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馬牛 馮侖和他的快意人生》
作者:馮侖
中信出版社
定價:39.00元
內(nèi)容簡介:本書是馮侖在《風馬?!冯娮与s志中的精彩文章的結集。書中廣泛探討了諸多歷史事件、人物、社會問題、企業(yè)管理等方面的內(nèi)容。特別是對人文歷史的關懷與反思頗具“馮氏風格”,語言坦率、風格鮮明,是繼《野蠻生長》之后關于馮侖最重要的作品。
【書摘】
戲說抗日電影
大陸、臺灣版本之異同
以前我們熟悉的是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最近在出國的飛機上我看了8部臺灣拍攝的抗日電影,看完之后作了一個對比,發(fā)現(xiàn)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差異。
第一,題材上明顯不同。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名字很邊緣,比如《小兵張嘎》《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李向陽》。而且反映的抗戰(zhàn)多半是鄉(xiāng)村的抗戰(zhàn),非城市正面抗戰(zhàn),比如《敵后武工隊》。而臺灣版本的抗日電影起名較宏觀,比如《筧橋英烈傳》(空軍跟日本人激戰(zhàn))《八百壯士》(四行倉庫保衛(wèi)戰(zhàn)),還有《英烈千秋》(講張自忠)《梅花》《香火》等,多半選取城市正面抗戰(zhàn)題材。
第二,人物身份選取不同。大陸拍的全是窮人的抗戰(zhàn),比如鄉(xiāng)下老百姓、窮人參加革命抗戰(zhàn),地主老財是漢奸。而臺灣拍的全是富人的抗戰(zhàn),比如《梅花》,講的是紳士、大鄉(xiāng)紳的抗戰(zhàn),家里幾代同堂,生活很好,很體面,小孩都在國外留學等等。而《筧橋英烈傳》里的人物角色也全出生于有錢人家。國民黨在大陸代表有產(chǎn)階級的政權,價值體系對富人是正面的,對窮人是負面的。
第三,國恨、家仇的先后順序不同。大陸抗戰(zhàn)電影多半是國恨在前,家仇在后。但在臺灣電影里順序恰恰相反,往往家仇是一個故事的引子,而國恨是背景。比如《梅花》體現(xiàn)的是民族精神,但是它也是先家仇后國恨的邏輯關系。
第四,抗爭的出發(fā)點不同。大陸版本反映抗戰(zhàn)最主要是從國與國、民族與民族的對抗出發(fā),多從正義、侵略等角度來闡釋,而臺灣版本更多從中華民族的文化出發(fā)來闡述一種文化的抗爭。比如《梅花》這部電影,梅花的精神百折不撓,喻示著中華文明不能被日本人打斷;再比如《香火》,喻示著中華民族香火不能滅、不能斷,而且要頑強地接續(xù)下去,這是一種文明、文化的抗爭。
第五,對階級和人性的處理不同。大陸抗戰(zhàn)電影往往重階級性、斗爭性、反抗性,比如展現(xiàn)日本人的殘酷性和中國人的斗爭性。而臺灣版本著力反映了很多在抗戰(zhàn)過程中微妙復雜的人性。比如《梅花》里老大的父親被日本人殺了,老大決定去從軍,臨行前他跪下來向母親辭行,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沒有“為了打擊日本帝國主義,我要參軍”的臺詞,而是很簡單地說了一句:孩兒不孝,長子不能保全家安全,所以我應該去從軍。老太太站在臺階上送他,含著眼淚只說了一句“打贏了回來”。短短幾句話,給人心靈留下的震撼很大,因為它體現(xiàn)出人性及中國文化方面的頑強。
比較之后我發(fā)現(xiàn),把這兩個版本合起來看應該更能反映抗戰(zhàn)的事實,單看哪一方面都不夠。讓我們回到歷史現(xiàn)場,去看歷史的另一面,看歷史被遺忘的那一面,被歪曲的那一面,被掩蓋的那一面。
牛的性生活與人類的高潮
與王石諸兄去內(nèi)蒙和林格看蒙牛的牛根生,面對牛眼,開了人眼。
