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與趙國長平對陣。秦國的主將是白起,趙國的將軍是廉頗。兩人皆是大名鼎鼎、威震四方的人物。因此,此二公對陣,肯定會有許多糾結(jié)與膠著。果然,白起勇猛,命士卒猛攻城池;廉頗睿智,命部下堅守城門不出。兩軍相持?jǐn)?shù)月,難分勝負。其實,一攻一守,兩位大將使出的均是高人之舉。白起勞師遠征,誤不起時日;廉頗以逸待勞,打的就是消耗戰(zhàn)。如此,秦軍急了,便使出一陰招:用間諜四處散布謠言。說廉頗膽小,守著營壘不敢迎戰(zhàn),秦軍不懼怕此人,怕的是少將軍趙括。趙王聽了謠言,深信不疑,便令趙括為將,取代了廉頗。
趙括走馬上任之后,意氣風(fēng)發(fā),便大刀闊斧地干了起來:顛覆原有規(guī)章,撤換先前官吏。白起聞之,先調(diào)遣奇兵,佯裝大敗;再暗地切斷趙軍糧道,讓趙軍離心。四十余天后,趙軍饑餓,怨聲滔天,趙括不得不親自率兵,沖出城門一搏。此舉正中白起下懷,于是伏兵四起,趙括被射死,四十余萬趙軍亦被俘,繼而再遭活埋坑殺。也正是由于此役大敗,讓秦軍長驅(qū)直入,圍了趙國國都鄲邯。如果不是楚、魏二國出手相救,趙國肯定難免一場滅頂之災(zāi)。
趙括何人?會使趙王如此任性固執(zhí)?原來他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公子。
趙奢出身寒門,原本只是趙國一個征收田租的小官吏,但此公卻在這個不起眼的位置上,干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宰相平原君拒絕交納稅金,趙奢依法而行,一口氣殺掉了他九個管事的家丁。平原君大怒,要殺了趙奢。趙奢卻說:“君于趙為貴公子,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平原君聽后,覺得此人頗有才干,不但沒殺他,且推薦給了趙王,做了掌管全國賦稅的官吏。因他做事公平合理,又不懼強權(quán),使得民眾富足,國庫充盈。后來,趙奢又在外強入侵的危難之時,挺身而出,率兵抗敵,且屢建奇功,又成了一名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將。趙王封他為馬服君,官位與藺相如、廉頗在伯仲之間。
如此,我們就明白了,用現(xiàn)在的話說,趙括就是典型的“官二代”了。趙王之所以固執(zhí)己見,無非是認(rèn)了一個死理:“將門無犬子?!逼鋵崳w王如何“認(rèn)理”,已不重要,自己種的果子自己吃,是澀是苦都是活該。問題是趙括的父母,我們在此不得不說。
趙奢病故之前,曾對妻子說:“趙括聰明,卻過于自負,讀了不少的兵書,也講得出許多的道理。但用兵打仗,是關(guān)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卻把這些事說得簡單容易,如果趙國不用趙括為將則已,如用了,讓趙軍失敗的一定是他?!焙懿恍业氖牵瑑鹤颖焕献右谎灾械?。趙奢的這番話語,是對兒子中肯的評價,也是留給妻子的一份遺囑。所以,趙妻在趙王點將之后,也去力勸過趙王:“當(dāng)初我侍奉趙括的父親,那時他是將軍,由他親自捧著飲食伺候吃喝的人數(shù)以十計,被他當(dāng)做朋友看待的人數(shù)以百計,大王的賞賜他也分給了軍吏與僚屬。而趙括做了將軍,大王賞賜的金帛,他卻帶回家收藏起來,還天天訪查便宜合適的田地房產(chǎn),可以的就買了下來。大王他哪一點像他父親?父子二人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封他將軍領(lǐng)兵打仗?!币娳w王決心已定,老夫人又拋出了一句硬話:“大王如果一定要派他領(lǐng)兵,吃了敗仗,我們趙家不能受到株連!”
當(dāng)然,趙王還是守信的,長平之仗大敗之后,趙王確實沒有株連老夫人。這樣,又引發(fā)了很多非議:老子如此“詛咒”兒子,是不是不近人情不近人性?母親如此撇清兒子,是不是過于無情過于自私?其實不然,這是一對情深義重的父母。望子成龍是每個父母的希望,趙奢何嘗不是如此?但能像他這樣中肯評價兒子,不浮夸不美化的清醒者能有幾人?至于趙奢之妻,更是讓人仰視。她撇清兒子,看似自保,其實是想給趙王最后一擊,使之清醒。假如一定要說她無情,那是因為愛子太深愛國家更深,可惜的是,這樣的母親能有幾人?
每朝每代都有“官二代”,如果每朝每代能多涌現(xiàn)出一些像趙奢這樣的夫婦,那將是家庭之幸,國家之幸!
(摘自《幸福悅讀》 圖/互動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