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園道靠邊墻一條紅色磚房,在樹蔭后掛了塊“藝元空間”的牌子,很低調(diào)。
這是一家剛開半年的“新范子”畫廊,不大,200多平米,武漢玩藝術的人卻幾乎都知道,因為它是曾梵志的弟弟曾凡剛開的。曾梵志現(xiàn)居北京,國內(nèi)許多媒體屢屢想訪問他,均難求一面。去年他弟弟開了這家畫廊,武漢的媒體們暗自竊喜,相信有機會了。
果然沒有令大家失望,藝元空間半年內(nèi)一口氣舉辦了5次畫展,有4次展覽的開幕式, 曾梵志都飛回武漢高調(diào)出席。
去年5月6日,這家新畫廊開業(yè)后的首展《聚變》,曾梵志更是為弟弟鼎力“抬樁”:將他的巨幅版畫《江山如此多嬌》,首次公開展出。第二天這消息占據(jù)了國內(nèi)眾多媒體的文化版,更引起了北京、上海、香港等地藏家們和專業(yè)機構的注意。
藝元空間,一夜成名。
很多人好奇,弟弟開畫廊,是否有哥哥的畫賣?曾凡剛介紹:“在國內(nèi),除個別美術館、專業(yè)收藏機構和私人藏家以外,極難買到他的作品。和曾梵志簽約的是世界排名第一的畫廊高古軒,它才有權賣?!?/p>
專業(yè)畫廊的搞法
和愛抽雪茄、有明星范兒的哥哥不同,曾凡剛平和,低調(diào),喜歡喝好茶,對品質(zhì)追求到“挑剔”的地步。例如鐵觀音,他會從安溪找回頂級貨,然后安排店員,一粒粒手工仔細挑過, 只留下最好的1/3來喝。
雖然是去年5月6日開業(yè),為期2個月首展的大部分作品并不出售,后期又因淹水,畫廊真正開始經(jīng)營是去年9月。
“藝元空間”的名字一聽就是做當代藝術的,“空間”一詞在北京藝術圈很流行,現(xiàn)代而國際化。
在花園道這個“藝術區(qū)”,琳瑯商店餐飲中,這家確實是搞藝術的去處,終于填補上“藝術區(qū)”行業(yè)要求的一格。
賣畫的鋪子很多,圈內(nèi)叫它們“畫店”。而在街角小店里臨摹復制名畫、印裝飾畫賣的,有一個更低端的叫法叫“做框子的”。
同樣是做藝術品生意,“畫廊”究竟和“畫店”有什么區(qū)別?這是一個總被爭議,比較復雜的問題。打個簡單的比方,如果藝術家是明星,畫廊應該是挖掘、培養(yǎng)明星的經(jīng)紀人。
我們也可以從藝元空間官方微博上,那一段有高遠理想的話中獲得些許理解:“立足本土藝術,推進當代藝術為宗旨,堅持藝術原創(chuàng)性、探索性和實驗性的立場。專注于藝術學術傳播、藝術市場推廣,融合本土文化與國際化藝術元素……”
國際化,專業(yè)性,這兩點是畫廊主人曾凡剛的追求。
從展廳就能看出來,極度簡潔純凈的白色和灰色,大量的留白,沒有吊線,讓一百多平米的空間顯得空曠。唯一的主角,就是墻上的畫,或是擺設的藝術品。
燈光不偏色,是進口的博物館級LED燈。畫廊里的每個員工,都有美術專業(yè)的背景。
