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博(以下簡稱“蔣”):新媒體藝術自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興起,而90年代才在中國興起,在時間上,中國比美國晚30年。新媒體藝術經(jīng)過了50年的發(fā)展歷史,以前是錄像、電視等形式,到現(xiàn)在有網(wǎng)絡、手機等,新媒體技術這種巨大的變化,肯定也會影響到人們的觀念,從而也會影響到藝術形式。首先我想請你描述一下美國當代新媒體藝術的狀態(tài)。
Jan Fairbairn(以下簡稱“Jan”):對于藝術形式未來的發(fā)展,最主要的一個問題是試驗。不是說想法是否會成功,而是怎樣進行試驗。新媒體對藝術的影響,我們比較感興趣的一點就是虛擬空間。比如,通過電腦技術制作一個虛擬長城,在美國就可以通過電腦走上長城,可以俯瞰,也可以真正地走進去;也可以做虛擬金字塔,人們也會有同樣的體驗。舉個例子,電影《阿凡達》通過各種不同的視角,用虛擬的形式再現(xiàn)世界上的很多藝術形式,從中可以看出新媒體對于藝術形式的影響。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更多的人看到世界各地的藝術品。在未來20年,至少在經(jīng)濟上,中國是會引領世界的。同時在藝術上中國一定也會發(fā)揮更大的領導作用,因為可以有更多的資金給人們提供更多的機會。中國在藝術方面一定會有更大的作為。而美國與中國最大的不同就是,美國文化更加的多樣。雖然都是美國人,但他們實際上是來自世界不同的角落,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如來自中國、歐洲等。在中國,雖然人們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和美國相比,美國文化更加的多樣化。因此這是中美最大的差異。今后,中國在文化多樣性方面可能會有更大的發(fā)展。
蔣:在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中,美國的新媒體有怎樣的運用?
Jan:新媒體確實會對當代藝術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但是影響非常小,這是兩個不同的領域,而更多的是當代藝術家影響著新媒體業(yè)內(nèi)人員。對于我個人來說,我也會畫一些畫,拍一些照片,但是新媒體并沒有給我?guī)硎裁从绊懀匀唤o我的影響更大一些。這可能是由于我的年紀比較大,因此不太容易能夠接受新事物。我覺得30歲以下的人,比如一些學生可能對于新事物能夠持一種更加開放的心態(tài)。但是一件好的藝術作品需要時間的沉淀,我們很少看到20多歲的學生能夠做出很好的藝術作品。所以從我個人看來,新媒體并沒有給藝術家?guī)硖蟮挠绊懀俏磥砜赡軙羞@樣的趨勢,因為學生很容易受到新事物的影響。比如在美國,很多學生無法長時間關注一件事情,有新的東西就會跟風而去。至少在美國是這樣。我不知道中國學生是否也有這樣的情況。就我所了解的情況而言,我發(fā)現(xiàn)中國現(xiàn)在的學生并不能夠自如地進行藝術上的試驗。所以對于這個問題,我現(xiàn)在也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
蔣:新媒體作為一種技術手段、一種新的科技方式和做藝術的媒介,在美國會不會延續(xù)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比如人們要做一個作品,這個作品就是運用新媒體做的,在作品的意義方面,與油畫等藝術形式在身份上是對等的,都是藝術作品。因此我想了解,美國新媒體的藝術形式和藝術地位有沒有改變?是否已經(jīng)變成一種滲透到各個角落的實驗藝術的形式?是否存在藝術本體的獨立性?
Jan:新媒體確實已經(jīng)成為一種獨立的形式,但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種聯(lián)合的形式,因為很少能夠有人專門做新媒體。在學校里,可以把新媒體當作一種手段、一種工具來訓練學生,但首先要保證學生具有藝術家的視角,這樣才能做出好的作品。比如之前Flash流行過一段時間,但兩年后就消失了,如果人們專門進行這種軟件訓練的話,那么他們可能很快就會落伍。但是如果從一些比較根本的方面去訓練的話,比如訓練藝術家的素養(yǎng)、作品的色彩和形式等,可以走得更遠。當然,我承認新媒體已經(jīng)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但必須指出,它更多采用的還是一種聯(lián)合的創(chuàng)作方式。
有這樣一種技術人員,他們專門幫藝術家將其作品轉化為新媒體的形式,比如藝術家有一個很好的想法,然后把這個想法轉述給技術人員,之后由后者轉化為新媒體的形式。但是這些技術人員不一定要是藝術家,就像是在《阿凡達》里,需要有人有一些新奇的想法,也需要有人能夠將這些想法變?yōu)楝F(xiàn)實。因此藝術家也會依賴這些技術人員,但這些技術人員不一定要是藝術家。
蔣:從藝術家的角度來看,他們觀念的來源與新媒體技術之間有沒有一種互動的關系?比如以前沒有數(shù)字技術的時候,藝術家通過看報紙、讀書和觀察自然等方式也會形成自己的觀念。但是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出現(xiàn),藝術家也會受其影響。在此之前,人們更多地是依靠面對面的交流,但現(xiàn)在,人們在網(wǎng)絡上就可以交流,在網(wǎng)絡上就可以游覽整個長城。這些都會對藝術家的觀念和生活方式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我想知道的是,究竟新媒體會對藝術家的觀念、創(chuàng)造力和作品主題會產(chǎn)生哪些影響?
