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龍山默默對視三十多年后,我才邁著孤寂、怯生的腳步,試圖去尋找 “龍山夜雨”的一些蹤跡。
龍山夜雨為熙湖四景之一。幾十年來,常從文字上和人們的傳說中,看到、聽到“龍山夜雨”這個詞,以致對龍山產(chǎn)生一種崇敬和神秘感。清代狀元趙文楷十歲那年重陽節(jié)龍山會飲時,即有“龍歸一潭靜,日落萬山秋”之句。歷代官府,視龍山為太湖的圖騰;佛界高僧,爭龍山宮為宗派的圣地。歷代文人墨客慕名游覽留下贊詩頌聯(lián)者,不乏其人。龍山曾先后建有湖山一覽亭、覽秀亭、觀風(fēng)亭、笑云亭、希歐亭、龍山宮、觀音閣等亭臺樓榭。于是,我脆弱的內(nèi)心實在太擔(dān)心自己成天奔跑于滾滾紅塵的步履,會打擾龍山那份寧靜與安詳。
最早讓我記住龍山的,是三十多年前那個月夜。我正在讀初中。母親患了癆病,身體很不好。父親和大舅商量,決定為母親辦副壽棺,以防后事。那時,辦壽棺用的杉木要到山里去買,而檀樹坳檢查站又查得很嚴(yán)。父親和大舅決定晚上從花涼亭水庫運下來。那是個夏天的夜晚,銀白色的月光籠罩著黝黑的山川。我和小舅在水庫大壩上接到他們時,已經(jīng)深夜了。幾個人用肩膀扛著杉木,悄無聲息地前行。路邊,螢火蟲閃著朦朧的微光在夜幕中飛行,唧唧啾啾的蟲鳴聲和著幾聲蛙叫。走到龍山腳下,汗水已濕透了父親他們的衣衫。月光下,我看見大顆的汗珠從他們的臉上滾下來,滴落在青石板上……
龍山臨靠縣城,俯瞰長河,懸崖壁立,石骨玲瓏。站在四面畈上看龍山,只見巨石拔地而起,節(jié)節(jié)相連,由粗變細,蜿蜒磅礴,勢若游龍,盤舞而下,俯潭汲水。
舊時,龍山腳下的長河有一水潭,深不可測,俗稱龍湫,又叫龍?zhí)?,潭中有大穴。相傳漁人泅水,潛入石洞,驚駭不已,疑為龍宮。潭邊即有人建起了祭祀龍王的廟宇,稱龍山宮??h志(乾隆卷)《重修龍山宮碑記》:“城北三里許曰龍山,蓋邑之上流雄砥也。源發(fā)潛邑天柱山,迤邐而來。由司空山至四面山,陡然而墜,復(fù)穹然而起,俯臨深潭。內(nèi)有穴,相傳有龍居之。其地峭壁罅巖,怪石千狀,泉飛石間,宛宛成龍形?!睋?jù)史料記載,龍山夜雨,乃龍山陡崖瀕臨長河深潭形成的一種獨特小氣候。巖石與水的比熱不同。巖石熱得快也冷得快,水熱得慢冷得也慢。白天龍山石崖熱而龍?zhí)端洌归g則石崖涼而龍?zhí)端?。水體熱輻射使水面空氣受熱膨脹上升,遇冷便凝結(jié)成霏霏霧露,飄下瀠瀠雨絲,灑下點點雨滴。晨觀石崖潮潤如洗。石崖下是沿著長河的古驛道,古驛道石板上的塵土被雨暈染出密密濕痕。
父親的汗珠滴落在龍山夜雨曾經(jīng)滴落過的地方,也滴落在我的記憶里,讓我分不清是汗水還是雨水,它們在我面前交替幻化,壓住蒸騰的塵土,綻開一朵朵沒有顏色的小花。
眼前是一個生命瘋長的季節(jié)。一切生命都在有力地律動著。蝴蝶盡情地舞動著翅膀,農(nóng)人牽??咐绲纳碛昂惋w翔的鳥兒們倒映在河面上。廣闊的四面畈上,麥子閃著金色的光芒,無邊的麥浪像潮水一樣涌來。岔花公路穿龍頸而過。從公路上向左拐進通往龍山宮的小路,翻上一座小坡,便可見龍山宮那牌坊似的簡陋大門。從大門進入,山上雜樹叢生,陰翳蔽日。湖風(fēng)吹拂,清涼幽靜。進門的右側(cè)是觀音閣主殿,亭臺樓宇,雕欄畫棟,十分壯觀。沿著臺階拾級而上,可以看見屋宇上的飛檐,翹首望云霄。
