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多年前,在法國巴黎的戰(zhàn)神廣場,矗立起了一個用鋼鐵搭建的高塔,這個高塔的出現(xiàn)遭到了民眾的強烈反對。有市民認為它不倫不類,影響了巴黎的市容,報紙每天都刊登市民憤怒的質(zhì)問信。連小說家莫泊桑也痛恨它,認為它與巴黎文化格格不入。但有人看到他每天在塔下的餐廳用餐,莫泊?;卮鹫f:“因為這是唯一在巴黎無法看到它的地方?!?/p>
這個當初為了紀念法國大革命100周年,也是世界博覽會的臨時性建筑讓法國人無法容忍。這樣鋪天蓋地的反對輿論,讓鐵塔的設(shè)計者古斯塔夫·埃菲爾也十分難堪。不過,他在設(shè)計時遵照了官方的意愿,這并非是一個永久的建筑,在世博會結(jié)束后是可以輕易拆除的。
埃菲爾鐵塔“命懸一線”。但有一部分巴黎人發(fā)現(xiàn),高高聳立的鐵塔具有優(yōu)異的通信轉(zhuǎn)播功能。就是因為它具有這個功能,拆除鐵塔的動議被暫時擱置下來。
時間是最好的“寬容劑”,人們對它的攻擊慢慢開始消停。隨后,一戰(zhàn)爆發(fā)了,鐵塔再次發(fā)揮了它在軍事通信方面的功能,這個當初被人無法容忍的鐵塔卻成了戰(zhàn)爭中的“功臣”。
鐵塔終于躲過了被拆除的命運,它可以光明正大屹立在巴黎了。截至目前,埃菲爾鐵塔接待了2億多人的參觀,是世界上參觀人數(shù)最多的付費紀念碑。
巴黎之所以擁有埃菲爾鐵塔,世人現(xiàn)在還能看到它,都是因為當初的寬容。
美國紐約有個“寬容博物館”,博物館的主題是寬容,希望世界上不同宗教、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夠相互對話,相互包容,以相互促進的方式生活在一起。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和”是一個精髓,說白了就是“寬容”。不包容、不寬容,并不是中國文化的正統(tǒng)。反言之,如果一種文化不能堅持寬容的理念,那么它也無法走得更遠,無法融入浩浩的世界文明潮流中。
當然,寬容也是相對的。前段時間在報上看到一則中國人對“寬容”和“不寬容”的調(diào)查結(jié)果:當代中國人最寬容的事是:在正當自衛(wèi)狀態(tài)下殺人、安樂死、獨身生活、離婚、人工流產(chǎn)。最不寬容的是:吸毒、嫖娼、賣淫、貪污受賄、司機肇事(撞車)后潛逃、不敬重父母或老人、偷稅漏稅、收藏贓款贓物、見死不救、同性戀、性自由。
人們對各種行為的寬容和不寬容的回答,反映了一種社會道德水平,其實也是一種文化水準。
(摘自《解放日報》 圖/昵圖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