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能深切地反映思維的特性、結構和組織,語言是思想交流的渠道。這個過程包括了說話者信息傳遞和聽話者解碼信息的部分。在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概念化,概念化的過程即認知識解過程。本文以Croft與Curse提出的認知識解分類為理論基礎,從人類大腦認知層面上對被動語態(tài)進行了解析。這為理解英語被動語態(tài)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同時也證實了語言與人類思維緊密相關這一事實。
【關鍵詞】認知識解 被動語態(tài) 概念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3-0038-03
一 引言
被動語態(tài)是英語動詞常見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傳統(tǒng)語法學家從動作的實施者和承受者的角度出發(fā)把語態(tài)分為主動和被動,主動語態(tài)表示主語是動作的實施者,被動語態(tài)中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國內語言學專家對被動語態(tài)的實質與應用已做過廣泛的研究,如被動語態(tài)的語用分析和英語教學等。本文將從人類大腦認知的角度對其進行解析,即在認知語言學識解操作的理論框架內分析和闡釋英語被動語態(tài)。George Lakoff指出:“人類大腦通過肢體與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由此在大腦中形成相應的概念框架結構。我們所能想到的事物都是大腦內化過程的產(chǎn)物”。認知語言學家認為研究語言就是研究概念化的模式。語言提供了編碼和傳遞思維的方式,其意義與它所對應的符號與思維表征相關聯(lián)就是一個概念,由語言符號編碼的意義與投射的現(xiàn)實對應:對客觀現(xiàn)實的思維表象由人類大腦識解。英語被動語態(tài)作為動詞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它的出現(xiàn)與語言使用者的認知心理聯(lián)系密切,本文將從認知語言學識解操作的角度闡釋被動語態(tài),并嘗試為英語被動語態(tài)教學提供一種新的方式。
二 認知識解
語言為認知功能提供了一個窗口,可以深入地觀察思維的本質、結構以及組織方式。語言中即時有效的表達作用就是將人類復雜而微妙的想法編碼成語言符號并且互相傳遞交流。在我們的日常交際中,語言的作用就是讓人們的思想可以相互交流,此過程包括了說話者的信息傳遞和聽話者對于該信息的解碼和翻譯理解,這就構成了大量的概念化思維構架。語言可以將人類的經(jīng)歷建構成一個場景、框架,或一個特別的文本。換句話說,構架系統(tǒng)在語言中無處不在,任何一個語言單位都是一個語義框架,并和說話人的背景知識緊密相關。如:(1)How are you?(2)Generally speaking…
例(1)建構的是一個問候框架,預示了聽話者的反應,并指明這是朋友間的會面。在此框架中還預示了正式的程度,如果換成像Hi, how you doing?這樣的表達就達不到(1)句的正式程度。例(2)預示了一個總結話語的開頭。換句話說,在聽到或讀到例(2)這樣的表達時,一個整體的框架就在大腦中被喚醒了,例如接下來聽話者或讀者應該要對下面的話做出何種反應,或是聽話者或讀者的期待應該是怎樣的等等。因此,任何一種方式的語言表達都以某種方式包含概念化過程,而在認知語言學中這些概念化過程被稱為識解操作。
基于認知語言學家所討論和研究的關于認知識解的一系列分類理論,Croft和Cruse兩人將認知識解歸納為四個方面:注意力/突顯、判斷/比較、視角/位置以及構成/完型,用以證明語言學家提出的識解操作與認知心理學家和現(xiàn)象學家提出的心理過程的緊密聯(lián)系。如果語言識解操作與認知相關,那么它就應該與心理學家所假設的一般認知過程相聯(lián)系。事實上,幾乎所有的識解操作都屬于心理學和現(xiàn)象學所描述的一般認知過程的特殊例子。這個觀點來自于認知語言學中的一個基本假設:語言是一般認知能力的一種體現(xiàn)。
從對Croft和Cruse兩人關于認知識解的分類分析可知,識解操作思維過程大致是以以上四個方面的基本認知能力在人本身經(jīng)歷的不同方面的體現(xiàn)。而被動語態(tài)將分別基于注意力、視角和構成這三個方面進行的分析和解釋。
三 基于認知識解理論的被動語態(tài)解析
1.注意力/突顯
人類思維的注意力過程屬于認知語言學中的一個基本現(xiàn)象,“注意力”這個概念與Chafe提出的意識重點最接近,注意力現(xiàn)象主要著重于人類的認知能力,而這又是一個復雜的心理能力,它的不同方面可通過視覺能力得到最清楚的體現(xiàn):一個人可以選擇任何客體來作為他的注意力所在,也就是“焦點調整”;注意力的中心被注意力的范圍所包圍;一個人對于一個場景的視角可以是細致或粗略的;一個人可以鎖定一個場景也可以忽略它。在人類思維轄域中,關于注意力的這四個方面是無處不在的。
第一,選擇的認知過程:“焦點調整”是說人類思維有能力將注意力放到我們手邊的相關經(jīng)歷上,而忽略與我們經(jīng)歷無關的方面。關于主動語態(tài)和被動語態(tài)的比較就可以從人類思維對焦點的不同選擇這個角度來進行解釋。請看以下幾個例句:(3)a. I tell her a long story;b. She is told a long story;c. A long story is told to her。三個句子都是在描述一個相同的情況,但是每個句子都各自體現(xiàn)出不同的思維概念化過程。句子(3a)是主動語態(tài),在這個句子中I是主語,而I就成為了這個認知過程的中心,被作為關注的對象。句子(3b)中焦點轉移到了在(3a)中作賓語的her,它代替了原先的主語I的位置,以主格形式she出現(xiàn),而整個句子就變成了被動語態(tài)。句子(3c)同樣是一個被動語態(tài),先前在(3a)中作賓語補足語的a long story在此句中變成了主語,由此可見,對于思維焦點的不同選擇導致三個句子的主語各不相同。