在如今的許多寺廟都被世俗的物質(zhì)同化時,這里依然是孤寂、清冷的,沒有喧囂。在草地上覓食的小鳥和飄落的葉子都是那么安靜。除了朗誦佛經(jīng)聲、木魚聲,便是從早到晚不斷的鐘聲。寺廟,本就該是一方潔凈的精神休憩圣地,傷痛之軀的庇護之所,為心靈之露尋求依附之葉的地方。
一口大鐘掛在大殿的右邊。生鐵鑄成,鐘身灰暗。敲鐘的木桿是用棕樹做成的,兩端系著繩子,從屋梁上吊下來。敲鐘的老人法號傳春,已經(jīng)有七十多歲了。頭發(fā)稀疏,眉眼低垂。我看見她靠窗坐在一只火桶里,雙手無力地扒在木桿上。身子扭送一下,木桿便撞向大鐘,發(fā)出 “當(dāng)——” 的一聲響。她說她來龍山宮已二十多年了。一只手現(xiàn)已癱瘓,只剩下敲鐘的力氣了。人淡如菊。四周靜于止水。如果不是老人要動一下身子敲鐘,似乎看不到一絲生氣?!办o殿藏緣心寂寂,浮塵無奈步匆匆?!蔽腋惺艿揭魂囆撵`的悸動,突然產(chǎn)生一種歸于平靜、脫離凡塵的心境。
從觀音殿往下走,路的兩邊長滿了雜草。蔥綠的樹木竹林靜穆地肅立著,陽光從葉子的縫隙中篩漏下來。幾分鐘后,就到了大雄寶殿、地藏王殿、彌勒殿和龍王殿。這些大殿背后的山崖,陡峭如削。
據(jù)說當(dāng)年龍山夜雨就由這些陡峭的山崖形成的。它依然保持著億萬年前最初的形態(tài)。巖壁上擠長著數(shù)株雜樹野草。我的眼睛在這些山崖上四處尋找,希望能尋找到龍山夜雨的一點蹤跡,明知道是徒勞的,可我仍然像一株在夾縫里尋求生存的小草,在大殿的后墻和巖壁之間的窄縫里艱難地側(cè)擠著身子。
大地靜默。山巖靜默。頭頂是一線藍天。陽光伏在崖頂和瓦檐上俯視。偶爾,天空響起的一兩聲驚起的鳥鳴。
終于,我在大雄寶殿后面約一丈多高的石壁上,清晰地看到了“湖山一柱”四個大字。還有一些小字,已被歲月侵蝕得模糊不清了。
湖山一柱——億萬年前,巖壁從大地深處猛然站起,直達天宇。大音希聲,大雷如默。它站起了一個神話,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的故事與傳說。如果說龍山是一本厚重的書,那么這些高高的山崖就是這本書的封面。它的內(nèi)頁里寫滿了讓我們看不見的文字,它的寂靜里藏著千年跫音?!独献印肥亲x不盡的,然老子畢生未讀盡終南山。
當(dāng)所有的眼睛都被花亭湖美麗的風(fēng)光、龍山宮輝煌的廟宇所吸引時,這些深藏著秘密站立了億萬年的山崖,卻默默地站到了輝煌的背后。它立于天地之間,它為信仰而活著,最后把自己活成了信仰。它看見了多少朝代走遠,多少人群走遠,多少云卷云舒,最后卻把一切看成了背影。
我站在大雄寶殿前,眼前的湖外湖碧波蕩漾,野鴨游弋,幾只水鳥站在露出水面的沙丘上嬉戲,白鷺沿著青山的光影飛翔。目光盡處,是一片茫茫的沙灘。沙灘上點綴著河流、荊棘、樹木和野草。明亮的陽光照射下來,我似乎感覺到了遼闊無際的沙海呼出的氣息。據(jù)說這里原本就是一座大湖,只是它不知什么時候突然消逝了,只留下這片沙海和一個太湖的縣名。
聽傳春老人說,龍山宮上的殿宇都是近二十年間建造起來的。她清楚地記得,這里原來只有一個道觀,三間茅屋。云高水黛,棲鴉疏落。老道土終年穿著一雙草鞋,腰間系著一根草繩,頭戴一頂斗笠。每當(dāng)夕陽西下,他便在巖石上打坐,如一尊塑像。天黑時,河里便升起白霧,宛若輕煙浮繞,漸漸地,白霧覆蓋了巖石,老道士裹在云霧里若隱若現(xiàn)。夜深時,云霧里有雨絲飄落下來,落在老道士的斗笠上,落在山巖下的石板路上……
我問傳春老人,這是不是龍山夜雨,她說她不知道。對于一個大字不識、心如止水的老人來說,這種雅稱或許她真的沒去想過。但我想,這一定是龍山夜雨了,也有人稱它為龍涎。這說明龍山夜雨幾十年前還存活著。
