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模塊八第一單元Task教學為例,談談教師如何巧妙地整合教材資源,進行寫作訓練的一次嘗試。
關鍵詞:整合;寫作;嘗試
牛津英語教材中的Task(任務)板塊是一個要求學生在課堂內進行的開放式任務型活動的學習內容,設計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使用英語,并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技能。Task板塊是這套教材原創(chuàng)的教學板塊,個性鮮明,極具特色,分為三個skills building,每一環(huán)節(jié)完成一個步驟(step)。該板塊以單元話題為主線,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用英語參與和完成各種真實而有意義的與生活、學習、工作有關的活動,如完成一份調查報告,設計一個廣告或是制作一張海報等等,從而實踐語言的交際功能,達到語言運用的目的。步驟1側重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receptive),以聽力為主;步驟2側重于鼓勵學生學會合作,與人溝通的能力,實現(xiàn)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營造“人人平等”的和諧課堂;步驟3側重于完成一個富有情景的寫作任務(productive)。三個步驟自成一體,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驟1、步驟2是為步驟3服務的,是準備階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明確最終寫作目標,時刻啟發(fā)和引導學生,積累和搜集在寫作中需要用到的信息,逐步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和篩選信息的能力,那么到步驟3寫作的時候,學生就知道從何入手,寫什么,怎么寫了。
這套新教材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教學內容較原統(tǒng)編教材有大幅度增加,而課時數(shù)不增,反減,加之教學材料無精泛之別,教師往往在教學中都感覺時間不夠用。高標準的教材勢必給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帶來一定的壓力和挑戰(zhàn),此時教師如何平衡新教材的高要求和學生的低起點,是每位教師要思考的問題。如果原封不動地按照教科書安排的順序和內容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會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主動性和獨立性,也很容易使課堂陷入一種沉悶的氣氛中。如何在有限的教學課時中既要完成教學任務,又要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能力?教師若能深刻地鉆研教材,最大限度優(yōu)化教學設計,活用教材資源,完全可以實現(xiàn)既不影響教學進度,又能完成教學任務的目標。本文就模塊八第一單元Task板塊的教學實踐,談談整合教材資源進行寫作訓練的嘗試。
Module 8 Unit 1 Task Writing a literary review(寫一篇文學評論),教學目標很明確,就是要指導學生通過聽說讀的信息輸入,完成寫一篇文學評論的任務。這個板塊有如下三個步驟:
Step 1:listening for key words
Step 2:asking for and giving opinions
Step 3:writing a literary review
在認真研究三個步驟的內容之后,如果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來進行教學,一節(jié)課內要完成從聽讀到寫的內容非常困難。在備課的過程中我還發(fā)現(xiàn),教材上的內容并不是每個部分都對我的教學目標的完成有幫助。于是,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對三個部分的教材內容進行了大膽的刪減和整合,確定本課的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分別為:(1)聽第10頁聽力材料完成Step 1的表格,了解文學評論的段落內容分布。(2)讀第12頁文學評論的范文,從段落中尋找相關信息,加深印象。(3)讀第11頁的短故事,完成寫文學評論的寫作任務。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Writing an outline of the review.
Make notes about the story“The home-made ball”.
Write a literary review about “The home-made ball”.(P13)
(1)再次提醒學生問題結構、段落分布。
(2)小組合作,進行口頭操練。
(3)規(guī)范地寫在作業(yè)本上。
通過如上所述的巧妙整合,使每一步驟的教學都緊扣主題,為終極目標服務,因為信息潛移默化的輸入,使原本看似有難度的教學任務到最后變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教學效果極好。
新課標明確提出,教師要具備開發(fā)課程資源的能力,教材是完成課程目標的途徑或媒介。教師應當成為教材的主人,讓它們?yōu)槲覀兊慕虒W活動服務。新教材為教師提供了一些靈活的元素,教師應該吃透課標,對教材進行巧妙重組,然后呈現(xiàn)出最適合學生的精彩教學設計。因此,教師可以根據(jù)考綱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yōu)化。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