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理念和教材的日益推廣,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運用也越來越普遍,如何更好地提升史料教學的有效性也就更為重要。本文主要從史料的選取和具體的使用角度進行分析,同時盡量避免史料教學中容易出現的一些問題,從而更好地推進高中歷史有效課堂的建設。
【關鍵詞】高中歷史 史料教學 有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3-0112-03
史料是再現歷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據,也是歷史教學的基礎,歷史的無窮魅力也在于它包含了大量豐富的史料和內涵。離開了史料,歷史知識就成了無本之木。近年來,隨著新課程理念和教材的日益推廣,高中歷史試題更加突出了對材料處理能力的考查,以各種材料為載體的高考試題不斷增加,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也越來越普遍,史料運用的有效性也就備受關注。因此,本文試圖從史料教學的角度出發(fā),分析如何以此更好地推進高中歷史有效課堂。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 適當、準確的選取史料
教學的有效性包括教的有效性和學的有效性,課堂教學行為對教學效果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成功的教學依賴于教師有效的教學行為。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有效課堂應該是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所以對于教師來說,如何適當、準確地指導學生選取史料尤為關鍵。
一般來說,教學史料形式上大多以文字史料為主,圖片、數字史料、視頻等多媒體資料為輔,實物史料由于受條件的限制,課堂教學中基本不常見。史料在教學中的運用價值就在于為歷史事實提供例證,有助于學生真實地、近距離地感知歷史,從而真正理解歷史知識的本質。
1.鼓勵學生嘗試獨立搜集、選取史料
在歷史學習中,史料的選擇和搜集是提高歷史認知水平必不可少的。獨立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重要表現。學生嘗試獨立的搜集資料、探究資料則是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的途徑。學生經過獨立思考之后提出真正屬于自己的問題,才能真正體現出學習的主動性。因此,從搜集資料出發(fā),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但面對浩如煙海的史料,學生自己獨立搜集時,究竟該如何展開?而且在中學階段的歷史學習中,學生最重要的角色是歷史知識的學習者,并非專業(yè)的歷史研究者。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發(fā)揮好引導作用,根據學生實際程度和教學內容的需要,讓學生學會查找、辨析史料的方法。例如,如何充分利用各種文獻資料的書目、索引?如何利用網絡查找和檢索史料?如何判斷作者的立場和時代性?如何把各種資料進行分類歸納和整理?如何判斷所選史料的準確性和客觀性?這些都是學生進行歷史學習必須具備的基礎能力和素養(yǎng)。
2.充分使用教材中補充的史料
從文字史料角度來看,在人教版三本必修教材中,本身就帶有思考題的“學思之窗”部分,共有74處(其中必修一26處,必修二24處,必修三24處),還有很多史料直接在“歷史縱橫”、“資料回放”以及課后“探究學習總結”中的“學習延伸”部分給出。這些史料基本上是圍繞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選取的,與正文內容相互補充,具有典型性和啟發(fā)性。
教師在備課時應結合教材內容,充分分析這些史料,以促進難點和重點內容突破。除了以此對書中現成史學觀點進行解釋和論證,還可以開發(fā)其更多的價值。在具體授課中,教師引導學生在讀懂、讀通的基礎上對歷史事實進行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逐漸學會學習、認識歷史的基本方法;鑒別、處理史料的基本技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識。如果能把不同章節(jié)的應用史料重新組合,不僅提高了分析運用材料的水平,而且有助于形成對知識的整體認識。如把人教版必修一中古希臘民主政治的史料和必修三中蘇格拉底思想、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和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結合起來,則可以更好地認識古希臘人文主義思想起源與發(fā)展的整體歷程。
人教版新編歷史教材的史料的種類十分豐富,除了一般常用的文字資料外,還有歷史人物畫像和照片、地圖、名勝古跡照片、漫畫、數據表格等。雖然這些插圖只是輔助資料,但也能形象生動地說明了教科書中的有關內容,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因此,也不能忽視這些歷史地圖、插圖的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更要注意挖掘插圖中的隱性知識。
3.有針對性地適當補充教材外史料
教材中的史料受篇幅的限制有限,但有些重點內容艱深難懂,或只有歷史結論而沒有說明過程,使學生難以接受,教師可結合課堂教學的需要,有針對性地補充一些課外史料,相應地培養(yǎng)學生分析閱讀史料的各項能力,努力做到論從史出。補充史料,關鍵是有針對性,有針對性的史料重點在選擇,這就要求教師廣泛閱讀,平時注意積累。
不過要注意的是,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有限,史料也不能無原則地堆砌。教材外的補充史料,一定要反復篩選,緊扣課程目標、教學目的,選擇最具代表性的史料;同時要確保史料真實可信、長短適宜,難易度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如果學生不了解相應的歷史背景,即使材料很典型,學生也很難真正理解材料本身,也就很難最大限度地挖掘史料的內涵,更別提用史料來分析問題了,效果當然也會大打折扣。節(jié)選加工材料時,可對原始材料進行編輯和改寫,刪除無關的內容,提取材料中最為重要的信息,形成文字或圖表。不過要注意材料所屬的前后語境,以保證其原意的完整性。如人教版必修二的第八單元《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一節(jié),為了更好地解讀“中國入世的利弊”,可相應補充如下材料:
材料一:經濟全球化趨勢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科技發(fā)展的產物,給世界各國帶來了發(fā)展的機遇,同時也帶來嚴峻的挑戰(zhàn)和風險,向各國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提出了如何維護自己經濟安全的新課題。經濟全球化趨勢要求各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但各國在擴大開放時應根據本國的具體條件,循序漸進,注重提高防范和抵御風險的能力。經濟全球化趨勢使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國家和地區(qū)發(fā)生經濟危機,不僅發(fā)展中國家會深受其害,發(fā)達國家也難以置身其外。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性的合作。①
材料二:我國將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這是我國
改革開放進程中具有歷史意義的一件大事,也是進一步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的重要契機,對經濟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符合我國根本利益,有利于改善經濟發(fā)展所需要的相對穩(wěn)定的外部環(huán)境,可以直接參與國際經濟規(guī)則的制定,維護我國的權益;有利于我國平等地與其他國家和地區(qū)進行經貿活動,促進市場多元化戰(zhàn)略的實施,更多地擴大出口;有利于完善國內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改善投資環(huán)境,加強外商對我投資信心,更好地利用外資;有利于促進國內經濟體制改革,推動經濟結構的戰(zhàn)略性調整和技術進步,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②
二 加強對學生運用史料的指導
從學生的角度來講,有效課堂就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課堂,是學生對所學內容主動實現建構的課堂。新課程倡導的史料教學,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能力。因此,高中歷史教學中,根據教學的需要,有目的地指導學生在讀懂、讀通史料的基礎上對史料進行分析,最大限度地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也就更重要了。
從歷史研究的程序來說,史料在史學中的地位體現為先有史料而后有論點。新課標的“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等學科能力要求也是為了學生“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意識與思維的培養(yǎng)。因此,選好了材料,還得用好材料,材料只有在恰當地使用中才能發(fā)揮其效用。
1.引導學生采用批判性思維分析史料
一般來說,文獻史料是人類對社會的一種認識,經過了人們的加工與改造,總是受作者的主觀目的、政治立場、知識水平等因素的制約,因此,史料是存在主觀性的東西,錯誤也在所難免。
批判性思維包括質疑、假設、對比、推理等,領悟表面文字背后所隱含的意義,從而得出最后的結論。采用批判性思維來分析史料,對其可能存在的不足進行質疑,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史料中的有效信息,以追求史料的合理性,從而提高史料的使用價值;也有助于學生擺脫教科書的束縛,養(yǎng)成獨立的歷史思維習慣,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學校教育的目的也不是讓學生一味地背誦教材上的評價或結論,而是讓他們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要學生盡量從材料分析中形成自己的判斷,通過材料的分析來加深理解,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也正是適應了這樣的教育需要。
2.引導學生“精讀史料——分析問題——歸納概括”
無論是教材史料還是補充史料,教師都應首先梳理透徹,并在教學中指導學生讀透、讀懂,例如對于文言文中的個別生僻字詞可以以注音釋義,或將其翻譯成白話文,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史料所蘊涵的意思,使學生掌握一般的精讀和辨析史料的方法。補充與呈現史料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更為重要的是精心設計富有啟發(fā)性、規(guī)律性且與史料和教材內容相關的問題,促使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fā)展。
有時教材選取的史料并沒有設置問題,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史料,提取有效信息,還應根據學生已有的歷史知識與史料本身特點,設計相應層次的問題。補充的課外史料更需要設計相關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用好、用足史料,促使學生思維向新情境的縱深推進,以更好地理解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內容。設計的問題應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不能過于簡單,設計的問題應能促使各層次學生進行思考,使他們通過思考有所得并提高能力,激發(fā)學生閱讀史料的興趣。問題的解決必須依賴于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問題的解決既是史料研讀的目的,也是理解史料的一種途徑。如人教版必修二第40頁“歷史縱橫”有一段史料:1845年,福州官員奏稱:洋貨“充積于廈口”。洋棉、洋布,“其質既美,其價復廉,民間之買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復暢銷”,“閩產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根據材料的信息可以設計這樣幾個小問題:為什么1845年左右,洋貨會“充積于廈口”?洋貨暢銷、土布滯銷的原因是什么?這對當時的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這樣的提問和回答就把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有機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重難點。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讀懂問題,再帶著問題去讀史料,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尋找史料中相關的內容,尤其是尋找相關的關鍵詞,從而提取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有效信息,也就相應地提升了學生提取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好了對史料的研讀和問題分析后,教師應指導學生分析、比較不同的理解和認識,并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歸納、概括從史料中獲得的認識,最后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整個過程體現的就是“論從史出”的意識。