我在龍王殿沒有見到那幅“出家修行,何必遠求圣經(jīng);誠意向善,此處即是名山”的古老楹聯(lián),卻在懸廊上見到了釋惟祈法師——觀音閣的住持。她穿著一身灰色長衣。然而,就是眼前這個瘦小孱弱、目不識丁、已經(jīng)七十多歲的老師太,二十多年來,省吃儉用,四處化緣,“苦口勸募”,用一點一點積攢起來的收入,在龍山宮修建了十多座大小寺廟,供奉著觀音菩薩、地藏王、彌勒佛和龍王。我一直到現(xiàn)在還不明白,對于一個沒有社會地位、沒有權(quán)勢、又不識字的老尼,她如何建起了這么多寺廟,是對佛的虔誠與信仰,還是憑著百折不撓的精神?佛指彈指千年,揮去了人間太多的不可思議。
老師太并未敘說她的功德,卻意外地說她做了一件不該做的事,這件事至今令她十分后悔,那就是把龍舌埋在了泥土下。她帶我到水邊,那里有一個大洞,洞口豎起一座兩層高,卻只有一丈多寬的廟宇,這是在舊的龍王廟基礎(chǔ)上改建的,此時顯得很不協(xié)調(diào)而又丑陋。我從墻角探身向洞里望去,里面散落著一些沒有燒盡的紙香,看不清有多深。她說這是龍嘴。當(dāng)年從這里有一長長的石條伸向河中,如龍舌汲水。轉(zhuǎn)過身來,是寬闊的湖灣,幾棵垂柳斜斜地垂向水面。因為建寺廟,大量的泥土和建筑垃圾倒在這里,將龍舌埋了。我隨著老師太的指點看去,只見湖水碧綠深寒,水面上漂浮著的幾片枯葉,幾只放生的小烏龜在水邊上爬來爬去。
老師太的后悔并沒有就此打住。在龍王殿的右邊,有一個大洞穿石而過。石上長滿了苔蘚,布滿了密密的爬山虎,蠶豆大的葉子長得十分旺盛。幾株青藤纏繞在石旁的雜樹上,盛開著一朵朵潔白的花。老法師說,二十多年前,她常在傍晚的時候,或在有月光的夜里,看見長河里聚集起一股白色云霧,宛若蛟龍,從水波上立起,穿過石洞,蜿蜒而行,直達老龍王廟的門口,盤旋一陣,而后進入門內(nèi)。夜深人靜時,危崖穆穆,細浪微微,老師太還看見月光之下,一位穿著長衣、長須飄逸的老僧,面向長河,背對龍山,雙腿盤在那塊石上,靜靜地打坐。后來,泥土和建筑垃圾又掩埋了那塊石頭,堵塞了洞口。自此,如龍的云霧和打坐的老僧就消失了?!鞍贇q如轉(zhuǎn)蓬,拂衣從此去?!崩蠋熖蟛×艘粓龊螅腥税侨ナ系哪嗤?,打通石洞,但再也沒見龍霧和老僧回來。
世上的有些東西,毀掉了還可以恢復(fù)。但有些東西消逝了就不會重現(xiàn)了,變成一道無法企及的景觀,封存在過去的時光里。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敝v的是內(nèi)容比形式、本質(zhì)比表象更為重要。自然界和人一樣,自有它的存在法則,它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也不是你一廂情愿的。
我們無須去指責(zé)這位老師太對龍山夜雨和龍山宮原有的景觀造成的破壞。她只是一位恪盡職守的出家人,是一位虔誠而且有功德的修行者。幾十年來,獨守空寂、奔波操勞,為龍山增添了新的景觀,為的是功德圓滿。她是一位舊時代出生的普通的中國農(nóng)民,是一位只有想法沒有多少學(xué)識和見識的出家人。我們不能把她的思想和境界上升到文化和道德的層面,她只能以一個普通佛教徒的心理來決斷行為和是非。而今天,我們?nèi)匀豢梢钥吹?,許多地方那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還在遭到人們肆意的破壞,在大量地消逝。在逶迤的青山和茂密的叢林中,我們時??吹奖凰洪_的裂口,它扎傷著我們的眼睛,這是人類制造的傷口。而那些保護者的聲音,在利益面前,總是微弱得如同一聲無奈的嘆息。
