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一定得去玄奘故里看看。
這是內(nèi)心一個很執(zhí)著的念頭。我這番的虔誠,是否有點像當年玄奘去印度朝圣?
整整兩年3個月的810多個夜晚和白晝——酷夏,印度北部近50度的熱浪考驗過我們的意志;隆冬,中國西域零下近40度的寒風磨礪過我們的信念。盡管沒有玄奘的九九八十一難,但我們走的路上,都曾有他的步履,我們書寫的字里行間都無法離開他的影子。
盡管我們朝圣的目的是藝術,和唐玄奘不同,卻同是心靈的一種主動需求,同樣需要逐而不舍的瘋狂,需要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
《西游記》中講述唐僧取經(jīng)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事實上,因沿途自然環(huán)境惡劣,時有強盜攔路搶劫,玄奘一路上遭遇的困難遠不止81個。大千世界萬物來去匆匆,無一物長住,一切也變幻不定。任何生來就是旅人的人,要完成生命在無盡頭路上的跋涉,都必須經(jīng)歷各種磨難,無論結果你有否取到真經(jīng)。
唯心中的信仰,是生者能留住的了。
是否,人有時無法控制信仰,便將信仰化為天神推向渺遠的天堂,于是神秘的天神就變得令人畏懼了?;袒滩豢山K日的人為了抑制畏懼,便朝拜各路神靈。
藝術,倒沒有和人類故弄玄虛,而成為了人們終身追求的信仰。
來洛陽,就奔玄奘故里和龍門石窟的造像藝術而來。在地圖上看,從洛陽的龍門石窟到偃師市的玄奘故居距離不遠,但交通卻非常不方便。很幸運,正好郭老師學校放暑假,他熱情地答應開車帶我們?nèi)ァ?/p>
天,先給我們降了第一難。
大雨接小雨,持續(xù)三天,想躲也躲不過去。兩年來,從印度到中國,廣袤天地風里雨里的藝術尋覓,使我們的血肉之軀也變得有點像孫悟空般百煉成鋼了,至少意志上有一鼓氣翻十萬八千里的無畏吧。
清晨霧雨緲緲,我們和車同樣機械地跟著導航儀的指示,行進著。面對沿途日新月異的變化,郭老師這位土生土長的洛陽人,雖然十幾年前來過,也自信不起來,最后,思維和汽車竟一起徹底陷入泥潭——
明明導航儀的指示中目的地已到,地點是對的,知道我們的腳下就是玄奘故居陳河村的地域,但周圍完全沒有路,也見不到老的玄奘遺址;車和我們,傻傻的在附近轉(zhuǎn)著,問著,好不容易,找到一組嶄新的仿古建筑,孤孤零零地聳立在一堆翻起的黃土和荒落的菜地之中。我們興奮地向它靠近,一下子,車輪沖進雨后泥濘的田埂,完全不能前行。
路,開始又給我們設定了第二難。
眼前沒有路,我們無奈棄車?!皯撌沁@兒了?!惫蠋熤更c著,帶著疑惑喃喃地說。我們一行開始徒步,跟著他轉(zhuǎn)到那還散發(fā)著油漆味的仿唐古建筑身后——好哦,這里別有洞天。眼前竟是一派熱火朝天的建筑工地。
郭老師心痛而不解地說:“不會被拆了吧?”
“不應該吧。”大家開始著急起來,“再走進去,找找吧。”
此時雨停了,陰沉的天空開始放亮,可我們心頭卻開始陰沉下去。情緒攪在泥濘中,拔不出來。
透過初夏的雨霧,從這復古建筑的身后起,一馬平川,目測有進深不下2里路的工地(后聽說有幾千畝地),遠遠的直達一座大山前的30度斜坡上。我們在泥濘中,艱難地向它走了半里路,看見聳立著一個破舊而模糊的招牌——玄奘故里文化旅游區(qū)規(guī)劃圖,招牌后的山坡上,隱約可窺,散落著幾座已看得出形狀的仿唐古建筑,棟棟綽綽約約竟似盛唐王朝的身影。周圍大興土木,聳立著三四部大型起重機,和來來往往的運泥車。依稀能感覺到——它極具氣勢!
