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燦芝這個名字,現(xiàn)在的讀者已經(jīng)很陌生,但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她不僅是一位很有影響的民主革命先烈的后裔,而且是一位具有強烈愛國思想的女航空教育家。從現(xiàn)有資料看,她是中國第一個留學外國學習航空工程技術的婦女,是中國第一個學習飛機制造的婦女,也是中國第一個從事航空教育工作的婦女。她就是清末著名女革命家秋瑾烈士的女兒王燦芝,因她曾改姓秋,所以又名“秋燦芝”。傳記多以其父親、女兒均姓王載其名為“王燦芝”。
苦難孤憐的童年
1901年王燦芝出生于湖南湘潭,她父親王廷鈞祖籍是今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鄉(xiāng)神沖村,祖父王黻臣是當?shù)氐拇蟾粦簦小鞍偃f富翁”之稱,并且是清末重臣曾國藩的表兄弟。她母親秋瑾(1877—1907)原名秋閨瑾,字璿卿(璇卿),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市),出生于福建云霄縣城西七先生祠。秋瑾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性豪俠,習文練武,喜男裝,但也沒法逃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安排,1894年父親秋信候任湘鄉(xiāng)縣督銷總辦時,由表親曾國藩之孫曾鶯伯為媒妁,與王廷鈞訂了婚。翌年5月,17歲的秋瑾隨父來湘,并于次年秋與王廷鈞成婚。
王廷鈞在湘潭開設“義源典當鋪”,秋瑾大部分時間住在湘潭,也?;氐狡偶倚∽?。成親的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隨丈夫回到神沖,性情豪放的她當著許多道喜的親友朗誦自作的《杞人憂》:“幽燕烽火幾時收,聞道中洋戰(zhàn)未休。膝室空懷憂國恨,誰將巾幗易兜鍪”,以表憂民憂國之心,受到當?shù)孛魑氖康木粗亍T谄偶視r,她常與唐群英、葛健豪往來,“情同手足,親如姐妹,經(jīng)常集聚在一起,或飲酒賦詩,或對月?lián)崆伲蛳缕逭勑?,往來十分密切”。后來三人被譽為“瀟湘三女杰”。1897年5月28日,秋瑾為王家生了一男孩,名沅德(又稱源德,字仲瀛,號重民);1901年8月25日,秋瑾25歲時在湘潭十八總由義巷“義源典當鋪”又生了個女兒,起名桂芬,字燦芝。此時,王廷鈞通過曾家的關系,捐了一個戶部主事的京官。剛出生不久的燦芝,隨父母來到了北京。
1903年春末,秋瑾隨夫抵京,因婆婆重男輕女,特別鐘愛男孫,于是秋瑾便帶著大兒子沅德和婆婆同住,將襁褓之中的小女兒燦芝交給奶媽在別院撫養(yǎng)。可是婆婆不習慣住在北京,要帶孫子南回,秋瑾沒法,只得攜子回鄉(xiāng)。奶媽只身在京,無人照料,便將燦芝抱回王廷鈞的京寓,交由女仆撫養(yǎng)。這年秋天,秋瑾再次北上,把女兒燦芝帶回了身邊。在京城,秋瑾耳聞目睹了清廷的昏庸無能與黑暗腐敗,憂民救國之情日益熾熱。而丈夫入京后疲于官場應酬差使,無暇顧及妻兒,又漸漸沾染陋習,常常徹夜不歸,夫妻感情日漸疏冷。
