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小學體育教學中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體育教學目標單一化,限制了學生目標追求的廣度,約束了學生的自由發(fā)展空間;二是體育課不受重視,對體育教師的培訓過少,教師超課現象嚴重;三是教學評價無差異化,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基礎差異,埋沒學生的主觀努力和進步幅度,既缺乏激勵性又失公允性。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小學體育教學改革的深入。
小學體育教學中存在問題
1.體育觀念有待轉變
體育教學改革雖然在全方位進行,但不少教學改革者在實踐中卻只熱衷于操作層面上外在課程形式的改革。其根本原因,就是許多小學體育教師教學觀念沒有根本轉變。并不是體育教師不想轉變,不能轉變。原因可能有,一是現實社會中,在長期教育實踐中忽視或輕視體育的行為、觀念、思想沒有得到根本轉變;二是目前小學體育教師的工作量太大,除常規(guī)的體育課堂教學外還有大量的課外工作,如課間操、課外體育活動及學校運動隊的訓練等;三是體育教師出去學習的機會太少,光憑體育教師自己去創(chuàng)新是有很大的局限,而且也沒有多余時間去學習探究這些問題,使體育教學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2.教學目標單一
學校體育的一個致命傷是學生學了十幾年的體育,在他們走出校門后,竟與體育再見了。這與體育教學忽視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興趣、能力和鍛煉習慣相關;與我們把體育理解為機械被動的教育有關;還與我們沒有在體育課堂教給學生鍛煉身體的原理和應用運動技術鍛煉身體的方法有關。以往的體育教學,所偏重的是一個技術怎么教,一個動作怎么做,忽略了對學生健身知識技能的傳授,更忽視了對學生健身意識、健身能力、健身習慣的培養(yǎng),使學生無所適從,無所收獲。那么,體育課的教學設計就應該讓體育課成為學生們渴望參與其中的空間,成為學生們運動的樂園。多創(chuàng)設一些適宜的情境和氛圍,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這樣,學生們親身感受到運動帶來的樂趣和滿足,就更加積極的參與到體育活動中,逐漸把運動興趣轉化為自覺自愿的運動習慣。
3.教學方法僵化
素質教育是一種弘揚學生主體性的教育,素質教育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承認學生的個性,強調學生主動地、活潑地進行學習。與此相適應,在體育教學設計上,也要從“教師中心”轉向重視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首先要求教師樹立主體教育觀,確立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明確學生才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而不是被動受訓和盛納知識的容器。傳統(tǒng)教育,過重強調教師的主體作用,結果使學生的主體地位被抹殺。主體教育觀正是要糾正這一偏差,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獨立人格,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能力。
在體育教學手段上,要從教師單純“灌輸”為主的方法體系轉向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學為主”的學法設計;由簡單的“一刀切”方法手段轉向因材施教和區(qū)別對待,在一定的統(tǒng)一要求的基礎上,使學生的一般發(fā)展、共同發(fā)展與特殊發(fā)展、差別發(fā)展相結合,從而盡可能地為學生學習和鍛煉創(chuàng)造條件,滿足和促進每個學生的個性需求。 心理學研究證明,愉快的感情是認識和實踐能力的動力機制。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學生主動思維,大膽學練、質疑,嘗試探究的前提條件。
4.教學評價無差異化
目前小學體育教學的評價標準單一,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基礎差異,埋沒了學生的主觀努力和進步幅度。以籠統(tǒng)的劃一標準進行教學評價,既缺乏激勵性又失公允性??荚嚕菍θ说哪撤N能力的公平檢驗。既然是公平檢驗,那就要有時間上、方式上、內容上、評判標準上的同一規(guī)定。平時考核很難做到這一系列的同一規(guī)定,因而也就很難成為一種公平檢驗的手段。教學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檢驗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自我,從中獲得激勵,不斷鼓舞自己向新的目標沖擊。
對策和建議
1.轉變教學觀念
當前的新課程改革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這樣一種需求,要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包括知識、體質、道德、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要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的特點,讓學生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主體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實踐能力為核心,要著眼于學生終身體育的發(fā)展。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才能使學生學得主動、生動、活潑,才能使課堂教學沿著素質教育的軌道不斷前進。
2.制定全面的教學目標
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突出體育教學的全體性,把學生間的顯著個體差異作為確立教學目標的出發(fā)點,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多層次教學。如素質練習,一般都由教師安排固定節(jié)目。如上肢力量訓練,學生同做多少個俯臥撐;腰腹力量練習,學生共做多少個仰臥起坐等。學生沒有選擇的余地,不利于個性的發(fā)展和主體性的發(fā)揮。
3.調整充實教學內容
在小學體育教學改革中應加強教材建設,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充實,選擇適宜從事終身體育和提高生存能力所需要的內容,即在加強基礎知識、技能傳授和基本能力培養(yǎng)的前提下,盡量使學生掌握那些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健身知識和技能。在進行教學改革的實踐中,體育教師要學會從各個角度對體育課程的內容和素材進行加工和靈活運用:一是在具體的教材內容上,簡化教材的技術結構,逐步改變純競技式的、成人化的運動項目,增進一些與教材項目有關又能進行游戲或比賽的內容,如小學的蹲踞式跳遠踏板起跳,空中技術就應簡化;球類教材也可以簡化,籃球的“三人制比賽”,足球的“三人或五人比賽”等內容,簡化了規(guī)則,簡化了活動形式,教學效果很好;二是根據學生的身心特征,抓住運動中的主要因素簡化規(guī)則。
4.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
要充分利用體育考核的良性反饋調節(jié)學生的積極性,改變在體育考核中一些學生盡管認真學習、刻苦鍛煉,卻難于獲得較好成績;而有些學生單憑身體條件的先天優(yōu)勢就可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不合理現象。體育成績考核應從教育評價出發(fā),不但要看學生在體育課上達到的絕對水平與成績,更要重視對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進步幅度和努力求知程度的評價,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切合實際的評價,都能從評價中得到新的目標與新的動機,并通過自己的努力能獲得成功的樂趣。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是學校體育改革的重心所在,也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深化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把教學改革落到實處,教育行政部門在政策導向上要大力支持,及時解決教師工作上的困難,加強對一線教師的關心與幫助。學校體育專家、學者要深入到教學改革的實踐中去,幫助教師解決教學改革中的一些難題,切實加強對教師的理論和實踐的具體指導,使教師能夠真正地投身到教學改革的洪流中去,全面提高體育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