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zhì)和法律素養(yǎng)的提高不可忽視,如何加強案例教學法在《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程中的教育指導功能,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和法律素養(yǎng),是思政課教師不得不思考的重大課題。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應用
一、高職學生學習《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課的基礎和心理特征
(1)基礎薄弱、社會認知能力較低。高職學生開學的第一個學期就要學習基礎課,而在此之前的高中階段,學生對相關課程的學習僅限于應付考試,所以學生對什么是思想道德、什么是法律,為什么要學習這些內(nèi)容,還是模糊不清的,或者說是似懂非懂的。所以,高職學生在學習該課程時基礎幾乎是零,如何在他們進入大學門檻時指導他們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認識法治社會學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就顯得尤為重要了。(2)學生對該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如同中學時期的音樂、美術等課程一樣,高職學生一進校就進行了專業(yè)選擇,凡是與本專業(yè)無關的課程一概視為副課,一般不被學生重視,因而上《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時睡覺、玩手機、看小說、聽音樂甚至談笑風生的比比皆是。學生沒能意識到該課程是一門提升自身修養(yǎng)的、能幫助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樹立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一門修身課。所以,老師就要多動腦筋,從多種途徑糾正學生認識上的偏差,提高學生對該課程的重視和興趣,從培養(yǎng)優(yōu)良學風上著手,幫助學生修身、守法,將學生培養(yǎng)成有德有道的人、培養(yǎng)成遵紀守法的人、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全民發(fā)展的合格公民。(3)學生主動學習該課程的動力不足。由于主觀認識上的偏差,學生對基礎課重視不夠,所以課余時間根本沒有主動學習和鉆研的動力;客觀上輔導員和專業(yè)老師、就業(yè)指導老師等都強調(diào)高職院校培養(yǎng)的是高技能型專業(yè)人才,因而學生誤以為只需要學習好專業(yè)知識,其他課程學與不學無關緊要,以致在基礎課的學習上始終處于被動應付狀態(tài)。
二、案例教學法的優(yōu)點及運用
(1)案例教學法的優(yōu)點。一是案例教學法具有真實性、客觀性和啟發(fā)性。社會生活中已經(jīng)發(fā)生的真實案例大多發(fā)生在學生家鄉(xiāng)周邊鄉(xiāng)鎮(zhèn)、城市街道或者校園內(nèi)外,貼近學生、貼近群眾、貼近社區(qū),與老百姓的生活、與社會道德風尚密切相關,甚至有些案例就是在校大學生所為。由于剛進大學的高職生,思想基礎薄弱,社會認知能力較低,利用真實、客觀存在的事例來啟發(fā)、教育他們,能夠最大限度激發(fā)他們分析問題的積極性、好奇心,并通過這些案例發(fā)生、發(fā)展的經(jīng)過及產(chǎn)生的后果讓學生深入思考、集體探討、啟迪智慧、訓練能力,達到利用故事情節(jié)教育、感染、激勵學生,把懲惡揚善、寬以待人、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團結和平等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寓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中去,既能使他們輕松掌握課程內(nèi)容又能回避本課程天然的枯燥乏味性,達到寓教于學、融趣味性和說理性相統(tǒng)一的效果。二是案例教學法生動具體、易于接受。根據(jù)高職學生不重視基礎課的客觀事實,教師將精心挑選的案例運用多媒體課件、網(wǎng)絡鏈接、QQ群等形式將案情及待探討的任務形象生動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可以很大程度上吸引他們的眼球、引起他們的共鳴,從而讓學生能夠在不經(jīng)意中接受思想上的教育和情感上的洗禮。通過試驗,學生對該課程的認識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基礎課不再是不受歡迎的單純的政治課了。三是案例教學法順應了高職教學改革的潮流。高職教學改革提倡任務驅(qū)動、項目教學法等新的教育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只需要老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案情、給出任務,其余的時間交給學生去思考、討論、總結,最后教師進行點評,這種教學方法,一反過去那種教師滿堂灌、學生討厭學的常態(tài),大大減輕了教師的負擔,活躍了課堂氣氛,也順應了高職教學改革的潮流。(2)案例教學法在高職基礎課中的運用。一是利用正面案例激勵、鼓舞和引導學生,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的品格和堅強的意志。