從以上分析可清楚地看到,主動語態(tài)和被動語態(tài)之間的轉換包含了一個語義框架的輪廓:這個輪廓就是指一個句子中動詞結構的變化。在上面的例句中動詞結構的轉換表現(xiàn)就是主動語態(tài)為tell,被動語態(tài)為is told,那么這樣的語義轉換可歸納為一種形式:主動語態(tài)為動詞原形(verb),被動語態(tài)為be+v-ed的形式。
第二,注意力的范圍:注意力的中心是被注意力的范圍所包圍的,也就是說被關注的客體總是處于注意力可及的個體組成的范圍之內,一切思維活動都發(fā)生在這個范圍之中。讓我們來看看下面的例句:(4)She is liked by everybody;(5)Printing was introduced into Europe from China;(6)A good time was had by all。這三個例句中的被動語態(tài)標志be+v-ed各自定義了一個范圍,而每個句子的主語都被包括在這個范圍中,例句(4)中的主語she就被包括在is liked所定義的范圍內,在注意力范圍中這屬于一種語法限制。例句(5)中的printing被限制在主語的范圍中,例句(6)作主語的名詞短語a good time作為一個指示物,稱為關注的焦點,其實如果此句沒有出現(xiàn)被動語態(tài)符號was had,那么這個焦點是不成立的。同樣,例句(4)由于被動語態(tài)符號is like使得she成為句子的主語和注意力的中心,而不是everybody。不過,she和everybody都包括在讀者的注意力范圍之內。
第三,梯度調整:注意力的第三個特征是注意力范圍的梯度調整,在被動語態(tài)和主動語態(tài)中也可發(fā)現(xiàn)梯度調整的使用。(7)a. Someone introduced printing into Europe from China; b. Printing was introduced into Europe from China。這兩個句子的不同之處在于梯度調整的關系,被動語態(tài)的細致化程度比主動語態(tài)更高。例句(7a)對于印刷技術傳播的主體只作了粗略的敘述,因為“某人”(someone)是一個模糊的概念,這使得關注的中心不明確,從而使得該句重心落到了“把印刷術從中國傳播到歐洲”的過程上面,而“某人”(someone)在句子作主語就使得動作主體模糊。相反,(7b)就給出了一個細致的描述,“印刷術”(printing)在句中作主語,從而使得主體突顯,加上被動語態(tài)標志was introduced,就使得整個句子中心清晰、明了。
2.視角/位置
在空間的描述上視角是必須的,與之相關的位置和說話者的觀察點都很重要。不過在非空間轄域也涉及視角,人類在自身知識、信仰、態(tài)度和時空定位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視角。與視角最緊密相關的認知性質也許就是哲學中關于人類在世界中特殊定位的概念,而這個定位廣泛的解釋中必須包括世界、認知、文化和空間定位。也就是說,我們總是處于一種情況之中,而且能從不同視角來識解。
最普遍的視角識解就是空間識解,Langacker將觀察點作為有兩個分類的焦距調整,這兩個分類分別是有利點和定位。有利點主要是基于說話者,從而為一個場景引出前景——背景的排列。隨著說話者位置的移動,也可識解為焦點的變化,也就是說,關于空間位置的語言表達是基于說話者的位置。被動語態(tài)也可從有利點理論的角度來進行解釋,我們來看看下列幾個句子:(8)a. He closed the door;b. The door was closed;(9)a. James Francis Cameron directed the famous 3D film Avatar;b. The famous 3D film Avatar was directed by James Francis Cameron。比較這兩組被動和主動語態(tài),說話者一直在變化位置,因此每個句子的有利點都是不同的。兩個例句所描述的門的最終狀態(tài)是一致的,不過說話者是從不同的視角來進行描述的。例句(8a)的重點在于施事者he而受事者the door就成了句子的賓語,(8b)則忽略了原本(8a)中施事者的動作而將重點放在受事者所呈現(xiàn)的最終結果上,因此(8b)選擇使用被動語態(tài),而該句的主語自然就變成了the door。在一個抽象的空間中說話者進行位置的改變而導致出現(xiàn)了主動和被動語態(tài)的不同表達。這樣的改變體現(xiàn)在例(9)的三個句中James Francis Cameron和Avatar之間,這兩種不同的語態(tài)很好地說明了這種變化。
3.構成/完型
此識解過程是對場景中個體結構的概念化,這些識解操作代表了經(jīng)歷構成的基本水平,并引出了機構或一個完型,結構圖式化描述個體及其組成部分的類型結構,部件結構以及幾何機構的概念化。
第一,結構圖式化。結構圖式化其中的一個子類是個體化現(xiàn)象,包括個體是否可以個體化(有界),如果可以,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如何以及將集合個體化時表達的復數(shù)概念。在很多例子中都有很多這樣的表達,相同的個體但識解的結構卻不同。根據(jù)Croft和Cruse的理論,可數(shù)名詞leaves(樹葉)與復數(shù)名詞foliage(樹葉)就是這類例子,foliage這個詞識解出的個體是沒有清晰界限的與樹相關的同類物體,而leaf這個詞卻識解出一個有界的個體,是一棵樹的一部分;leaves將個體復數(shù)化,在適當?shù)奈谋局信cfoliage是真值相對的。這樣看來,leaves比foliage更能表達細致化的識解。以上提到的有界/無界結構圖式化在被動語態(tài)的分析中也是適用的,請看以下例句:(10)a. Susan has finished her homework; b. The homework has been finished。例句(10a)的主動語態(tài)中,可識解出homework一詞是屬于有界個體,它隸屬于主語Susan而非其他,它的結果受到主語Susan的影響,而在(10b)的被動語態(tài)中該詞變成了無界個體,它在此句中作主語,沒有受到任何所屬限制,而誰做了作業(yè),也就是施事者是誰無從得知。從兩句不同語態(tài)的使用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識解過程在有界/無界結構圖示化兩種模式之間的變換。
