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如果只以風格和類型來定義建筑和劃分建筑時代,《庇護所》這本書里所記錄的東西,基本上不在標準和正統(tǒng)建筑史的視野之內(nèi),那么《庇護所》這本“野史”描述了什么呢?我以為,它除了記錄了不同時代和地域,不同部落和人群的生活方式之外,更多的是現(xiàn)代人、特別是一些逃離大都市生活的年輕人,在鄉(xiāng)間過著一種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庇護所就是他們的住所。
或許和庇護所最近和最多的話題應(yīng)該是如何建房子?!侗幼o所》一書花了22個頁碼來介紹小房屋的建造,這里指的是完全自己動手建造的“獨立住宅”,這些房子通常都比較小,但是建得很好,而且比開發(fā)商建造的房屋要便宜。實踐者是如此生動和美妙地描述了建造的快樂和享受:
“先從建造小尺度房屋開始,會教會你基本的經(jīng)驗。建個小單坡的房子可以用來儲存物品,也可以用來居住,同時你能對場地進行研究,決定下一步做什么。你可以看看太陽和月亮升起又落下,探尋周圍的景致和朝向,了解季節(jié)溫度變化和風向、樹種和雨水:多方面的考慮會幫助你決定什么樣的房屋能夠滿足你的要求,而且合適于場地。
小的房屋還能根據(jù)需要加建。你總會在建造過程中改變主意,一個不斷增加的房屋會給你足夠的靈活性和適應(yīng)性。
建造房屋是一項艱巨的工作,耗費巨大也相對永久。不像油漆工或陶工,建造者不能扔掉不滿意的結(jié)果。它豎立在那,所有的人在很長時間里都能看到。所以我們要遵從智慧,特別是對于一個新的建造人士,要從小而簡單的房屋入手,并且聽從當?shù)厝说慕ㄗh?!保ㄔ瓡?7頁)
這樣一種勸告或許是有益的:不要把一個事先想好的概念強加到你的基地以及基地周圍的東西,最重要的影響力來源應(yīng)該是你的基地以及基地周圍。這一點在“風水”這一章得到強調(diào)。
“不要把一個事先想好的概念強加到你的基地以及基地周圍的東西,最重要的影響力來源應(yīng)該是你的基地以及基地周圍。古老中國的風水理論有這樣說法,住房的位置和設(shè)計是要根據(jù)一種理論,這種理論是所有地方都存在著特別的地理特征,或是人工的或是自然的,它能夠顯現(xiàn)和改變宇宙存在的能量。形式和山體的安排、自然的水流方向、建筑物的高度和形式、森林的位置、路和橋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太陽、月亮、行星和其他的星星的影響力都會被認為是重要的……”(《風水》,歐內(nèi)斯特·埃特爾/Ernest J.Eitel)(原書第40頁)
中國傳統(tǒng)的風水概念對歐美人來說,是一種特別的智慧,如果我們把這些原本是文言表達的意思白話一下,保準就不會以為這是迷信,而是一種超越普通的景觀設(shè)計,是從更廣泛的宇宙范圍來考慮住宅的思想,這一思想的核心,并不是試圖改變宇宙的能量,而是讓住宅服從宇宙的秩序。
在講到材料時,作者選了一張公元1300年中國元代的畫家李衎的一幅竹石圖,然后在配圖的解說部分對日本一位竹樂器工匠北原宏造大加贊揚,以此說明東方人對材料在精神方面有一種特殊的情感。除此之外,有一個數(shù)字可以看出東方人和竹子的關(guān)系的密切程度,那就是在東方,每年有近200萬噸的竹子被用于住房建造。建筑師斯圖爾特·布蘭德(Stewart Brand)說:“作為一種建筑材料,用工匠的話來說—竹子的表現(xiàn)令人喜悅。它韌性但又堅硬,質(zhì)輕但又強壯。在一個方向上,它可以很輕松地被劈開,但另一個方向則完全不行;根據(jù)需要既易彎曲又可以很剛硬,可以足夠緊湊而被固定在孔洞中保持不變;加熱后,可以被彎曲并保持一個新的形狀。它很筆直并且擁有巨大的抗張強度?!保ㄔ瓡?5頁)
中國人不僅在建造,而且在園林景觀中都大量使用竹子,它的某些特性被文人們用來比喻人的品格,比如形容竹子是:“本固性直,心空,節(jié)貞”“虛心而直,不畏霜雪”,從而給材料帶上了人文色彩,我們從一種材料中可以看到一種文明。