高?;A課分為兩部分: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前一部分的案例教學主要是如何利用案例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道德觀,使他們真正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在某種意義上,“基礎”課其實是一門人生哲理課,是通過教學啟發(fā)學生對關于人生的諸多思考,以解決學生如何做人、怎樣做人、做什么樣的人等基本問題。針對這一部分的教學,我們主要采用正面的典型人物、事跡、經(jīng)典的名人名言等來激勵、感染學生,如:“塑造當代大學生的嶄新形象”這一部分,我們把周恩來年輕時的一句座右銘“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加以引用,并同時適當補充一些周恩來任總理期間的氣死西方人的經(jīng)典語錄及外國元首對周總理的高度評價,如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說:“中國如果沒有毛澤東就可能不會燃起革命之火;如果沒有周恩來,就會燒成灰燼。”以此來激勵我們當代大學生要像周總理那樣熱愛祖國,將愛國主義放在高職學生德育教育的首位。二是利用反面案例來警示學生,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法律意識。利用反面案例來警示學生,讓他們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不能做的事情如果做了,應該怎樣補救 、會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和社會責任。如利用“熊貓燒香”案例來警戒那些自作聰明的大學生,不要利用高等教育這個平臺學到的專業(yè)知識來危害國家和社會,否則會葬送自己一生的幸福。利用云南大學馬加爵故意殺人、西安音樂學院藥家鑫交通肇事后又故意殺人的行為來警示學生,漠視他人的生命和權利的人,自己的生命和權利必然會被剝奪和限制。讓學生通過這些反面案例時刻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檢查和反思,明確自己的追求和不足,進而樹立科學理想,明確人生航向,不斷礪志、礪言和礪行,走健康和諧的成才之路。三是案例的選取應該具有代表性、體現(xiàn)時代性、突出思想性和政治性。兩節(jié)課的時間稍縱即逝,在選取案例時一定要將本堂課的教學知識點都能夠通過案例體現(xiàn)出來,因此案例的典型性即代表性顯得非常重要。第一節(jié)課將案例進行展示,并根據(jù)本次課的知識點設計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第二節(jié)課讓學生討論分析后教師進行點評,結合知識點將要掌握的內(nèi)容一一講解,所以案例不能過多,否則時間不夠,也不能體現(xiàn)重要的理論要求;90后的學生接受的都是嶄新的學習理念,老生常談的東西對他們吸引不大,所以在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問題上一定要體現(xiàn)時代性,能夠緊扣時代主題,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如高新技術領域的職業(yè)道德和犯罪問題、高速運轉(zhuǎn)的機器和交通運輸工具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風險的防范及責任問題、市場競爭機制下公平與不公平的道德和法治較量等等,著重從思想和政治的高度來分析和把握,例如2011年2月利比亞大撤離事件,極大地反映了中國的強大及中國政府以人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歷時27天,穿越9000公里,海陸空多管齊下,緊急撤退35860名中國同胞,創(chuàng)造了世界外交史上的奇跡。所謂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戰(zhàn)斗力等等,紙上談兵的說教,是何等的蒼白無力!一次撤退,卻能讓老百姓什么都懂了。從這次利比亞撤離事件中,我們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和對人民的關懷,生在這樣一個國度,我們有什么理由不愛我們的祖國?在講解案例時,語言上的抑揚頓挫,措辭上的神采飛揚,最大限度地從思想上和政治上體現(xiàn)基礎課的教學目的。四是注重運用“活”的案例,身教重于言教。教師每天上課時的言傳身教就是最好的“案例”,思政課教師一定要做好學生的表率,做一個師德標兵。給學生樹立一個個道德典范,從不浪費一支粉筆、不亂丟一根煙頭、不講一句臟話做起,言行舉止文明、優(yōu)雅、沉穩(wěn)、理性;學法、用法、做法治社會的領路人。
總之,基礎課的教學方法有很多,我們因材施教,以案例教學法為導向,綜合運用其他多種教學方法,打造思政教學新思路,強化思政教學新理念,力爭把高職學生培養(yǎng)成國家和社會需要的綜合性、高素質(zhì)、強技能型專業(yè)人才。
參 考 文 獻
[1]謝春紅.“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境界芻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10)
[2]孫楚航.免費教育師范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與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