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去北京參加了一個年會,并通過這個機會,與此前僅在網上聯(lián)系過的幾位中國朋友見面。幾次交流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印象最深刻的無疑是中國的“兩電”現象。聽到“兩電現象”時,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對方向我逐字解釋后,我才明白這究竟意味著什么。
“兩電”,簡而言之,就是電視里的中國和電腦里的中國。
“電視里的中國”:晚上7點往往是我回家后準備吃飯的時間。此時打開電視,我發(fā)現幾乎所有衛(wèi)星頻道都在播放相同的新聞節(jié)目。我看了幾次,漸漸發(fā)現每天的新聞內容大同小異,以至于覺得這檔節(jié)目難以提高我對中國的認識。后來,在7點吃飯的時候,我索性改看時尚頻道的“美食”節(jié)目??戳嗽摴?jié)目,我獲益不小,知道了自己所處城市里的很多美食餐廳。
“電腦里的中國”:去年9月起,我開始寫博客。我清楚地記得第一次寫博文時的興奮。網絡言論的開放性比傳統(tǒng)媒體、尤其是電視媒體大得多。微博的出現以及演變更是個意料之外的過程。有時候,看著網上的言論,我不禁感慨:為什么這么多人都在批評有關部門?我一直覺得網絡新聞報道或評論后面的帖子、留言比文章本身更具有參考價值,它能真實地反映出很多人的意見?,F在,微博里的言論更加能夠如實地反映人們的想法,并且逐漸變成一個重要的“公共”媒體。我認為微博繼博客以及新聞跟帖后,已經漸次成為“電腦里的中國”的主力軍。我甚至十分懷疑不看微博的外國人對中國的看法是否正確。在不久的將來,微博或許會成為外國的中國研究者們的主要信息渠道。
微博原本是私人領域的媒體,它怎么會成為公共領域的媒體呢?在我看來,這可能與當下中國的媒體環(huán)境不無關系。換句話說,眼下中國媒體沒有做好它的職責,或者沒有充分地反映出人們的真實想法。這就往往使得人們最終利用他們所掌握的網絡工具來表達自己的意見。韓國也不例外,尤其是“推特”(twitter)的影響力猛增。2011年10月末舉行的首爾市長補選中,它便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借助“推特”的影響力,無黨派競選人樸元淳擊敗了執(zhí)政黨候選人而成功當選為首爾市長?!巴铺亍敝栽谶@一過程當中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正是因為包括電視、報紙等在內的韓國傳統(tǒng)媒體沒有如實地反映出首爾市民的聲音。
在我看來,中國的“兩電”現象將會持續(xù)一段時間,微博無疑會繼續(xù)成為主角之一。作為有效的溝通空間,微博已然成為了最重要的媒體之一。古今中外,我們最需要的就是溝通。老百姓與有關部門之間誠懇、暢通的溝通,才能拉近“電視里的中國”與“電腦里的中國”的距離。 (摘自《鳳凰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