進門左手邊,有一個陳列架,擺放著一摞摞五次展覽的畫冊。有厚度,精美,每一本的標價都在50到80元左右。隨手翻開一本,赫然可見中國著名當代藝術批評家們的文章,細讀,是曾凡剛邀請他們專門為當次展覽所撰寫,并附有嚴謹?shù)挠⑽陌妗?/p>
辦畫展,出畫冊,重金邀請批評家寫文章,都是專業(yè)畫廊的搞法。后期,或許還會開專業(yè)的學術研討會。
同樣,按照行業(yè)慣例,油畫、雕塑都不用玻璃罩,也不拉一米線,不過這也給畫廊工作人員帶來了煩惱,總有客人想用手去摸。“除非是特別的提示,否則絕對不要碰藝術品。”這是看畫廊的金規(guī)。
根據(jù)展出作品不同,畫廊會選用不同的背景音樂。水墨展時,請人彈古箏,開幕時還請人來唱過歌劇。
其實,最專業(yè)的顯現(xiàn),在于畫的布展。“同樣一批畫,我們肯定會掛得更好。”每一次選畫和布展,曾凡剛必定親自琢磨,和藝術家商量,有幾次還獲得哥哥的指點,這是開畫廊的一種享受。
掛畫是一門學問。按照從右往左的參觀順序,每一幅畫,掛的位置,互相之間的關聯(lián)、間距、高度,都有標準和講究?!澳憧赐闍畫,莫名會影響到你對B畫的評價,這是一個很微妙的心理變化,我們會把它調(diào)整得很好。”
越重要的作品,間距拉得越開。一張?zhí)貏e重要的畫,可能占據(jù)一面墻。畫的標簽上貼有小紅點,意為“已售”。
所以,下次去逛畫廊,不要隨意東盼西看,請從右往左按順序慢慢欣賞,體會老板的深意。
畫廊右邊有扇小門,推開是咖啡茶吧,空間有些擠。為何不在空曠的畫廳中央擺上沙發(fā),讓客人邊喝咖啡邊欣賞作品?“這么做太不嚴肅了。”
太高端了?我們還有一些理想主義
開一家畫廊,關鍵是老板在藝術圈里的人脈如何。
本身也是湖北美院畢業(yè)的曾凡剛,跟隨哥哥身邊多年,浸淫在藝術圈內(nèi),自己也積累了相當深厚的人脈。
藝元空間一開業(yè),連續(xù)舉辦的五次展覽,都并非隨性的雅集,涵蓋油畫、水彩、水墨、版畫、雕塑五大門類,邀請的幾乎都是各門類的本土“腕兒”參展。
第一次的“開門展”,曾梵志、方少華、周向林、魏光慶、傅中望,五位名家均攜帶新舊作品同時展出,讓人清晰看到名家是如何長成的;第二次邀請了老中青三代、代表湖北水彩界最高水平的藝術家作品展出……“我們的展覽,只選湖北現(xiàn)在最好的?!?/p>
拋開表面的星光璀璨,門類眾多,人們奇怪,這家新畫廊究竟是以哪一個門類作為特色?
其實,曾凡剛有自己的意圖:“這五個展覽做下來,我們就大致摸清湖北藝術家、藏家的情況了?!?/p>
至于哥哥曾梵志的人脈深度和廣度,自然突破湖北地域,更為國際化。曾凡剛透露說,等藝元空間更成熟一些,會邀請國際大師級作品來畫廊展出,讓武漢的藏家們能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世界一流水準作品。
展覽分量足,是否“叫好不叫座”?