讓讀者理解誰是誰的庇護所的最好角度,是作者把地球的構(gòu)造和宇宙的構(gòu)造聯(lián)系在一起,做一次縱向解剖,于是我們看到一幅宏偉而且壯麗的畫面,那就是我們的人類是生活在一個有地殼支撐,有幾層天花板保護著的相對穩(wěn)定的框架之中,這個所謂的“天花板”,就是如果你想從太空接近地球的話,必須穿越的各個層。書里的一幅手繪插圖表示的清清楚楚,那就是:
“第一層沒有生命痕跡的天頂是位于大約地殼上方6英里的天空區(qū)域。在這層球形天頂外包圍著一長系列的球體,使得生物圈看起來像是一個中國智力玩具里的‘套盒’。這些天空里的球體一個包裹著一個從地殼向太空中綿延出52,000英里。這些圍繞在生物圈外的天空球體作為保護這個房間的天花板,生命經(jīng)過它們就會發(fā)生變化?!保ㄔ瓡?6頁)
作者勞埃德徒步世界,可他埋頭寫的這本書卻像一個沒有焦距限制的變焦鏡頭,無限拉伸,他從非洲的洞穴、棚屋、帳篷寫到北美的糧倉,從印第安人的草屋和茶室寫到魁比克人的雪屋。這些都是橫向的對比,還有縱向的延伸,那就是從鳥巢寫到木制穹頂,從晶體窗寫到宇宙蒼天,這種極具張力的框架,把讀者對庇護所的概念超越了一般。
勞埃德·康(Lloyd Kahn)出生于美國,畢業(yè)于斯坦福大學,以后在空軍部隊服役,但不是飛行員,而是新聞編輯,從空軍退伍之后,先是在保險界工作,以后成為建筑師和家庭教師,自費出版了兩冊《穹頂之書》已經(jīng)絕版,他從自費出版的穹頂雜志《LIFE》開始真正的作家生涯,在完成《庇護所》一書之后,專心于策劃和出版工作,現(xiàn)在和妻子居住在加里福利亞州。勞埃德在60年代到70年代的上半葉,在加州的北部,自己設(shè)計了穹頂屋,當時是為了探索一種新的形態(tài)的家,比如實驗性地使用塑料等新的建筑材料,但是,在被稱為用“宇宙時代”最先端的材料建造的穹頂屋里生活了5年之后,勞埃德開始對自古以來建筑發(fā)展的理由提出疑問,他發(fā)現(xiàn),各種各樣的材料自古以來一直被使用著,于是,他背起照相機,縱橫美國和加拿大,再到歐洲大陸,在世界各地一邊拍攝建筑和房子,一邊采訪建筑師。旅途中最重要的經(jīng)歷是和那些其實在美國各地已經(jīng)做了許多充滿想象力的建筑的,反體制派的建筑師們相逢,這些人是出于一種信念而選擇了現(xiàn)在的生活方式。于是勞埃德開始盡可能多地收集資料,以謙卑的姿態(tài),低下頭,彎下腰,從而完成了這本《庇護所》。
寫這本書并不是以賣為目的的,而是通過日以繼夜的一張一張地拍攝,一頁一頁地寫,一張一張地畫,集合成這本有著1000多張照片,250張插圖,30多萬字的復雜的書,他實際上是勞埃德的一本手記,可是,它現(xiàn)在卻有著教科書的價值,這是勞埃德本人當初絕對沒有預(yù)料到的事情。
勞埃德的研究發(fā)現(xiàn):那些流傳至今的傳統(tǒng)的建造物有它的道理,都是那些在形態(tài)上和當?shù)氐淖匀粴夂蛳噙m應(yīng)的,所用的建筑材料大都是就近取材。首先是木材,然后是石材、磚、草等,使用的都是從地球直接生出來的材料,而塑料、金屬等這些人工生產(chǎn)的材料,給人產(chǎn)生不了親切感,這就是我們的心一直在尋找居住的故鄉(xiāng)的真正原因所在。
在建造的時候,首先需要考慮當?shù)氐臍夂?,使用當?shù)靥赜械牟牧显O(shè)計建筑,只有在視覺里產(chǎn)生美感的東西,才能完全融入到周圍的景觀中去。勞埃德走遍世界,看過無數(shù)的建筑和設(shè)計,無論是愛爾蘭的草屋,還是生活在沙漠里的游牧民的皮帳篷,住在丘陵上的加里福利亞人自造的木屋,這些庇護所之所以魅力無窮,共同的東西只有一個,那就是和周邊的環(huán)境完全的融合,這就是人類追求的最高的生活方式。勞埃德雖然不是一位職業(yè)建筑師出身,但是他的舉動,卻是尋找人類建造的初衷。
(本文是作者為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庇護所》中文版所撰序言的節(ji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