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木匠丟了一塊手表,幾個熱心的鄰居一起幫他找,他們將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一個口袋都翻遍了,也沒有找到,誰知最後卻讓一個孩子找到了。木匠很驚訝,問那孩子是怎么找的,孩子說:“很簡單啊!你知道,手表是有聲音的,我只是在你們都安靜下來的時候坐到刨花旁聽,然後沿著聲音的方向找,就找到了?!?/p>
這雖然是一個笑話,卻反映了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一個現(xiàn)象:大多數(shù)人在做事情時,總習慣于“一根筋”地朝一個方向沖,哪怕是被墻撞得頭破血流,也不知道轉身。而事實上,在遇到困難時只要稍稍轉個身,我們看到的就會是一片嶄新的天空,就像故事里的那個孩子,只是換了一個尋找的角度,即憑借手表指針“滴答、滴答”的走動聲,就輕易地找到了失物。
再講一個故事。1916年,美國猶他州的一個小鎮(zhèn)準備修建一家銀行。鎮(zhèn)長買好了地,備好了建筑圖紙,可最後卻在磚頭上碰到了難題。因為,從主城鹽湖城用火車運磚過來,每磅要2.5美元,這樣一算,總價遠遠超出了鎮(zhèn)里的預算。後來,大家又想了許多種貨運方式,都不行。就在人們束手無策的時候,不知誰說了句,用郵寄??!結果一算,每磅包裹的郵費是1.05美元,比用火車運便宜了一半多。
幾周內(nèi),郵寄磚的包裹源源不斷地涌入小鎮(zhèn)。每個包裹7塊磚,剛好不超重。這樣,小鎮(zhèn)的居民很驕傲地擁有了他們的第一家銀行。這個故事後來還被著名的西點軍校作為案例選入了教材,用來詮釋一條校訓:要保持“頭腦簡單”,敢于去干所謂“辦不到”的事情。
通過郵局郵寄貨物,這無疑是最常見的運輸方式,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常見、簡單而又便捷的方式,很多人就是想不到。為什么呢?因為他們將簡單問題復雜化了。達·芬奇曾說過:把最復雜的變成最簡單的,才是最高明的。細想,生活中我們?nèi)鄙俚模徽沁@種將問題簡單化的思維嗎?
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樣的習慣思維去運作,肯定不會有新的改變。但若能改變一下固有的思維方式,轉個向,用不同的方法去嘗試,自然會出現(xiàn)不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