老師太說她見過龍山夜雨,這使我本有些失落的情緒為之一振。她說她一生中只見過一次龍山夜雨。她給我描述了二十多年前那次龍山夜雨的情形。那天,月色很好。她吃過晚飯剛來到開山炸石的工地上,忽然頭頂飄來一塊黑云,不一會便淅淅瀝瀝地下起雨來。而雨,僅僅下在龍山宮這一塊,黑云周圍依然是繁星點點、白云朵朵。這使她當(dāng)時感到十分奇怪。雨下了半個多小時,才云開霧散。山崖和樹枝上綴滿了水珠。第二天清晨,她還看見山崖上有水珠在靜靜地滑落。
我愕然失語。老師太所描繪的龍山夜雨跟我在資料上看到的和所聽到的全然不同。于是我想,任何美好的事物在你漫長的等待中,總會產(chǎn)生一種臆想的美麗。而真正抵達你內(nèi)心時,卻有所改變。我不能說這不是龍山夜雨,但我更愿意相信,龍山是一條龍,藏于云霧之中,用它深邃的眼睛,洞察其惡,燭照其善。在漫長的時光里,用它的淚水澆灌出人世間稀有的景象。在這個無言話別的夜晚,它用淚水訴說著,訴說著來自大山深處的渴望,用淚水澆灌一尊渾身是傷的神。
龍山的眼睛已經(jīng)閉上。它的靈魂已飄散于干涸的長河上空。它的軀體在冒著火光的“轟隆”炮聲中,布滿了裸露的傷口,龍頸也因公路建設(shè)需要被斬斷,龍?zhí)兑惨驯谎诼?。?dāng)我們開始有沉思和思考時,它已經(jīng)安眠在時間的深處。我們聽到的只是故事與傳說,看到的只是文字的記載和歷史的背影。我的眼前分明又出現(xiàn)了龍山腳下那長長的古驛道,那古道上的青石板和塵土。而那被龍山的淚水和父親的汗水暈染出的點點朵朵沒有顏色的小花,已在時光的流逝中,被風(fēng)吹去。
馬路西風(fēng)
馬路西風(fēng)為古代太湖四景之一。
很長時間,我都不明白馬路西風(fēng)是怎么成為古太湖一景的。
我沒有想過要去考察馬路西風(fēng)。在我的記憶深處,馬路河口的公路邊上有一個油坊、一個鐵匠鋪和一個公社辦的修配廠,還有一些枝繁葉茂的古老的槐樹。父親領(lǐng)著我過馬路河口的時候,是從西門橋底下過去的。馬路河水不深,卻清澈見底。河面上鋪著幾個過河用的石礅,高大的父親把我夾在腋下,幾步就跨過去了,然后我們到修配廠背后的一戶熟人家去喝茶。父親說,這里叫沐涼亭。
沐涼亭在我的記憶里顯得很模糊,甚至有些昏暗?;璋祦碜阅俏皇烊思业姆孔?。走進房子要穿過一條長長的仄窄的巷道。巷道里有一股風(fēng)吹得人涼颼颼的。巷道里的那頭熟人家的房子顯得很陳舊,堂屋很暗。我看見熟人和父親互相遞著煙筒抽著黃煙說話,煙火明明暗暗。而我,把桌上一壺茶喝了個精光,還把最后幾滴水從壺嘴滴進了我嘴里。
后來,我似乎再也沒有去過沐涼亭。它什么時候完全消失的,我真的不清楚。我再也沒有聽人提起過沐涼亭這個地名。來來回回過西門橋的時候,我只看見河水一年比一年少。開始我還看見那幾個石礅,還看見早晨和傍晚蹲在石礅邊洗衣洗菜的婦人,還可以看見一些破碎的陽光在河面上跳躍。后來,我只看見幾近干涸的河床和滿河床的雜草以及倒在河床上的垃圾。
然而,就在這個初夏的夜晚,我隨手翻閱一份資料,眼前突然跳出了“馬路西風(fēng)”這個詞。它在我的眼前反復(fù)出現(xiàn),以至在我的腦子里真切地延續(xù)和彌漫,讓我躁動和不安。這種躁動和不安一直延續(xù)到第二天下午,我不得不收拾一下瑣碎的心情,好在馬路河口離新縣城不遠,半個小時就到了。