1904年春,秋瑾為尋求自由和救國之道,欲東渡日本留學,便尋求京城親友將女兒燦芝托付寄養(yǎng)。就在出國前,秋瑾將燦芝寄托于友人謝滌泉家,并讓女兒認謝的繼室為養(yǎng)母。燦芝幼小,離開母親后時常哭泣,又由于謝家有很多子女,加上謝太太嗜酒,根本沒有什么工夫來照顧燦芝,寄人籬下的燦芝苦不堪言,導致她面黃肌瘦,骯臟不堪,并逐漸得了慢性病。據(jù)王燦芝寫的一篇《我的家庭和生活史略》(載1938年6月5日《上海婦女》第一卷第四期)里說:“我就衣裳襤褸,頭發(fā)生虱,吃飯也有一頓無一頓的,以致餓得骨瘦神疲,滿身疾病。她家中也就很討厭我。”舉目無親的燦芝,就這樣過著饑一頓飽一頓、孤苦伶仃的幼年。
秋瑾東渡留日,很快就認識了一批民主革命志士,受到了革命黨人“推翻滿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國”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強烈影響,不久即參加馮自由等在橫濱組織的“洪門天地會”(三合會),同時結識了魯迅、陶成章等人。1905年初,在日語講習所畢業(yè)后歸國,經(jīng)革命黨人陶成章、徐錫麟介紹加入光復會,遂改字競雄,號旦吾,又號“鑒湖女俠”,常以詩言志,鼓吹反清革命。她在日本曾購得一口寶刀,親賦寶刀詩一首:“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边@首詩表現(xiàn)了秋瑾輕視金錢的豪俠性格和殺身成仁的革命精神,極受革命黨人推崇。其它詩作如:“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北磉_了她為革命成功九死不悔的信念和“競雄”人生的磊落情懷,也成為傳誦一時的豪情之作。
1905年春夏間,秋瑾歸國,同年秋在上海籌備創(chuàng)辦《中國女報》,倡導婦女解放,提倡男女平等,揭露清政府的腐敗。7月,她再度赴日,并加入孫中山組織領導的中國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1907年2月,在浙江主持大通學堂。初春返回王家一次,要把兒子接去,因受到王家阻攔,兒子未準帶出。
就在這一年,秋瑾與徐錫麟分頭準備在浙江、安徽兩省同時舉事,聯(lián)絡浙江、上海軍隊和會黨,組織光復軍,推徐錫麟為首領,她自任協(xié)領,擬于1907年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因事泄,秋瑾于7月13日在大通學堂被捕。7月15日,從容就義于浙江紹興軒亭口。剛滿6歲的燦芝已懂事,從大人那里聽到這噩耗,悲痛至極。秋瑾遇害后,燦芝由謝家一位鄧姓女仆帶回王家。燦芝的父親王廷鈞雖然棄商從政,卻難以混職于清末黑暗異常的官場,更不用說立足于藏龍臥虎、豺狼當?shù)赖木┏橇耍谑窃诰┏莾扇昃娃o官歸湘了。秋瑾誓以推翻清廷為己任,被朝廷視為大逆不道,株連者甚眾,王廷鈞因此日夜驚悸,惶恐不安,并由此致疾,次年就撒手人寰了。
王燦芝回到王家后,雖說父親是湘潭的大戶人家,祖父又是清朝重臣曾國藩的表兄弟,算得上是知書達禮之家,可是祖母重男輕女,對孫子沅德十分寵愛,對孫女燦芝則非打即罵,將對叛逆媳婦秋瑾之怨遷怒于不滿7歲的小燦芝身上,開口閉口就罵道:“那樣的娘,生得出好東西,一點兒大就不聽話,將來長大了,還不是跟她娘一樣,膽敢做出那些無法無天的事來!”特別是在父親、祖父過世后,祖母對她的厭煩變本加厲,年幼的王燦芝吃盡了苦頭。后來王燦芝曾撰文說:“亦因之幾喪其生,后因家庭之壓迫,備嘗艱苦。無母孤兒,乃罹斯厄。”
自號“小俠”改姓秋
