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典詩詞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瑰寶,其在語文教學中是一大重點,而它的意象文化歷來被教育界所稱道?;诠诺湓娫~的意象文化教學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詩詞;意象文化;月亮
詩詞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重點,如何進行有效的詩詞教學?多年來,我一直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實踐,在實踐中總結(jié)。近期,我有幸聆聽了幾堂優(yōu)質(zhì)的詩詞教學課,獲益匪淺。不過他們的課堂反映了當今詩詞教學的現(xiàn)狀,即注重詩詞的韻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而在詩詞深層文化意蘊的探究與延伸上略有不足。
古典詩詞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有著深厚的文化意蘊。詩歌情感的表達、意境的創(chuàng)造都是依托詩歌的意象,不同的意象有著不同的文化意蘊,而把握了同一意象的文化意蘊也就抓住了詩歌的精髓。
下面就以詩歌中常見的意象——月亮為例,探究詩歌的文化意蘊。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月亮伴隨著神話的世界飄然而至,有著深厚的意蘊和文化內(nèi)涵。在中國古代神話里,伏羲常手捧太陽,而女媧則手捧月亮,這暗示著摶黃土造人的創(chuàng)世母親也是月神,而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等,說明月亮與女性母親的千絲萬縷的關系,由此產(chǎn)生了月亮的一個基本象征意義,即月亮是女性與母親的化身,代表母親社會的靜謐和諧,反映女性世界的失意憂傷。而它的另一個象征意義,月亮陰晴圓缺周而復始,是自然和永恒的象征。于是它總是引導人們對人生深沉的喟嘆和對宇宙永恒的思考。在溶溶月色下的古典詩詞里,月亮的這兩種基本象征意義又衍生出下面幾種文化意蘊。
一、月亮來自女性社會的光輝,體現(xiàn)了溫婉綽約、淡泊朦朧的審美風格,它是美的化身
韋莊有“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直接把美人比作月亮。不同的月有著不一樣的美:新月如眉,令人想起玉階佇立楚楚動人的月下佳人,具有恬淡婉約的寧靜之美,蘇軾有“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娟娟到湖上,瀲瀲搖空碧”;煙月迷蒙,彌漫著難以名狀的淡淡憂愁,構(gòu)成一種朦朧凄楚之美,如柳永的《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一彎殘月映襯著離別后的孤獨凄清;花月迷離,暗香浮動,象征典雅艷麗之美,如張先《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皓月當空,通脫瀟灑,體現(xiàn)雄渾高古之美,如李白的《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二、月亮意象反映尋求和諧統(tǒng)一的家園,在古典詩詞里常常表現(xiàn)出望月思鄉(xiāng)的主題,它是昭然天際凝然不動的鄉(xiāng)愁,詩人懷念家園親朋的情思,常常托于明月傳遞
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和“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明月寄托了他們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每當人們浪跡天涯、心靈孤寂時,月亮牽系著兩地相思的心靈,縮短著時空的距離,成為家園的精神寄托了。
三、月亮來自宇宙,它喚起了蒼茫浩渺的宇宙意識和歷史意識,因此詩人站在月光下常有一種掩飾不住的思古幽情,月亮成了閱盡滄桑的歷史見證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李白的《把酒問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在這些詩句中,月色朗朗,普照古今,引發(fā)詩人對人事變遷、歲月悠長、宇宙無窮、人生有限的喟然長嘆。還有姜夔的《揚州慢》“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月亮亙古不變,寧靜而永恒,與之相反的是,歲月更替,物是人非,繁華不在的失落與清冷。是的,古月蒼茫,冷月無聲,彌漫著歷史的云煙和人世的蒼涼。
四、月亮的靜謐皎潔創(chuàng)造了心靈高潔,空間澄凈的審美境界,山間明月,成了詩人遺世超群,出塵灑脫的人格化身
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還有《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月光下的詩人寧靜自適、飄逸卓群的形象宛然立于眼前。李白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明月是詩人飄逸風采瀟灑氣度的人格化身,是詩人相知相伴的知己。
五、月亮的孤寂清冷映照了詩人孤獨寂寞的心態(tài),牽系著詩人感時傷懷的情懷
蘇軾的“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一彎缺月,孤鴻幽影,月下獨步,失意憂苦至極!又如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中所描繪的意象全是詩人在船艙里看到、聽到、感覺到的,所有這些都觸發(fā)著詩人遠游的孤獨、思鄉(xiāng)的愁緒,使他不能入睡,秋深,夜靜,西天的上弦月漸漸落下去了,天色變得漆黑,此情此景,使詩人越發(fā)感到凄涼難耐。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盈盈的月光,觸動了詩人多少美妙的靈感,寄托了詩人多少復雜的情感,也讓中國古典詩詞增添了無限的色彩和迷人的光輝。
月亮作為一個常見的意象,一直受到文人的喜愛,是有著深層的文化意蘊和歷史內(nèi)涵的。其實,古典詩詞中的很多意象,都有著不同的豐富的文化意蘊,如果能夠引導學生對詩詞中的意象進行文化意蘊的探究和延伸,那么他們一定能夠更好地把握詩歌的內(nèi)容,走近詩人的心靈,走進詩歌的意境。
(作者單位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qū)桃苑學校中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