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三位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同是94歲的陳強、張瑞芳和86歲的黃宗洛相繼離去;除了家人好友,幾乎所有的影視大腕明星都趕來為他們送行。在送別的隊伍里,更有許許多多淚眼婆娑默默無聞的普通市民。
人們悲傷不已,唏噓一個時代結束了。
然而,最引人深思的是演藝圈外的老百姓為何也是那樣地傷感,那樣地不舍?我想,三位老演員無論在藝術造詣還是做人做事上,都給我們的演藝界留下了豐厚的精神遺產。而他們身上一定還有某種共同的東西深深地觸動了老百姓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那么,到底是什么觸動了那么多老百姓的心底呢?
據(jù)人稱“龍?zhí)状髱煛钡谋本┤怂囍硌菟囆g家黃宗洛的二兒子黃海波回憶,黃宗洛一生飾演小角色,在生活中,他把與每個小人物的相遇都當做一種緣分。出身高級知識分子的他為人隨和,從來對錢啊待遇啊都不計較,總是樂觀接受。他家住筒子樓時,沒有人打掃樓道,老人就自己拿著拖把擦樓梯,每天都樂呵呵地從四樓一直拖到一樓。
做事果斷利落、性格爽朗潑辣的農村婦女李雙雙是張瑞芳留給大家的銀幕形象。鮮為人知的是,在生活中她和李雙雙的原型——林州市城郊鄉(xiāng)黃華村婦女劉鳳仙也是好朋友。當年,劉鳳仙任大隊婦女隊長,白天,張瑞芳跟著劉鳳仙去開會、派工、學習組織生產勞動,還跟著劉鳳仙參加田間勞動,晚上,她們促膝談心,學習納鞋底兒、縫被子、搟面條……五十多年里,戲里戲外兩個“李雙雙”,雖然身隔兩地,但友情不減。張瑞芳回上海后,給劉鳳仙寄過漂亮的發(fā)卡。2000年,張瑞芳的作品集《瑞草芳華》出版后,她還給劉鳳仙寄去一本,并在扉頁上寫下了“鳳仙老友留念”。后來,她又給劉鳳仙寄去了眼鏡、絲巾等物品。而劉鳳仙親手給張瑞芳做了兩雙繡花鞋墊,張瑞芳舍不得墊,當成工藝品珍藏。有網(wǎng)友回憶:大約10年前,張瑞芳還開了一家老年公寓,她用自己的影響、用自己的錢,給那些晚年孤獨、無處安身的老年人提供了一個家,雖然艱難,但一直堅持著,讓人不由得肅然起敬。
回憶起銀幕上最“壞”的好人、電影大師陳強,曾北漂十載的濟南市民譚強感慨不已:“最難忘老爺子親手做的牛肉燉蘿卜,配上大油餅。我那時候年輕正長身體,一頓就能吃一整張餅,老爺子看我吃得香,連連說,多吃一點,好啊,真好?!本褪沁@位“很節(jié)儉,不愛亂花錢”的陳老爺子,讓漂泊在外的北漂青年有了家的感覺。
無論是小角色還是大人物,不管是農村婦女還是反派角色,三位老演員惟妙惟肖的表演,當然源自他們精湛的表演藝術,更緣于他們的表演“接地氣”,才能反映出最底層普通民眾的愿望、渴求,才能以真正的藝術滋養(yǎng)大眾;而在生活中,無論是大事還是小情,他們不虛不套,本本分分,因而與平民百姓心有靈犀,息息相通。“接地氣”,傳達的正是老一輩藝術家身上永不退色的平民色彩。
毋庸諱言,近年來,人們也常常看到一些年輕的影視大腕在銀屏上雖風風光光,說著空洞華麗的大話;但在私底下的生活中卻極其猥瑣——或酒醉駕車出手傷人,或一擲千金吸毒嫖娼……熱衷于旁門左道的他們和三位德藝雙馨的平民藝術家的情懷猶如天壤之別!
如此這般,面對三位老藝術家的謝世,老百姓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潸然落淚?他們,是平民百姓記憶中最可寶貴的一部分——這大約便是三位老藝術家能夠征服草根百姓的真正原因所在吧。
(責編:田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