童年的王燦芝是在沒有父親母愛的苦難中度過的。這種刻骨銘心的苦難經(jīng)歷,成就了她倔強剛勇的個性。她效仿母親,拜師學習武藝,每天上午要練上兩三個小時。她雖從小備嘗艱苦,但她懂事早且酷愛學習,5歲就跟哥哥讀《三字經(jīng)》、《千字文》、《聲律啟蒙》等書。她還和母親一樣,自幼喜愛武術,常拿著木劍與兄長比武。因此,身體十分結實,這為她后來學習航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在南京宣告成立,被推翻的大清王朝的遺老遺少雖然復辟野心不死,但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民心,建立民國、追勛先烈成為政治時事。只可惜曾與秋瑾共商反清革命起義的孫中山先生,宣誓就職中華民國政府臨時大總統(tǒng)僅3個月,就為了盡快實現(xiàn)南北統(tǒng)一,辭職讓位由袁世凱繼任。此時,11歲的王燦芝日漸了解世情舊事,為替母報仇,她決心習武,曾拜名師學練武術,她的內家拳法頗有功底。
15歲這年,王燦芝立志要找謀害母親的劊子手報仇,背著祖母拜“王大老倌”為師學習武藝,這位“王大老倌”是家里的護院,曾當過兵。于是,經(jīng)過一段時間苦練,她對太極、形意、八卦諸拳,以及青萍劍、三眼叉、大關刀等器械都頗為精通,樣樣皆能。據(jù)《國術名人錄·湖南王燦芝》中載,她“精太極拳、劍,形意拳,八封掌”等拳械。后來她又聽說有一位姓曾的武師,精于武術,就托人捎口信,預備拜他為師習武。不料,學校得知后,說曾某是個“惡棍”,并將此事告訴王家,結果燦芝未能拜曾學藝。不僅如此,王燦芝文武兼修,而且秀閨清詠已斐然成章,詩、詞、駢、散文俱瑯然可誦;她又愛好書法,筆勢奔放,毫無閨秀纖弱之氣。她以母親詩句“為人須作人中雄”自勵,暗自更姓“秋”以繼母志,私改其名為“秋燦芝”,還設想創(chuàng)辦一所“秋瑾學?!?。
對于這段經(jīng)歷,她后來曾對采訪的記者說:“我學拳倒也并不是為身體,我從小就羨慕俠客那一流人物。我覺得學精了武藝,專為人間打抱不平,把那般貪污橫暴的人殺一個干凈,這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因此,有一個時期,我曾自題一個號叫‘小俠’?!?/p>
王家與曾家是表親,王燦芝自幼就與曾家訂有婚約。曾國藩的重孫女曾寶蓀從英國留學回國后,在湘潭辦了一所“藝芳女子中學”,那是為了紀念她的曾祖母,她曾祖母號“藝芳老人”。王燦芝因從小與曾家訂有“娃娃親”,所以能到那所學校讀書。曾寶蓀是個留學生,對王燦芝經(jīng)常進行管束,這讓燦芝非常不舒服,憋了一肚子氣,心想:到時候倒要叫你們看看,我是否會嫁給你們家曾莢犢。
1920年后,轉眼到了中學畢業(yè)那一年,19歲的王燦芝決定逃婚,她乘著曾家忙著辦喜事的時候,偷偷地離開湘潭,輾轉到了上海。其后,她的胞兄沅德也來到了上海,兄入讀正風大學,她入讀競雄女學。后入上海持志大學(后并入上海大夏大學)就讀,期間,她一方面不斷打聽殺母仇人的下落,又尋訪母親的故友“南北大俠”杜心五、“民國第一殺手”王亞樵等武學高人,求請他們幫助和指點武藝,以手刃仇人、報仇雪恨。她的志氣得到兩位前輩高人的欣賞,并暗中授以武學秘技。1927年王燦芝肄業(yè),因還未尋訪到殺母仇人的藏匿信息,繼續(xù)留在上海尋訪,并由母親好友徐自華的推薦,接任上海競雄女學校長。
