識以不同的側重點、不同的切入點、不同的生長點,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重教學目標。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