這氣勢,倒是像那個富足的值得驕傲的時代,也具有對世界佛教文化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偉人圣地的神韻。
梁啟超稱他為“千古一人”,魯迅稱他是“中國的脊梁”的玄奘,就誕生在眼前的陳河村。這里原野坦蕩,河谷縱橫,南望中岳嵩山、東與名剎少林寺為鄰、西接洛陽龍門,自古就是京都洛陽朝謁中岳的必經(jīng)之路。這里有4000余年建城史,1529年建都史,經(jīng)歷了13朝古都,特別是經(jīng)歷了屹立于世界之巔的唐朝鼎盛時期。
經(jīng)濟和文化豐收的年代,必然也產(chǎn)生偉人。
人
故居還是未找到。正失望之余,突然右身后傳來陣陣山鳥啼聲,一聲一聲地叫得特別好聽,仿佛在招呼我們回頭,那是群羽毛亮潔的喜鵲,忽前忽后地圍聚著有百年以上而青綠蒼松的老柏樹跳躍著,綠蔭下一座玲瓏精致的古宅,跳入眼簾。
像神來之筆,像萬物滋生在大地上,生生不息的蕓蕓眾生,玄奘故居活著!
小小的陳河村很安靜,玄奘故里位于村子的中部,眼前的玄奘故居前面有一個小廣場,穿過廣場有兩層不高的石階,兩只石獅護衛(wèi)在臺階的兩側前面,上石階的左右有雕刻著花紋的白玉石欄桿,連接著高高的牌坊。我特別仔細地記下了牌坊背面兩側的對聯(lián):“望緱山山色蒼黛物華天寶;臨休水水波漣漪人杰地靈”。
看來眼前正在大興土木的山脈,是叫緱山了。
想《西游記》中的孫悟空與它的猴山的原型,也是這里吧。我們越過牌坊,前方幾步之遙的臺階上,便是玄奘故居大門。大門上方寫著“玄奘故居”,門兩側仍是一副對聯(lián):“千秋獨步佛教慧日;萬里投荒中華脊梁”。
中華脊梁?多少帝王駕崩,當時驚天動地,過后煙消云去,沒有被稱為“中華脊梁”的。而一個和尚,無權無勢,死了1000多年,每每會叫人想起他西天取經(jīng)的好處,老百姓又是《西游記》電影,又是著書的傳頌,弄得全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玄奘降生,就在我現(xiàn)在所站的小小西廂房,這里主要展示玄奘只身奮斗17載赴印度取經(jīng)的動人經(jīng)歷和19年嘔心瀝血翻譯的全部經(jīng)卷,及已被譯為5種文字的《大唐西域記》。只見房門中間的上邊寫著“名貫五洲”幾個大字。
這個“名貫五洲”今天已以寫實的形象方式,伸延到故居小廣場前一個新建設的碩大的廣場。廣場很大很大,在廣場的地面上,雕刻著當年玄奘走過的地域圖,離開故土的去向標著紅色的,回程標志著黃色的線條,每個經(jīng)過的地點用黑色的大理石,刻上時間和地名。當我腳踩上地域圖,順著玄奘行走的路線,正在一步一步地走著時……瞬間,我抬起眼簾,身旁竟站著風度翩翩的少年玄奘面對我微笑著——
“是從這里開始走。”萬籟俱靜,空無一人的廣場,突然傳來一個聲音,是眼前的玄奘在和我說話?
——我驚詫地愣住,驟然回過神來。噢,原來是一位赤裸著上身,拿著把鐵鍬的老農(nóng),站在標示著陳河村起點的石碑前,對著我說話。
少年玄奘瞬間變?yōu)槔先??我的思緒仿佛還在千年前的陳河村……
“當年玄奘的起步點就是陳河村的這里?!彼檬种械蔫F鍬比劃著腳下,指點著我。我走上前,問老農(nóng):“您是陳河村人?”“哈哈,是,我也姓陳喔。”老人的語氣中充滿了自豪,“您在這工地上干活嗎?”老人憨厚地笑著點頭認可。
“您就站在這陳河村的起點上,我給你拍個照?”老人很高興,認真地站好。“等等,等一下?!彼蝗粩[手要我停下拍照,將一直掛在手臂上的褂子穿上,老人有點緊張,僵硬地擺好拍照的架子。
“將來這文化旅游景點建好,你會在這兒工作吧?!边厼樗恼?,邊問。
“會,會嘞。”為將來老了還能有工作,他好像特別開心。
老人,被陽光曬的黝黑的身體,被歲月染過的滿頭白發(fā),正無言地敘述著人類生存的艱難。這是人人都要面臨的無盡之難嗎?