3.精選試題中的材料分析部分進行精煉
在獲得了以上的學習經歷之后,就可以精選一些習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當然,在具體選取題目時也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和教學要求,明確訓練學生哪一方面的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程度。材料題型基本以文字史料為主,要求學生在掌握一定歷史知識的前提下,通過在閱讀、思考、理解的基礎上,結合材料本身聯系相關的背景和史實,結合已掌握的史料分析方法,回答題目設置的問題。它主要考查學生閱讀、提取有效信息并對此進行整合的能力;考查對相關史實的識記、理解和歸納,知識的遷移和運用以及概括和文字表達等多方面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練習時可以對學生具體做題方式指導如下:首先,認真讀題,看清楚其中的有效信息和重要提示,如分析共有幾問、各自分值、相互之間的內在關系,做到回答時避免盲目性;然后帶著問題分析所給材料,找準其中的關鍵詞語和提示語,如材料中的時間概念、出處或作者姓名、特殊符號(雙引號、省略號)等,有助于正確作答。最后,結合所學知識,理清思路,列出答案提綱。
三 史料教學中避免出現的問題
由于史料的種類繁多,來源廣泛,史料本身存在多樣性、復雜性和主觀性等,加上一些教師并沒有對史料教學給予充分理解或很少利用,中學課堂史料教學上仍存在不少問題,這不僅無法提升課堂實效,還出現課堂效率低下甚至無效的現象。因此,我們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應盡量避免出現以下現象:
1.史料的具體選用不恰當
在史料的選擇上,或是大量的史料堆砌;或是史料本身沒太多思維含量,沒有圍繞課程的重點與難點,與主要歷史知識關聯不緊密,這會讓學生無所適從;或是史料過短,無法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思維空間;或是史料過長,學生閱讀所需時間長,從而影響歷史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成。
在史料的具體運用過程中一般可以遵循:精讀史料,分析史料,得出結論三步驟?;拘枰创瞬襟E實行,否則就可能出現偏差。比如說很多史料中的文言文部分,許多學生就是因為在考試中讀不懂史料,產生錯誤理解造成失分。這就談不上提取有效信息,最后也只能是聽由教師給出思路或答案;或是史料中問題的設置難度過大,不能引發(fā)學生的思維沖突,學生無法著手分析,不能達到知識的應用和升華;或是根本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這樣的史料教學基本上只是一種形式,當然也就無法提升課堂教學實效,甚至走向反面。
2.史料教學過程中缺乏史學方法的指引和培養(yǎng)
運用史料時沒有發(fā)揮史料的相應功能,沒有顯明歷史學本身特性,只把史料教學當成興趣激發(fā)的工具。史料運用的重點是在學生的興趣被教師所引史料激起后,能否提升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蛘呤妨辖虒W只是被當成呈現教材中各種敘述的證據,以證實教材所言的真實性,學生并沒有真正從中獲取任何史學方法和歷史學科能力。那么這種教學即便是運用了史料,也達不到歷史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標。
運用史料并不是僅僅為了補充教師所講內容,或者為了應付考試而進行的相關題型訓練,而是為了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3.對史料的運用不夠規(guī)范、嚴謹,史料失真、失準
現代信息技術確實為史料的查找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也存在著潛在的問題。特別是在網絡資源的使用上需要注意,這就需要使用者進行嚴格的甄別,如果史料有誤,則會給予學生錯誤信息,也就形成錯誤的歷史情景。
史料是學習與研究歷史的依據和基礎,學習歷史必須建立在全面、真實的史料基礎之上。也許史料的采用確實給課堂帶來了“高效”,但歷史的底線是真實,如果為了解決某個問題,牽強附會、斷章取義、生搬硬套進行材料分析,必然會引發(fā)新一輪的問題與迷惑,效率反而更低。因此,落實在教學中,對史料的選擇和使用一定要遵循嚴謹、真實原則。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yǎng)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學習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由此可見,新課標已將史料在教學中的運用,作為開展歷史新課程改革、實現歷史課程目標的重要媒體和途徑。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史料教學給高中歷史教學帶來了無限生機,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思考空間。因此,作為歷史教師,不僅要充分認識史料運用的必要性,同時也更要思考如何發(fā)揮史料教學的最大效益,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注 釋
①江澤民.在亞太經合組織第六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講話(1998年11月18日)
②江澤民.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01年11月27日)
參考資料
[1]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聶幼犁主編.歷史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龔愛琴.在史料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J].歷史教學問題,2005(2)
[4]陳亞利.例說歷史課堂教學中材料的選擇與運用[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9(8)
[5]唐黎明.高中歷史課堂材料教學的思考與探索[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