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們交流與傳播思想的工具,在各科教學中,語言是每個教師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必備條件。地理教學語言屬于專業(yè)語言,是借助地理教材,通過教師的講授,傳授地理知識,培養(yǎng)地理技能,調(diào)動學生思維,發(fā)展學生智力,進行思想教育的一項專門藝術手段,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涉及到祖國的天南海北,世界各大洲,以及全球和整個宇宙,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中許多方面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大部分是學生沒有,也不可能親自經(jīng)歷的。地理學科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對地理教學語言的特殊要求。地理教學語言不僅要做到清晰、準確,符合科學性、邏輯性和語法關系,還要講究語言的藝術性,把課講活,使學生充分地認識“地”和“理”,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一、地理教學語言的基本要求
1.科學嚴謹,準確精煉??茖W知識的表達,要求語言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如學“大氣保溫對地面的保溫作用”時,我用二個“三步曲”加以概括:地面和大氣的吸收、增溫、輻射。又如學“氣溫的水平分布”,可用“高高低低”(高溫處向高緯度凸出,低溫處向低緯度凸出)的原則概括之。再如在弄清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分布基礎上,可總結(jié)出“低壓濕潤高壓干、西風濕潤信風干”的規(guī)律。
2.生動形象,通俗有趣。比如學“極光”時,我是這樣描述的:極光象是一條橫臥高空的變色龍,最初象是彩虹,一會兒變成紫紅色,一會兒又變成淡藍色,變成淺綠色。極光的形態(tài)很誘人,有的似帷幕下垂,有的象火焰跳動,有的似彩練騰空,有的如輕紗淡抹……千姿百態(tài),變幻莫測。生動有趣的地理教學語言,激發(fā)起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活躍了學生的思維,也活躍了課堂氣氛。
3.富有啟發(fā)性。“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說明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在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注重學生思維開發(fā)、智力發(fā)展和技能傳授的今天,啟發(fā)式教學法已為眾多教師所接受并付之實踐。這種教學方法就要求教師的教學語言具有啟發(fā)性。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教學重點和難點,設計出具有啟發(fā)思維的問題,通過提問啟發(fā)學生踴躍思維,積極參與雙邊活動,活躍教學氣氛,教師也能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得到信息反饋。
4.體態(tài)語言的輔助教學。體態(tài)語言是教師的第二張嘴,課堂教學中適當運用來配合傳遞地理教學信息,則可以運用自如地進行直觀教學,通過學生的視覺感受,喚起學生的注意,長時間保持興奮姿態(tài),精神振奮,增強學生記憶。比如“手勢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在高中地理中可多處運用:學“大氣的水平運動”時,手心向上,大拇指與四指垂直,四指代表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拇指代表實際風向;學“氣旋與反氣旋”時,稍握拳狀,拇指與四指垂直,四指圍繞拇指代表氣流的旋轉(zhuǎn)方向,拇指向上代表中心氣流上升,向下代表中心氣流下沉。
二、地理課堂語言必須形象幽默
形象幽默是一種機智,在課堂教學中適當運用形象幽默的語言,既能吸引學生,調(diào)動學習氣氛,又能陶冶情操,培養(yǎng)學生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幽默既要有愉悅性,又要有啟迪性和教育性,以幫助學生理解問題,培養(yǎng)思維,而不單單是調(diào)動課堂氣氛。要做到在地理課堂中的教學語言形象幽默,我認為應該在平時的學習教學過程中,注意知識的積累,多看與地理有關的書籍報刊,增長見識,這樣才能在課堂中信手拈來,收放自如。另外,在備課的時候應分清主次,不能講個故事用了大半節(jié)課,真正該講的知識點卻沒有講完,注意尺度把握。
三、地理課堂語言必須富含感染力
地理新課程除了需要地理的真實外,還需要語言的感染力,教師應靈活運用課堂語言,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引發(fā)學生的共鳴與深思熟慮,要注意地理教學語言的情感性。一方面,教師要有豐富強烈的情感,另一方面,平時要注意掌握積累一定的史料,加強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能夠正確運用體態(tài)語言。
總之,地理課堂語言藝術必須是以科學性和準確性為前提條件,富有情感性的語言,多設疑置辯,充滿時代氣息的詞句,不僅充滿教師的智慧,而且能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情感。當然在追求課堂語言藝術時,應注意適當、適時,不能嘩眾取寵,更不能丟棄地理課堂語言應有的專業(yè)化、科學化和規(guī)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