我想,人生并不是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就能功成名就的,還是需要許多別的機緣和背景。雖然這里的中原地理、千年文化能造就人杰地靈的偉人,可眼前這位同樣的陳河村人,已告訴我們不同的答案——老人同樣也經(jīng)歷過各種困境,但他的人生已一目了然。
被稱為“千古一人”,一定要比常人付出更多、更多……
思
思悟,又留加給我們一難——
我們幾人駐足于清溪和風的山野間,想著1500年前玄奘這位陳河村人的一生,望著他故里蕓蕓眾生的萬物,舍不得踏上歸途。這種難舍難分的緣分,是因為在這里的玄奘想留我們喝口山里的新茶?還是想告訴我們“歷經(jīng)八十一難的值得與否……”
知難而進,還是遇難而退?這是人生隨時遇到的問題,它已讓人類不得已地咬牙承認,只有知難而進,才能達到信念的目標。
兩年前起步時,本想沿著玄奘走的路,尋覓佛教造像作一場輕松的藝術散步,卻歷經(jīng)了810多個日夜磨難。之后,驚喜發(fā)現(xiàn)因此而獲得的果實,竟比瀟灑的散步要豐碩的多。
我很享受,苦難后得到的啟迪和智慧。
當付出九九之難后,當成功隱約顯現(xiàn)時,我們會不由自主興奮地回想起邁過的腳步,不會感到疲倦與艱難,不會感到自己虛弱無力,就像玄奘不虛此行。
就像沒有此行,我們便沒有這本400多頁面,上下兩冊圖文并茂的書。
沒有玄奘,是否也就沒有奉先寺龍門石窟的造像藝術?
故事得從玄奘東歸說起。貞觀十九年正月,一條特大新聞轟動了唐都長安:玄奘法師回來了!此時距玄奘離國已有18年。雖然印度方面執(zhí)意挽留,許以最高禮遇,但玄奘不忘故土,帶著657部佛經(jīng),毅然辭謝東歸。對于一個載譽而歸的高僧,對于能協(xié)助帝王統(tǒng)治的一種宗教力量來說,他當初未批準的“偷渡”行為,變成了一個小小的錯誤,在唐太宗李世民看來,完全可以既往不咎了?;实塾H自出城迎接,百姓自不待言,一時間萬人空巷,對玄奘夾道歡迎,盛況空前。
玄奘拜見唐太宗時,武則天就站在旁邊。當時的武則天只是唐太宗身邊的小才人,她見到玄奘“談吐文雅,知識淵博,閱歷豐富,毅力驚人”,不禁驚呆了,遂由此對佛教產(chǎn)生濃厚興趣,并于稱帝后廣興佛事,續(xù)建龍門石窟,建奉先寺,造盧舍那大佛。
當然,玄奘與奉先寺沒有必然關聯(lián)。玄奘當時只關心如何盡快翻譯出經(jīng)書,普渡眾生。翻譯工作持續(xù)了19年,玄奘以身殉道,死在了工作臺上。他共譯出佛經(jīng)74部、1300多卷,聽說“印度”這個譯名,也是玄奘首先確定的。不知,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記》是否在眼前這陳河村的故居所寫?但其書文筆優(yōu)美,為研究古代中亞及印度歷史,提供了重要依據(jù),也為中國的佛教文化貢獻了燦爛一筆。
片言只語,難述玄奘一生奮斗之偉大。
誰是你奮斗的精神支柱?在你剛開始奮斗時,當成功在遙遠的地方不肯露面,腳下的路也不平坦時,你長途跋涉的動力是什么,你想好了嗎?我想是信念。它支托著我們經(jīng)常會枯萎或沉悶的心,它擔負推動著我們前行的責任。
心里充滿對藝術的虔誠信念,我便會放棄任何憂愁,路似乎不再是路,我能快步如飛。
人沒有足夠的精力和年壽去細細看完世上的奇跡,感受完藝術給予的美妙。然而懷著與九九八十一難挑戰(zhàn)的信念,走出去面對世界,必有收獲。
尋覓佛教造像藝術的旅程即將走完,81個磨難,是否融入我已逝去的,81個十倍的夜晚和白晝?
可我換得了智慧,擁有了新的啟迪,心情似當年玄奘西天取得真經(jīng)凱旋歸來般歡愉……
我因“逝去”而“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