“競雄女學”是由王金發(fā)、姚勇忱為紀念秋瑾烈士而創(chuàng)立的,校名取自秋瑾的字“競雄”。當年“競雄女學”創(chuàng)辦時,曾經(jīng)得到孫中山先生的關懷。徐自華(字寄塵),生于1873年,1934年逝世。她是1906年在湖州潯溪女校任教時與秋瑾相識的,當時她任該校校長,秋瑾是教員,兩人一見如故,惟恨相逢之晚。1907年秋瑾為國殉難,徐自華和吳芝瑛為實現(xiàn)秋瑾生前“埋骨西泠”的夙愿,將秋瑾的靈柩從紹興秘密轉移運到杭州,一路送往墓地。徐自華和廉泉參加了遷葬的全過程,而吳芝瑛因病無法前往。當時孫中山曾在來杭時勸徐自華,不要作軍閥的無謂犧牲品,希望她能前往上海接辦紀念秋瑾的競雄女學。徐自華聽從孫中山的勸告,便將表彰先烈、悼念亡友的心愿轉向教育工作。在她10多年的慘淡經(jīng)營下,競雄女學由小學擴大到中學部、師范部。1927年夏,始交王燦芝主持校務爾后卸任。
王燦芝接任時,學校經(jīng)濟非常困難,只得憑著一股“俠氣”到處去募捐,欲請政府要人為發(fā)起人,可是苦于無從入手,于是就去找國民黨元老、孫中山的機要秘書邵元沖。得邵為她寫了數(shù)封推介信,使她能順利地解決經(jīng)濟困難。
王燦芝怎么會徑往找邵元沖幫忙呢?原來邵的太太張默君,1906年加入同盟會,與何香凝、秋瑾、唐群英等人一起成為早期同盟會女會員。秋瑾在上海制造炸彈時,張默君協(xié)助籌劃經(jīng)費。1907年農歷五月十二日,秋瑾在紹興組織光復會之后,從杭州趕赴崇德,夜半叩開徐自華的門,說光復軍將預備起義,可是缺乏軍餉。徐自華深知秋瑾為革命花盡了全部家產(chǎn),此時已一貧如洗,困難甚多,于是毫不猶豫地將自己和妹妹的金銀首飾通通拿出來,交給秋瑾。秋瑾異常感動,立即脫下戴在手上的翡翠玉鐲送給徐自華,贈給莫逆之交留為紀念。徐自華將玉鐲一直保存到1927年夏,交還給王燦芝,并寫了篇《返釧記》,當時國內各報均有記載,并編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張默君后來擔任過神州協(xié)濟社社長、《神州女報》經(jīng)理等。當年,邵元沖一直追求張默君,直到1925年,當張默君41歲時,方才結了婚。邵元沖在1936年西安事變時不幸辭世,張默君于1965年在臺灣病逝,享年81歲。
王燦芝主持競雄女學后,經(jīng)濟好轉,增設了高中部,并謀求擴充為大學。此時正值北伐戰(zhàn)爭,廣東國民政府揮師北上,迅速占領了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革命軍北伐進入上海后不久,蔣介石叛變革命,發(fā)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武裝政變,大肆屠殺共產(chǎn)黨人和革命群眾,大革命失敗,于是上海籠罩著一片白色恐怖,不僅大學未辦成,競雄女學也停辦了。1928年春夏之間,王燦芝回到湘潭,從兄長那里爭得數(shù)千元銀洋后,遠涉重洋赴美留學。
留學美國學“航空”
在美國,王燦芝開始時想學工業(yè)技術,將來為改造貧窮落后的祖國貢獻技術力量。后來她見到美國人對航空十分狂熱,特別是她抵美后,目睹“見其人士對航空之狂勢,政府之提倡,軍事航空組織之完善,商業(yè)航空設備之周到,不覺愛慕之情油然而生,且見西人藐視吾國,知吾國之不強,在乎人民之太弱”,遂毅然決定學習航空,進入紐約大學航空??茖W習飛機制造及航空學,為期2年。
對此,她后來撰文說:“余以孤露余生,飄零身世,雖欲繼先母未競之志,而顧力有未能,惟常懷報國之心,斯念不懈,繼迺決心學習航空,俾他日貢獻祖國,亦令西人知吾國女子猶能如此,可見男子之英勇矣。”當時,美國對報考航空的人,從年齡到體質,都要求十分嚴格,招收女生名額更是極少。