燥熱的午后,到處是喧囂的聲音。站在西門橋頭當(dāng)然再也看不到沐涼亭了。沐涼亭是小巷的名字。這條小巷起始于何年,存在了多少年月,已無從考證。小巷西口便是古驛道與驛站。走進去,是青石板,粉墻黛瓦,井臺街鋪,格子窗,木板門。高墻邊上有青藤和翠竹探身下來,搖曳著清新的葉片……小巷很窄很短,走了一會,便走到底了。小巷的尾巴伸進馬路河寬闊的河灘里,河灘是細密的白沙,幾叢開著黃花小草,河堤上長著一排排垂柳,堤邊上長著茂盛的芭茅花。河灘中間那緩緩流淌著的,就是當(dāng)年聞名的馬路河。馬路河走到這里,形成了草木搖曳、落英繽紛的寬廣河灣。而這條河在我的冥想與思考中,又是一條雅士之河,它從高山峽谷而來,卻不驚濤拍岸,平靜地流過一個又一個村莊,像內(nèi)心一片安寧的雅士。而古代多雅士,無數(shù)文人雅士渡河而過,徜徉在巷道中,穿行于村舍田野、阡陌小徑,聽著或親身經(jīng)歷著那些久遠或剛發(fā)生的故事,然后留下幾首感傷的詩篇。春天,一大群精靈般的燕子,從南門園那廣闊的田野上,從碧波般的藍花草、紅花草叢中掠起,從河灘上升起,飛過馬路河渡口,飛過岸邊的垂柳,飛進巷中每一處屋檐。夏天,北門沙灘上沙粒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滾熱燙腳。河?xùn)|的太湖縣城暑氣熏蒸,悶熱如爐。這時,卻有一股涼風(fēng),從巷西邊而入,穿過巷道,將酷熱的暑氣驅(qū)散。秋天,西風(fēng)從巷口總是帶來幾片落葉,紅的也罷,黃的也罷,無序地躺在青石板上。冬天,大雪過后,小巷安靜下來,幾個從風(fēng)雪中背著行囊夜歸的客人,從掛在屋檐的紅燈籠下走過,在雪上踩出深深淺淺的腳印……
這條短短的小巷,從字面上來看,是沐浴涼風(fēng)的亭子。把巷取名為亭,可見古人的用心,我想其中必有暗合之意。亭是人們用來休息用的建筑物,大多只有頂,沒有墻。而小巷正好相反,只有墻,沒有頂。它的東西走向,決定了它一年四季總是與西風(fēng)為伴,不離不棄。這種相伴是一種纏綿,是一種浸透在漫長歲月里的愛。在它存在的歲月里,究竟發(fā)生過些什么,盟誓過什么?
我們向風(fēng)的方向望去——回溯到唐宋時代。炊煙裊裊,在長有青苔的舊瓦片間起起落落,飄浮不定。人們在小巷里起居、忙碌、繁衍,代代相傳,生生不息。那時的馬路河口河床開闊,水勢泱泱,渡口繁忙,舟車輻輳,商賈云集,驛馬飛奔,為縣城西最為繁華之地。車馬勞頓之余,許多人在此羈留。于是,許多離散的故事在這里傳播,許多詩句被寫在小巷的墻上。而最為壯觀的是夏夜。西來涼風(fēng)習(xí)習(xí),茂林修竹之下,生長著無盡的風(fēng)情和詩意。縣城和周圍居民,云集馬路河邊,他們在蜿蜓的河彎或巷口,輕搖蒲扇,泛舟搖槳,品香茗茶,高談闊論。身后是在月光下波浪一樣搖曳的芭茅花和柳林,是在樹枝上招展的剛洗好的鮮亮的衣衫。一群孩子在提岸上捕捉螢火蟲,棲在芭茅花叢里無數(shù)的螢火蟲霍然飛起,如滿天星星點點……
馬路河水不舍晝夜地流淌,舟船來來往往。一些看熱鬧的人,搬把椅子,坐在小巷的木樓上,看水上跑的船、水下游的魚,看源遠流長的波濤和婉轉(zhuǎn)嫵媚的河岸,看驛館里出沒的不同人物,猜測著每一個人物的身份。每個人物都有一個故事,于是,每天都有故事在馬路河口傳揚。
西風(fēng),悠悠地吹來,行船的人,從船上走下來的人,都會瞥一眼樓上的人,然后匆匆趕路。簾卷西風(fēng),那一掛掛的門簾后面,是否有個比黃花還瘦的女子,在注視著他們的遠去或歸來?
