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通過引導成年大鼠下頜前伸,建立模擬Herbst矯治器的成年大鼠動物模型,以探討Herbst矯治器應用于成年患者的可行性。方法:60只14周齡雄性SD大鼠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采用0.020英寸的澳大利亞圓絲制作彎制,一端栓結固定在大鼠雙側上頜第二磨牙,另一端粘結固定在下前牙牙冠頸部上,前伸下頜使前牙達到反合;對照組口內不放置任何裝置。結果:實驗組安放的裝置使大鼠下頜前伸,能夠模擬Herbst矯治器的作用。結論:該動物模型可以模擬Herbst矯治器前伸大鼠下頜。
【關鍵詞】 成年大鼠;前伸下頜; Herbst矯治器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08C0123);云南省科技計劃聯(lián)合專項基金資助項目(2008CD038)【中圖分類號】R19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515(2012)12-0011-03
安氏II類錯合是口腔正畸臨床常見的錯合畸形,絕大多數(shù)的安氏II類錯頜均是由于下頜后縮的骨骼畸形引起的,對于成年安氏II類伴下頜后縮的患者,傳統(tǒng)觀點是不主張運用功能矯形治療。但是近年來歐洲的正畸醫(yī)師運用Herbst矯治器治療成年安氏II類患者,成功地將下頜前伸至正常位置,并獲得了長期穩(wěn)定的治療效果[1]。但運用該矯治器對顳頜關節(jié)組織影響的相關動物實驗研究卻未見報道,因而對其治療成年安氏II類患者的臨床推廣缺乏基礎理論依據(jù)。本研究通過建立前伸成年大鼠下頜動物模型,模擬Herbst矯治器對成年大鼠顳頜關節(jié)的作用,研究該矯治器對成年大鼠顳頜關節(jié)的影響,探討其治療成人骨性安氏II類錯合的機理,為該矯治器臨床治療成年安氏II類患者提供基礎理論依據(jù)。
1 材料和方法
為了排除性激素對實驗結果的可能影響,動物模型選用成年雄性SD大鼠。選取14 周齡雄性Sprague-Dawley(SD) 大鼠60只(昆明醫(y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作為研究對象,體重(300±10)g。將60只大鼠依據(jù)隨機原則分為對照組30只,同環(huán)境飼養(yǎng),不做任何處理;實驗組30只,實驗組動物佩戴統(tǒng)一規(guī)格的Herbst功能矯治器。為確保Herbst矯治器具有一定韌性的同時又保證其穩(wěn)定性,矯治器采用0.020英寸的澳大利亞圓絲制作,將其上部用0.25mm正畸用結扎絲固定在大鼠雙側上頜第二磨牙,下部用3M釉質光固化復合樹脂粘結材料固定在下前牙牙冠頸部上,前伸量為達到前牙反合。佩戴矯治器后,每天觀察大鼠自主行為的變化及矯治器固位完好情況。
2 結果
所有大鼠均耐受整個實驗過程,實驗期間大鼠自主行為無明顯異常,飲食基本正常,30例實驗大鼠中僅有兩例實驗裝置脫落。
3 討論
模擬安氏II類錯合矯形治療的動物模型生理醫(yī)學研究常使用動物模型進行實驗,可以消除許多影響臨床研究結果可靠性的因素。動物實驗要求選擇的動物生理功能與人類相似或接近,大鼠為嚙齒類動物,其咀嚼功能和顳下頜關節(jié)的組織學結構與人類近似。
Nielsen[2]的研究認為功能矯治器能通過前移下頜,改變肌功能,刺激髁狀突改建,從而促進下頜向前生長,是治療安氏II類錯合行之有效的方法。為了研究安氏II類錯合的矯治機理,許多學者均使用大鼠作為前伸下頜的動物模型,并設計了許多實驗裝置包括上前牙斜面導板、下前牙斜面導板、口外裝置牽引下頜等[3] [4] [5]。但是采用上前牙斜面導板、下前牙斜面導板裝置時,大鼠在非進食狀態(tài)為了更舒適,其下頜是處于后退休息的位置,而不是學者們所期望的前伸位置;只有在進食時下頜才會前移,并且因為大鼠下頜可做大范圍的側方運動,即使在進食時下頜的位置也不一定處于前伸位??谕馇吧煅b置雖然克服了以上缺點,但是其制作和安放復雜,可操作性不強。最主要是其矯治機理與安氏II類錯頜臨床矯形治療不一致,不是采用上牙弓為支抗,而是采用口外的力量牽引下頜前移。大鼠下頜運動過程中遇到任何阻礙都會導致它做側方運動是由于大鼠的牙弓及顳頜關節(jié)結構賦予大鼠下頜更大范圍的側方及旋轉運動能力,因此準確地控制大鼠下頜前伸運動非常困難。另外大鼠的息止頜位與前牙切咬位相差6mm,磨牙咀嚼位置更靠后[6] [7] 。這就要求所使用的實驗裝置在適應大鼠生理功能需求的同時可使大鼠下頜前伸量保持一致,并且該裝置應能與被模擬的安氏II類錯合臨床矯治機理一致,制作簡單易行,可操作性和可重復性強?;谝陨蠈Ω黝惸M安氏II類錯合臨床治療的動物模型的研究和分析,本課題組自行設計了模擬臨床安氏II類錯合的大鼠實驗動物模型。該矯治器使用0.020英寸澳大利亞弓絲彎制,一端固定在上頜第二磨牙的近中,另外一端固定在下切牙,完全模擬Herbst矯治器的矯治機理,下頜定位準確,始終處于前伸的位置,且制作簡單,可操作性強,并具有可重復性。本課題采用的動物實驗模型可以模擬Herbst 矯治器前移成年大鼠下頜。
參考文獻
[1] Pancherz H. Dentofacial orthopedics or orthognathic surgery: is it a matter of age?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0 May;117(5):571-4.
[2] Nielsen IL , Facial growth during treatment with the function regulator appliance. Am J Orthod 1983,85:401
[3] A. B. M. Rabie, F. Y. C. Leu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eovascularization and BoneFormation in the Condyle During Forward Mandibular Positioning Angle Orthodontist, Vol 72, No 5, 2002 431-434
[4] Petrovic A G, Stutzmann J J, Oudet C L 1975 Control processes in the postnatal growth of the condylar cartilage of the mandible. Ann Arbor, pp.101-153
[5] A. I. Tsolakis M. N. Spyropoulos An appliance designed for experimental mandibular hyperpropulsion in rats Eur J Orthod 1997 19 (1) 1-7
[6] Weijs W A, Dantuma R 1976 Electromyography and mechanics of mastication in the albino rat. Journal of Morphology 146: 1-34
[7] Hiiemae K M, Ardran G M A cinefluorographic study of mandibular movement during feeding in the rat (Rattus norvegicus). Journal of Zoology 154: 139-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