王燦芝由于從小習武,身體結實,學業(yè)成績相當好,因此通過考試,順利地進入了美國紐約大學航空???,學習飛機制造及航空學科2年。她以頑強的毅力,系統(tǒng)地學習了飛機工程、航空教育、駕駛學、氣象學、機械用品、無線電、學校組織等課程,并經(jīng)常到寇狄斯帶著名飛機公司參觀學習。在美留學期間,她毫無女性的纖弱習氣,為祖國的獨立、自由,頑強地勤學苦練。她憂國憂民、思念故土之情,常常溢于言表。她在《客紐約除夕思家》一詩中寫道:
爆竹無聲夕又除,
征鴻盼斷萬金書,
登樓極目非吾土,
對景興懷憶敝廬。
芳草天涯歸來得,
飄萍身世感奚如,
春回大地江南早,
新綠應能上野蕪。
由于王燦芝在留學中的突出表現(xiàn),不僅深得學校老師的器重,還被美國航空界人士稱譽為“東方女飛將”,成為中國第一個留學外國學習航空工程技術的婦女,中國第一個學習飛機制造的婦女。1930年5月,燦芝學成歸國。她雖學有專長,但當時的中國并無她的用武之地。她到南京晉見航空署署長黃秉衡后,被委任為航空署教育科科員。但此職對她的所學專長卻無大作,迫不得已乃改任航空學校教授和編輯工作,成為中國第一個從事航空教育工作的婦女。
悲歡交織恩仇路
王燦芝對母親秋瑾的感情非常深,少女時代就一直要為母親報仇。1931年春夏間,她終于查知殺害母親的劊子手為原紹興知府貴福,當時躲在東北,她立即準備起程北上復仇。
貴福(1869—1936)是蒙古喀喇沁諾昆岱氏,北京香山健銳營鑲黃旗人??既∵M士后于1905年賞頂戴花翎,以道府充任浙江紹興府知府,1906年7月15日在軒亭口殺害秋瑾后,自知民怨太大,請調浙江海運局統(tǒng)辦,此后改任安徽寧園知府,1909年(宣統(tǒng)元年)以漕運勞保道在任。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后,他自知罪孽深重,遂以病辭官,改名“趙景琪”,悄悄潛回了北京香山隱居,從此隱名埋姓,窺測時機,以圖東山再起。1924年11月5日,國民革命軍將領馮玉祥發(fā)動“北京事變”,派鹿鐘麟帶兵入紫禁城逼清遜帝溥儀離宮。此變使福貴知道清廷復辟無望,不久就潛往東北沈陽匿藏。王燦芝得到此訊后正欲北上尋仇,不料由于“九·一八”事變爆發(fā),侵華日軍鐵蹄數(shù)月間淪陷了東三省。于是,手刃親仇的行動未能實施。1932年3月1日,逃往東北的溥儀在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的扶植下,在長春建立了一個偽“滿洲國”,企圖分裂中國。在溥儀就任偽“滿洲國”皇帝的典禮上,參與策劃圖謀的“趙景琪”赫然在列。
王燦芝血仇未報,極為悲憤,而正值國難當頭,祖國北方同胞受日軍飛機的蹂躪,于是她想再度赴美“學習空戰(zhàn)之玄奧”,以效用于祖國。此時,她已是32歲的老姑娘,由于早年身負深仇,在中學未畢業(yè)時逃婚后,為了報仇雪恨,她一直是單身生活。1932年秋冬,在南京友人趙鶴清勸導下,她終于同意與廣東人黃公柱(或名黃公石)結婚。黃公柱是留法學生,曾任湖北漢陽兵工廠廠長,著有《歐美考察記》?;楹?,她過上了一段快樂的生活,平日居家撰文消閑,所寫《留美學習航空之回憶》和《我的家庭生活史略》,先后在《空軍月刊》、《上海婦女》刊出。她還致力于母親秋瑾的遺稿整理工作,以宣揚先烈的革命精神,聊以自勵并傳以勵人,她編了一本《秋瑾女俠遺稿》附《小俠詩文草》,1934年由上海中華書局出版。之后,她又把秋瑾的事跡用英文介紹到英美等國去。1935年她生了個女兒,名王焱華。可是好景不長,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中國人民奮起抗戰(zhàn),抗日戰(zhàn)爭全國爆發(fā)。王燦芝的丈夫黃公柱舉家避入法租界寓居,只可惜黃公柱與她們母女只生活了八九年時間,未及抗戰(zhàn)勝利便去世了。