驛馬來了又走,驛門開了又關(guān)。人和馬都只不過是匆匆的過客。從唐宋一路走來,馬路河口發(fā)生了多少故事,抒寫了多少云卷云舒,收藏了多少歷史的風(fēng)云?小巷抒寫的是歷史,河水流淌的是生命。到了明朝萬歷年間,一天,坐在閣樓上的看客打開門,眼前是一片密密的水簾。河水陡漲,漫過河堤,漫進了小巷。放眼一望,整個南門園一片蒼黃大水。
河水退走以后,看客長吁了一口氣。但他發(fā)現(xiàn),被河水沖走的船只再也沒回來。河水變得越來越淺,河床變得越來越窄,渡船變成了一個個石礅。一條斑駁的船擱在灘地上,綠草很快在它的周圍生長出來,像要把船從地上浮載起來。那一臉滄桑的老艄公,每天孤獨地坐在船頭。馬路河口變得越來越冷清。聽說朝廷已將河水改道,傍城東而下。
看客只得一聲嘆息,如落花般飄零在馬路河里,之后便不再見到他的身影。
古道西風(fēng),歷來是一個傷感的詞。
那么,馬路西風(fēng),是指西風(fēng)在巷道里穿街而過,還是指當(dāng)年人們?yōu)橄罴{涼,夜聚馬路河口的壯觀場景呢?前者是一種無形,后者是一種有形。應(yīng)該說,無形不構(gòu)成景,那么,此景為何又叫馬路西風(fēng)?是將無形寓于有形之中,兩者兼有,還是古人另有用意?
然而,我相信,馬路西風(fēng),在這里一定代表著一種自然的神性之美和人間的詩意之美。如同野花、芳草、樹木、藍天、白云、月光、游魚以及清澈的河水。只有將有形的美麗與無形的美好相結(jié)合,才能產(chǎn)生一種讓人向往的境界。
當(dāng)清代名士王大樞騎著瘦馬,來到馬路河口時,日落西沉,殘陽似火。牽馬站在千年古道上,西風(fēng)清瘦,黃沙漫漫。夜間,仍有許多人挈婦攜幼前來馬路河口乘涼。于是,馬路西風(fēng)再次牽動著這位太湖才子的情思,使他提筆寫下了“馬路之西風(fēng),常聞淅瀝”的文字。而狀元李振鈞,在閑居樹林沖期間,也常來馬路河口沐涼亭酒肆沽酒。直到夕陽西下、月兔東升,方大醉而歸。
延伸總是意味著消失。一切傳統(tǒng)的、令人回味的事物總會在時間里淡化。今天,馬路河口依然繁華,西門橋頭車水馬龍,但馬路河已小得如一條溪流。任我在河邊穿梭,再也找不到一點沐涼亭的痕跡,如西風(fēng)一無所獲地掠過。沐涼亭失蹤了,和它一起失蹤的還有門簾后隱秘的女子、河邊的雅士,以及古道、瘦馬、驛亭……它們消失在一條寬闊的公路邊,一堆鋼筋水泥之中。如一片老去的落葉,不知被風(fēng)帶到了哪里。只留下一個故事,一段傳說。這不是華麗的轉(zhuǎn)身,這是帶著隱痛的轉(zhuǎn)世。而我,只能借助想象,一次次復(fù)原當(dāng)年馬路西風(fēng)的盛景。因此,我聽到了唐時的風(fēng)從巷道里走過的聲音,宋時的雨在青石板上淅瀝的聲音,那隱匿在門簾后面的私語,雅士的低吟淺唱,以及一件瓷器掉落在方磚上的響聲。我看到了樓上的看客正看著我,那位躲在門簾后面的女子也因我的到來而竊竊私笑。我與一位當(dāng)上了祖母的女人坐在門檻上,聽她反復(fù)唱一首童年的歌謠。然后我來到一個酒肆里,自斟自飲起來。當(dāng)我暈乎乎地打著酒嗝來到馬路河邊時,夕陽的光芒已從樹梢上消失,我接過老人遞過來的扇子,躺在一塊青石板上,把腿伸進河水里。不一會,身邊便坐滿了人。我一邊聽他們說些似乎離我很遙遠的事,一邊數(shù)著天上的星星,全然忘記了自己只是一個匆匆的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