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中小學生,作業(yè)負擔過重,精神負擔也不輕。有個學生說過,他愛美食,家庭也有能力讓他經(jīng)常吃點好的。可是他說,現(xiàn)在特別不想吃好的,“恨不得三頓就在學校食堂混混,哪怕只吃桶面”。上高中以來,每次他稱贊家里做的菜可口,媽媽仍然習慣地說一句:“那你可要好好學習啊!”他向同學訴說自己的苦惱時,周圍的同學都會心地笑了,原來大家的經(jīng)歷差不多。來自家長安排的一次旅游,買了一件小電器,一雙新鞋,甚至一個冰激凌,都可以附加這句話。這個學生說,期末考試沒考好,“恨不得把一年來吃下去的好菜全吐出來”。
我在家長大會上說起這件事,全場家長哄堂大笑。笑什么呢?對號入座,笑自己,因為有意無意,多多少少都有類似的“交換”。只不過給孩子吃了一碗好菜,交換的代價便是“你要好好學習”,世上哪有這么便宜的交易?你到學校去看看,作業(yè)負擔之重,所謂的“學習競爭”之激烈到了什么程度,那種苦,豈是“一碗好菜”就能換到的?相比而言,學生可不是不更事的孩子。有學生在隨筆中發(fā)牢騷:不過讓我到北京去了一次,花了他一千多元錢,一年過去了竟然提了三次;那他們單位每年公款出國旅游,游山玩水,怎么也沒有見他們說報答誰呀,也沒見他們要表示要“好好工作”呀?還真是這么回事,一引申,荒謬性就出來了。最好的教育是身教,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強迫孩子去做。
家長把全家未來的幸福押在孩子的學習上,不啻把幾座山壓在他的背上。不過是盡贍養(yǎng)義務,供給孩子吃穿用度,卻在預期厚重的回報,不過是買了點魚肉,也要附加一句“希望你能考上個好大學”,這是一種“參股”行為,也像是投資前的叮嚀,生怕血本無歸。
中國教育有個一直沒引起人們關注的弊端,即總要讓一個孩子感覺自己一直欠著誰的,欠國家的,欠社會的,欠老師的,欠家長的……每個人都指望他是個“接班人”,能夠繼承,能夠光大發(fā)揚,能夠感恩。在他還不懂事或是剛剛懂事的時候,就告訴他:你欠得太多了,你得發(fā)奮努力,日后“涌泉相報”。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美國曾評選“兒童給成人的忠告”,從孩子們給老師和父母的話中,選出了十句,我只記得第一句“我的手很小,請不要往上面放太多的東西?!蔽乙恢庇浀眠@句話,特別對那些剛剛懂得看世界的孩子們。學生看到父母勞動的艱辛,銘記老師工作的辛勞,這就很好了,他們會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他們會盡自己的努力的。
為什么有些學生考上了大學后卻不能保持學習動力甚至荒廢學業(yè)?很簡單,他認為自己欠下的“債”還完了。
(摘自《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