1945年8月抗日戰(zhàn)爭勝利,王燦芝復仇之志未泯,又欲北上遼東,但聞訊貴福已年邁生病而死。原來貴福在偽“滿洲國”期間曾任過沈陽縣知縣,充當過京陵廟承處統(tǒng)辦。在偽“滿洲國”康德元年(1934年),溥儀還把皇妹四格格賜與貴福二子趙國圻為妻。貴福長子趙國仁官至偽“滿洲國”民政部高官,次子趙國圻官至溥儀皇宮禁衛(wèi)隊隊副,使貴福步入了“皇親國戚”的殿堂,走到了“位極人臣”的地步。1936年貴福在沈陽病死,其死因說法頗多,尤其是“黑衣裹尸”讓人多有猜測;另有傳言說貴福與當?shù)厝毡抉v軍不睦,遭日特黑手謀死。貴福死后,由二子一女扶靈柩葬于北京海淀西山。
王燦芝深為未能手刃仇人而不勝傷感惆悵。1947年夏,她由陳立夫向上海市長吳國禎推薦,特批進入上海市財政局秘書室工作。不久,她即申請改隨母姓“秋”,得到上海市民政局核準備案。于是,她決心寫一本母親秋瑾的傳記,并赴杭州找到了當年紹興府審理秋瑾的全部檔案,共300多件。雖卷帙浩繁,但她都一一認真研究,并研讀了大量相關的書籍。由于此時正值解放戰(zhàn)爭,國統(tǒng)區(qū)物價飛漲,她迫于生計終日勞碌,傳記撰寫未果。
1949年4月國共和談破裂,國民黨大批官員撤離南京、上海等大城市。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24日解放南京,蔣家王朝覆滅。5月27日上海解放,此時留滬的王燦芝滯留寓所,后被改編留用。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后,王燦芝作為革命先烈遺孤獲安排工作。1951年夏末,她向陳毅市長提出申請赴香港之行,陳毅市長遵從“民主人士去留隨意”的原則批準申請,并報送周恩來總理。王燦芝很快就得到周恩來總理的同意準許,是年秋,她只身南下去了香港,寄居于朋友家中。臨走之前,她將收集到的秋瑾材料捐獻給上海博物館,卻把惟一的女兒王焱華留在上海。在港兩年后,她于1953年1月移居臺灣,此時王焱華已經(jīng)在讀高二,每月能收到母親從臺灣寄來的生活費。王焱華高中畢業(yè)后,向教育部門申請當老師,如愿以償當上小學教師。王焱華的丈夫是位美術老師,他們生有兩子一女。
王燦芝赴臺后,倔強、疾惡如仇的個性如故。先是在臺北繼續(xù)從事航空教育,隨之備受冷遇。她赴臺后孤身獨處,極少知音,常思骨肉。后因終日賦閑,百無聊賴,便著手撰寫革命歷史小說《秋瑾革命傳》,先后由臺灣的興臺書局和三民書局出版。三民書局出至4版,署名“秋燦芝”。該書共17回約12.4萬字,書末還收了她寫的10首詩,抒發(fā)了女兒對母親的深深思戀和敬佩之情。下面是其中較著名的兩首:
其一
只為愛國舍親友,
夜半猶聞哭母聲。
歷盡辛酸流盡淚,
深仇未報憤難平。
其二
游子他鄉(xiāng)感不禁,
流亡海外少知音。
客窗編就英雄傳,
寫到傷心淚滿襟。
王燦芝孤身在臺十幾年,因人為的藩籬阻隔,母女相見無期。她遠離故土,舉目無親,又不滿臺灣當局政治,于是思念祖國親人和大陸之心萬分迫切,但回歸愿望始終未能實現(xiàn),以致后半生骨肉分離不能團聚。
1967年的一天,王燦芝吃完午飯在家中洗澡時,突發(fā)腦溢血,保姆立即送她到醫(yī)院,因救治無效而于當晚逝世,終年66歲。上個世紀80年代初,其女兒王焱華成為上海民革成員,先后到紹興和杭州,瞻仰了秋瑾的故居、臥龍山上的風雨亭和軒亭口的秋瑾義士紀念館、秋瑾墓等。1992年王焱華移居美國,2007年回國參加“秋瑾犧牲百年的紀念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