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對大學生群體中頻繁出現(xiàn)的暴力傷害事件反思我國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現(xiàn)狀和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教育的真諦在于引導學生追尋生命的意義。
關鍵詞 大學生 生命教育 生命意義
熱愛生命本是每一個生命體應有的基本態(tài)度,可是,如果我們用“大學生”和“自殺”作為關鍵詞,搜索引擎很快會給出令人心痛的答案。
2010年1月8日,寧波萬里學院大四學生盧某在學校操場單杠上用皮帶吊自殺,①這是2010年媒體報道的第一例大學生自殺事件;②2009年12月29北京吉利大學一男生在酒店內被發(fā)現(xiàn)自殺身亡。在網上搜索“大學生殺人”,結果也同樣令人心余悸。2010年10月20日23時左右,中國西安發(fā)生了一起大學生故意殺人的惡性案件,這就是藥家鑫案件;從這些令人發(fā)指的行為中,人們看到了一個精神黑洞—對生命的麻木,殘害與漠視人類生命的行為足以引起人們的緊張和恐懼。
一、我國生命教育的現(xiàn)狀
所謂人的生命,是指人的自然生命。其表現(xiàn)為一種自然存在和物質復合體。一個人,不在于他有自然生命,而在于他還有特定的人格,即他的“價值生命”。而生命教育就是在生命活動中進行教育,是為了生命而進行的教育。根據從事生命教育的專家肖敬的觀點,生命教育應以教育為手段,以生命為核心,倡導認識、珍惜生命、愛護生命,在享受生命的基礎上提升生命質量,并獲取生命價值的教育活動。大學階段正是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是最為迫切、最為關注人生態(tài)度、生命價值、生命意義等問題的時期。上述事例中的當代大學生,由于其對生命價值觀的模糊,缺乏對生命最基本的敬畏,導致了認為可以隨意結束自己的生命或者剝奪他人的生命,這些暴力傷害事件的發(fā)生,說明了當代大學生對于生命意義的認識非常淺薄。因此,實施生命教育任重而道遠。
二、教育的缺陷在于只重視學生的“如何而生”,忽視學生“為何而生”
人的生命從來不是單一的自然生命,人的生命是由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價值生命和智慧生命四個部分組成的,人應是完整的存在。人的生命完整性要求教育達到三個目的:一是指向生命自我,使受教育者的現(xiàn)在和未來能夠很好地適應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需求;二是超出受教育者自然存在的直接需求,進行生命意義的建構與價值的提升;三是進行生命的升華,積極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作出貢獻。只有三個目的交融相匯,人才能成為完整意義上的全面人。
大學生受到自身年齡、閱歷、理解能力、生活范圍、交流對象等方面的局限,單靠自己有限的經驗和理解能力,很難探索到生命的真諦。正由于此,學校教育更應給年輕的生命個體以“人”的理念,而非“物”的理念,讓生命個體學會自我反思、自我警省、自我提升、自我建構,擴展生命意義,從而達到充分而自由的發(fā)展。但是,現(xiàn)行的學校關于生命教育尚存在種種問題:其一,生命教育的內容貧乏、形式單一,沒有明確對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針對性和指導性;其二,對青年學生進行生存能力的培養(yǎng),還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導;其三,教師缺乏對豐富的生命教育資源的有機整合。我認為教育的主要宗旨是著力于教會人的是‘何以為生’的知識與本領……由干它放棄了‘為何而生’的教育,荒廢了它在意義世界中導行的職責,不能讓人們從人生的意義、生存的價值等根本問題上去認識和改變自己;也必然前提性地要拋棄塑造人自由心靈的那把神圣的尺度;把一切教育的無限目的都化解為謀取生存適應的有限目的。
三、教育的真諦在于引導學生追尋生命的意義
人的發(fā)展是生命意義不斷豐富的過程,教育活動的終極目標就是激揚人的生命活力,促進生命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生命的意義成為了生命教育的重要使命。
(一)喚醒生命之愛,引導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的積極展現(xiàn)中賦予生命以意義
生活總是有生命的生活,生活意義總是有生命的生活的意義。生命是生活之本,對生命之愛是生活意義的根源。熱愛生命,意味著要抓住現(xiàn)時,努力將生命展現(xiàn)于現(xiàn)時,極力在生活中表現(xiàn)自己,從而獲得現(xiàn)時生活的充盈。因此,教育要引導人們把握當下,珍愛生活,唯此,才能處處享受到生活的歡樂,深切體悟生命的意義。
(二)提升自我意識,引導學生在省察自我中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
自我意識是對自我存在、自我認識和實踐活動的認識和評價,它是在自我與非我區(qū)分開來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是主體之為主體的核心。教育不可能給予人以現(xiàn)成的生活意義,教育可以通過引導個人的自我意識來啟發(fā)人的生活意義。通過啟發(fā)引導,促使人們自己積極、主動地創(chuàng)造自我,升華自我。
(三)培養(yǎng)堅強意志,引導學生在挑戰(zhàn)痛苦中實現(xiàn)生命的意義
對生命意義的發(fā)現(xiàn)和獲得,可以借助在生活中體驗價值、通過勞動提供和創(chuàng)造價值以及在苦難中實現(xiàn)價值這三種方式來實現(xiàn)。個體的生命體驗不僅有愉悅、幸福的人生體驗,還有生活中的重要喪失、重大挫折、苦難、逆境甚至死亡的威脅。這些負性體驗并不都是有害的,痛苦的積極意義就在于它提醒人需要做出改變,因此,德育工作者應注意引導學生追求本真的生存,教會學生用堅強的意志忍受痛苦、體驗痛苦、挑戰(zhàn)痛苦,從而激發(fā)出更大的生命潛能。
(四)激發(fā)責任感,引導學生在創(chuàng)造性勞動實踐中開創(chuàng)生命的意義
“生命意義是什么”和“生命的存在對我有什么意義”是兩個十分相似卻又有著截然不同意蘊的命題。前者是一個絕對性命題,可以說,生命本身就是意義,活著就是意義;后者是一個具有價值指向性的相對性命題,生命之于人類而言,更多的意味著人對物質生命的超越、對精神生命的訴求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社會對這些規(guī)定、使命、任務所作的有意識表達,就構成人的權利、責任和義務。這種責任和義務要求個人多為社會和他人著想,勇于自我犧牲。生命的意義也正是體現(xiàn)在承擔責任、勇于奉獻與不斷創(chuàng)造中。
因此,必須加強并加快學校教育教學的改革,切實從心理、生理和倫理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全面、系統(tǒng)、科學的生命價值教育,引導學生善待生命、關愛生命,幫助學生完善人格、健康和諧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文錦.高教視野中的生命教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2) .
[2]芮雪,鐘添貴.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研究:現(xiàn)狀、問題及趨勢[J].中國德育,2008(3).
[3]馬和民,吳瑞君.網絡社會與學校教育[M].上海出版社,20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