Jan:人們真正去親近自然與在網(wǎng)絡上看圖片是完全不一樣的。走進山里,人們可以有很多切膚的感受。新媒體對于藝術家最大的影響就在于其改善了藝術家之間的溝通方式。比如我可以在我的工作室與中國工作室的藝術家進行交流,因為我們有技術支持,遠距離交流沒有障礙,可以更加方便地交流想法。而這在過去是不可能的,過去必須進行面對面的交談,不可能進行文件的上傳和下載,而現(xiàn)在通過網(wǎng)絡,對方就可以確切地知道我是在說哪幅圖片。另外一個影響是,新媒體技術,如網(wǎng)絡,使得更多的人可以看到藝術家的作品,比如,如果在紐約辦一個畫展,無法親臨紐約來看畫展的人就可以通過網(wǎng)絡觀看。至于觀念方面的影響,我并沒有太多的感受。
還有一個影響,那是對于一些生活上有障礙的人而言的,如聾啞人、盲人等,新媒體會比較便捷地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比如在設計網(wǎng)頁的時候,我們會考慮盲人和聾啞人的需求,我們能為他們做什么。如果有人不能打字的話,我們就想是否能夠設計一種只需一個鍵就可以瀏覽整個網(wǎng)頁的方式以滿足他們的需求。而如果有些人視力有障礙,我們就會考慮是否可以采用一種技術使網(wǎng)頁上的字體以及藝術作品的大小可調。因此新媒體也可以給殘障人士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美國政府在這方面也有一些規(guī)定。但是很多做當代藝術的人士可能不會考慮殘障人士的需求,如果能夠考慮一下,則會更好。
蔣:你涉及到兩個概念,一個是當代藝術,一個是藝術設計,藝術設計主要是為生活服務,因此肯定會考慮這方面的需求,最近幾年人們也是進行了大量的無障礙設計。那么新媒體技術是如何為大學教育和教學服務,使所有的設計專業(yè)學生所用的呢?
Jan:在我所執(zhí)教的大學中,所有的學生都有一門必修課,即網(wǎng)頁設計,而且在畢業(yè)找工作時,雇主們也希望學生至少能夠知道如何設計網(wǎng)頁,他們可以不喜歡,但必須知道。在課程當中,有四門來自多媒體系,其中一門必修,三門選修,如果學生對新媒體技術比較感興趣,可以四門都選,如果不感興趣,也可以只選一門,但這一門是必修的。我在教授平面設計的課程時,也會加入一些新媒體技術的內(nèi)容,每一個學期會講一點,下學期會幫助學生進行一下復習,同時也會有一些提高的課程。這就是大概的模式。我個人對新媒體技術不太感興趣,我還是比較喜歡紙質的印刷品,但是我知道現(xiàn)在有很多學生和雇主對新媒體技術很感興趣,因此我也會教授這方面的知識,感興趣的學生可以學,不感興趣的學生也必須知道怎么去做。
對于選擇了網(wǎng)絡技術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如果他們希望能夠學習更深層次的技術和知識,我們也有必要的設備和技術支持,可以做出一些虛擬的東西,也可以做一些動畫。
蔣:不論是哪種專業(yè)的學生,如平面設計、環(huán)藝、時裝設計、家具設計等,新媒體技術的教學方式會不會對學生及其作品帶來一定的影響?
Jan:這個要視個人情況而定。如果這個學生對新媒體技術感興趣,自然影響就比較大,如果不太對新媒體技術感興趣,影響就比較小。
蔣:就現(xiàn)在您的學校情況來看,感興趣的多,還是不感興趣的多?
Jan:大概60%感興趣,40%不感興趣,大多數(shù)比較感興趣。
蔣:在美國,高新技術發(fā)展非常迅速,這樣會給人們的思想造成一種依賴性,人們越來越不愿意去大自然去體驗真實的感受,因為在家里就可以體驗。另外,由于技術的發(fā)展,面對面的交流不再是人際交往的唯一通道,在虛擬空間就可以交流,這樣會不會切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和人文關懷?這對于藝術家和學生來說都會給他們帶來一種新的觀念和新的生活方式。那么,怎樣才能在新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下保證對人的關懷呢?您是如何處理這方面的問題的?
Jan:我們學校的學生除了要上新媒體技術的課程之外,還要上我的三門平面設計課程,以及三門版式設計的課程。另外,一些傳統(tǒng)的課程,如繪畫、雕塑等課程也是要上的,因此,學生還是會受到傳統(tǒng)藝術的影響,不會完全與大自然切斷。至于新媒體對于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影響,更多的還是在不同地域上。比如處在不同地域的人們,通過網(wǎng)絡可以在各自的工作室與對方進行交流。但是現(xiàn)在也有很多大的設計公司,在這些公司里,也是可以進行真正的面對面的交流的。從比例上來看,新媒體帶來的新的交流方式與真正的面對面交流方式相比,比例還是比較小的。因此我認為新媒體并不會對人文關懷帶來太多的影響。
在版式設計方面,雖然運用了新媒體技術,在屏幕上可能會有細微的差別,但是背后的基本理念是一樣的,比如背景是冷色調,字是暖色調,可以使字更加突出。
蔣:請你舉幾個例子,來說明新媒體技術是如何在美國的設計作品和當代藝術作品中運用的?及其如何運用在作品創(chuàng)作和展示過程中的?
Jan:由于新媒體技術的運用與發(fā)展,現(xiàn)在的設計作品有了更的多層次,人們要是想了解這方面的信息的話,可以看一下來自Imaginary Forces作品。新媒體與當代藝術,在美國的現(xiàn)狀就像是撲克牌的正反面,它們互為條件,相互印證,共同創(chuàng)建著全新的藝術可能性。這就是新媒體與美國設計和當代藝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