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晏嬰在宮殿上陪侍齊景公。正是早春時節(jié),景公感覺有些冷,便吩咐晏子說:“你去廚房給我弄碗熱湯面來?!?/p>
在官場混的人都知道,此時正是和“領(lǐng)導(dǎo)”套近乎的最好時機(jī),因為和領(lǐng)導(dǎo)建立起感情,靠的往往不是工作,而是生活中的事。吃喝玩樂,越是私密的事讓你干,越表明領(lǐng)導(dǎo)不拿你當(dāng)外人。沒想到,晏子卻選擇了拒絕,他回答說:“對不起,我不是管你飲食的臣子。”
景公看著一臉肅然的晏子,心里有些郁悶,又吩咐說:“那你去給我找件皮衣來?!?/p>
晏子臉色依舊,回答道:“對不起,我不是管服裝的?!?/p>
景公有些生氣了,語氣里有了質(zhì)問的味道:“那么你究竟替我做什么呢?”
晏子平靜地說:“我是國家的大臣。”
景公說:“什么叫做國家的大臣?國家的大臣難道不是為我服務(wù)的嗎?”
晏子回復(fù)說:“所謂國家的大臣,能治理國家,辨別君臣之間的情分,讓它合情合理;制定百官的尊卑,讓它能恰到好處;寫成條例命令,可以傳布于四方?!?/p>
聽完這番話,景公恭敬地站了起來。從此,他再也不敢像對待奴仆般隨意吩咐晏子做這做那了。
又有一天,景公閑來無事,問晏子說:“一個臣子要怎樣去效忠他的領(lǐng)袖呢?”
晏子回答說:“君王有危難時不隨便犧牲,君王逃亡時也不送他?!?/p>
景公很奇怪:“我給他土地,給他名位,可在我有危難時卻不肯為我犧牲,逃亡時也不送我,這能算是忠臣嗎?”
晏子說:“如果大臣的話能被采用,一輩子也不會有危難,為什么要犧牲;出的謀略能被聽進(jìn),一輩子也不會逃亡外國,還要送什么。假如大臣的意見不被采用,君王有難而隨便陪他犧牲,這是無意義的死;勸告而不聽,逃亡時又去送他,這是欺騙的舉動。所以一位忠臣要能規(guī)勸君王的過失,而不能陪他一死了之。”
景公不禁肅然起敬,鄭重地點了點頭:“先生說得對?!?/p>
晏子的話可不是隨便說說,他是說到做到。在景公之前,齊莊公不聽晏子的勸諫,對外濫用武力,對內(nèi)生活糜爛,結(jié)果被權(quán)臣崔杼殺死。許多大臣聽到消息都跑了,唯獨晏嬰要去吊唁齊莊公。手下人擔(dān)心地問他:“您將為國君而殉葬嗎?”晏子說:“難道他是我一個人的國君嗎?我為什么要為他而死?”手下人說:“那么我們?yōu)槭裁床惶优苣??”晏子說:“難道國君的死是我的罪過嗎?我為什么要逃跑?”說罷,徑自闖進(jìn)崔杼家,脫掉帽子,捶胸頓足,撲在齊莊公的尸體上號啕大哭了一場,然后起身離去。崔杼礙于晏子在國人心目中巨大的影響力,只能眼看著他揚(yáng)長而去。
做事有原則,即使是國君的要求也會拒絕;舉止有分寸,即使為臣的忠誠大節(jié)也有自己的尺度。一個人要贏得尊嚴(yán),就要學(xué)會拒絕,而不是事事順從。只有尊重自己,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據(jù)說,晏子身材矮小,其貌不揚(yáng),長相實在有些“困難”,可他卻成為春秋后期分量最重的政治家,這或許就是最好的答案。
(摘自《思維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