第二,動態(tài)作用力。組成識解的一個重要類別就是概念化過程中的動態(tài)作用力模式,動態(tài)作用力將普遍的使動概念視為各種作用力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事件參與者的過程。以下的例子可說明動態(tài)作用力的表現(xiàn)形式:(11)The road was mended;(12)My car has been repaired;(13)When I called, tea was being served。這三個例句都是使動類型,主動者施力使受動者朝一個趨勢進行變化,特殊的是,在被動語態(tài)中主動者是省略了的,而受動者直接呈現(xiàn)改變后的狀態(tài)。例句(13)描述的是使動發(fā)出后所保持的一種狀態(tài),這三個例子都呈現(xiàn)了在沒有主動者情況下的動態(tài)作用力。
Croft曾指出事件的動態(tài)作用力結構決定了主語、賓語和間接論元的選擇,例如,例(11)選擇the road(路)作主語是由路已修葺好所呈現(xiàn)的最終狀態(tài)這一事實決定的,(12)中的主語my car也是同樣的道理。動詞、語態(tài)和論元關系的不同選擇說明了事件中動態(tài)作用力結構的不同概念化形式。
四 結束語
本文在認知識解理論框架內分析和詮釋英語被動語態(tài)這一語言現(xiàn)象,通過解析發(fā)現(xiàn):任何一門語言都包含了與人類常識緊密相關的概念化。其實不只是被動語態(tài),語法中的其他現(xiàn)象也可用認知識解理論來進行解釋,這對于語言的教學和學習來說是一個進步。這為教師和學習者提供了一個了解語言的新角度——語言是與人類思維緊密相關的。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不再是單純地記下語法的所有規(guī)則,而是認識到大腦運作和語言是如何聯(lián)系的。與此同時,無論是在理論分類上,還是在闡釋語言現(xiàn)象與認知聯(lián)系的應用上,認知識解這一理論都值得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Chafe, Wallace. Discourse, consciousness and time: the flow and displacement of conscious experience in speaking and writing [J].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2]Croft, William. 1998. Event structure in argument linking. The projection of arguments: lexical and compositional factors, ed. Miriam Butt and Wilhelm Geuder, 1~43 Stanford: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
[3]Croft, William. Cruse, D. Alan. Cognitive Linguisti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4]Fillmore, Charles J. Frame semantics, in 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 (ed.), 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 Seoul: Hanshin Publishing, 1982:111~37
[5]Kuno, Susumu Etsuko Kaburaki. Empathy and syntax. Linguistic Inquiry 1977(8): 627~72
[6]Lakoff, George.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7]Langacker, Ronald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1: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8]Langacker, Ronald W.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
tion.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99
[9]Talmy, Leonard.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 1: 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2000
[10]薄冰、趙德鑫.英語語法手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11]薄冰.薄冰英語語法[M].北京:開明出版社,1998
[12]唐燕玲.英語動詞被動語態(tài)的實質初探[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5):17~19
[13]王俊華.英語被動語態(tài)的語篇功能探析[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3):88~92
[14]章振邦.新編英語語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