人的幸福生活究竟是從哪里來的?是從牛奶里來的!牛奶又是從哪里來的?是從奶牛身上擠出來的。而奶牛身上的品質(zhì)相同的奶又是從哪里來的?是從剝奪了性生活和性快樂的奶牛身上來的。草原上的人都知道,奶牛為人類的健康和幸福犧牲最大的是終身被剝奪了性愛和做一頭正常母牛的權利。中國有將近800萬頭奶牛,為了確保牛奶品質(zhì)的純正和消除病菌傳播的機會,人們創(chuàng)造了禁絕奶牛自然交配的制度。用強制的手段,將所有奶牛與公牛隔離開,不僅不許偷情交配,也不許公?;顒佑谀膛D苛λ暗膮^(qū)域,甚至連公牛味都不許聞。一定要把公牛圈得遠遠的,以防風成為淫媒將公牛的騷味吹到奶牛的鼻子里。終于,不單母牛永遠失去了性的自主權,連公牛也失去了正常交配的記憶,并最終徹底喪失這一美麗的本能。
人類不僅粗暴地剝奪了牛的正常性生活的權利,而且為了使自己的兩性社會和諧,一夫一妻如魚得水,還肆意踐踏牛的和諧社會,以改革的名義,建立起牛的母系社會。牛被工業(yè)化地制造出來之后,立即按性別和母尊公卑的原則給予不同待遇,母牛被小心呵護,好吃好喝地伺候著,直到她兩歲青春期之后,便用公牛的精液誘使其懷孕、產(chǎn)仔,然后爆產(chǎn)鮮奶。之后,如此往復,年復一年,直到十四五歲時被請出正宮,遷往敬老院,催肥上膘,然后被屠宰上市。而公牛仔卻悲慘地被處以死刑并且立即執(zhí)行,血清被賣到制藥廠,尸身被肢解后送入超市涌入市場經(jīng)濟的大潮。據(jù)說,一頭奶??梢匀债a(chǎn)30~80公斤鮮奶,如果以平均每天產(chǎn)奶50公斤、平均工作6年計,一頭奶牛一生要為人類貢獻109 500公斤(109.5噸)鮮奶。更有甚者,牛被進化為從嘴里排氣,但卻失去了隨意放屁的權利。畜牧業(yè)發(fā)達的國家(如澳大利亞)每年光征收牛的放屁稅就是一筆不小的數(shù)字。
相形于牛的悲慘生活,人類卻從牛的痛苦中得到了自己的“高潮”。自從漢族人由吃稀粥改為喝牛奶,不僅身高有所增長,骨骼的密度也大大增強,比過去結實多了,跌倒了爬起來,不傷胳膊不斷腿,完全跟蒙古人一樣孔武有力。更有科學家研究表明,喝奶的人性欲比不喝奶的人要旺盛得多。由此推斷,廣大漢族人民自從奶牛的正當性生活被殘忍剝奪后,自己的性生活卻因此更加蓬勃,“性”趣盎然,高潮壯闊。其實人與其他動物的關系同樣如此。人的進化是與對動物的奴役成正比的。特別是漢人為了自己能男耕女織,老婆孩子熱炕頭,愣是把所有原來奔放自由、健美驍勇的動物強行圈養(yǎng)馴化,先是女人為了擺脫自身的重體力勞動(如耕田等)強迫牛馬豬羊成為自己的替代品,婦女的第一次解放就是建立在牲畜的第一次墮落(不再自由奔跑和隨性交配)的基礎上的。后來男人又學女人樣,把女人當豬狗一樣地圈養(yǎng)和馴化,終于使女人依附于男人,同樣剝奪她自由交配的性自主權。所謂文明,其實不過是女人按自己的理想改造動物,和男人按女人方式把女人改造成動物的進化史。而婦女的所謂解放,最終取決于以奶牛為代表的廣大哺乳類動物的性解放程度。
離開蒙牛時,心潮澎湃,頓悟:“志大奶足,牛在根生?!?/p>
熬就一個字
男人最大的問題就是30多歲還沒有成功。
現(xiàn)在的社會反差特別大,堅守自己的人生目標特別難。隨波逐流總是成本低,但與其對自己不負責任,不如設定一個特別大的目標,然后熬,一直熬下去。
熬是個什么概念?
20多歲剛畢業(yè),你還處于社會的邊緣,什么事都是哥哥姐姐、三四十歲的人說了算,你得求這些人;等到30多歲你才開始進入劇場的最后一排,有了一張門票可以看別人演;到四五十歲就挪到中排靠前一點了,看戲你就可以看得清楚了;如果要出類拔萃你就得坐到第一排,再出類拔萃你就要成為演員了,等到你演完了,別人一鼓掌你也就該下場了。
20多歲時你一定要有個準備,就是盡快拿到入場券。比如說你進了公司,有了一個穩(wěn)定的職業(yè),或者一個基本穩(wěn)定的生活,但是你還在騎自行車、趕公共汽車,這就需要盡快入場。這很正常,我研究生剛畢業(yè)時,工作了8年,每天都是騎自行車趕到374路車站,然后坐公共汽車,公共汽車下來再走一站地?;仡^想來不委屈,20多歲肯定有這個過程,如果20歲時就跟50歲人一樣,那這出戲就亂了,而中國十幾億人都是這么演的。
插隊是屬偶然性,比如像丁磊他是另外一種人生,這種概率極小極小,你可以朝著奮斗,但成功不是設計出來的,是靠信念支撐,加上各種機遇偶然蹦出來的。當你成為演員,基本上也該謝幕了,下面的人又接下來唱,這個戲才能不斷演下去?,F(xiàn)在70多歲的人基本上退回到場外了,看他兒子演、孫子演,就這么一茬兒接一茬兒地。
熬要有耐心,熬不是你一個人熬,而是一代人在熬。
(摘自《風馬牛 馮侖和他的快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