開業(yè)半年,參展藝術家有20個左右,已經(jīng)有8到9個藝術家的作品在藝元空間有了出售紀錄,對一家新畫廊來說,成績80分。
和畫廊里的小姑娘們聊天,明顯沒有經(jīng)過推銷談判技巧的強化訓練,賣畫不是一件充滿陰謀和技巧的事情嗎?也有朋友建議,做幾個有官員背景的展覽,或者和大型企業(yè)、酒店集團或機構去合作,或走高端禮品路線,那銷售量會攀升很快。
“我們也沒精力也不想去研究那些,我們更關心的是作品和藝術家本身。一家畫廊的成功不能單純從銷售額來衡量,還要看它在圈內(nèi)的地位、口碑。或許我們還是有一些理想主義色彩,可能畫廊在很長一段時間難以賺到很多錢,但不妨礙我們用最大的精力、最大的熱情來做這件事,希望當代藝術品有更多人欣賞和接受?!?/p>
沒有一樁生意不考慮投入和產(chǎn)出,暗心揣摩:它其實眼光很長遠,致力做一家在武漢最具專業(yè)性、圈內(nèi)最有話語權地位的畫廊,無疑將來對本土藝術家的作品享有天然的首選權,占據(jù)最優(yōu)秀的資源。對于一個尚無雛形的未來市場而言,也將占據(jù)毫不客氣的話語權。
曾凡剛這個老板,喜歡追求細節(jié)品質(zhì),這對一家新畫廊挑選藝術家來說,是個很厲害的武器。
單純看作品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他和這個圈子夠熟絡,有很多機會去觀察一些年輕的藝術家:根據(jù)這個人生活中的細節(jié)、創(chuàng)作的認真態(tài)度、對藝術的熱情、時間的投入、職業(yè)的現(xiàn)狀,來判斷他未來的成長線是否上揚。
面對藝術家的眾多作品,曾凡剛挑選的標準是:“作品能不能吸引我,有沒有感染力,有沒有內(nèi)在的精神,我能感受得到?!?/p>
目前,藝元空間已經(jīng)簽約了一個藝術家,叫陳勇勁,水彩很有特色。
熟悉,才能選擇,如同股票的高級買家,會直接去暗中考察該只股票的外地廠礦一樣。
專業(yè)畫廊的老板,會利用各種機會,多接觸藝術家本人。聽說武漢有位做外貿(mào)生意的老板 ,他本人喜歡收藏水彩,也開了個畫廊,曾邀請湖北一批水彩名家去南非寫生。
讓曾凡剛有些煩的是,常有不靠譜的拜訪者。
有人扛了自己寫的書法作品來,非要給他看,問能不能展。有人神秘地說,我家有幾幅古畫,你們能不能代賣?還有一次,來了個老板模樣的人,在展廳轉(zhuǎn)了一圈,找到他信誓旦旦地說,你給個打包價吧,我保證全部拿下;等工作人員和藝術家們談好,幾日后與他聯(lián)系,他回答說,那天喝多了。
畫廊本應該是個冷清的地方,如果像超市一樣門庭若市就不太正常了。因為畫廊賺錢,不是靠的散客,而是老板人脈中的收藏家。
他們遇到的武漢藏家
一個城市的畫廊數(shù)量,不是由藝術家,而是由收藏家的數(shù)量決定的。
藝元空間遇到的收藏家都是怎樣的?
聽說熟客有20多個,基本上是武漢人,男性為主。引人注意的是,有兩個不到30歲的年輕人,喜歡當代水墨畫,他們不是喜歡炫富消費的那種富二代,自己的事業(yè)都做得很好,有思想,不在乎是否以此為投資,只是喜歡,自己掛在家里看而已。
武漢的投資客,比外地客人出手謹慎得多,在兩個人財力差不多 ,但購買藝術品的膽量就差別很大了,還是因為市場環(huán)境不成熟。
對畫廊員工他們問得最多的問題是“這畫多少錢?”、“這幅作品是什么意思?”問得細的,也會問到藝術家的背景,他以前的成交價格是怎樣,同級別的相似作品目前的市場表現(xiàn)等等。
曾凡剛每天沒事就會待在藝術空間,琢磨進門的這些客人,他基本不向客人推薦哪幅畫,反而說得最多的是“你如果不喜歡,千萬別買它?!币驗榭腿丝偸菃枴八纳禎摿Υ蟛淮??”而不關心自己是否真正欣賞和喜歡。
他們畢竟離這個圈子太遙遠了,從小接受的教育知識體系沒有這部分,對實驗性、觀念性的一些藝術概念不太懂。曾凡剛準備把一些具有國際水準的好作品引進來,給大家“補補課”;他持續(xù)地做專業(yè)展覽,也是希望慢慢讓武漢的藏家們對現(xiàn)代藝術品有概念,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好作品。
“武漢的收藏家,只相信自己,中國別的城市也差不多?!痹矂偢袊@說,他舉了個例子。
前幾年,GUCCI的老板皮諾到曾梵志北京的工作室去拜訪時,不是獨自前來,而是帶了一個10人團隊。幾個人同時一起鑒賞作品,甚至開會討論,然后給老板一些看法,對此后再去頂級畫廊收藏其作品,相當有裨益。這個法國人在世界藝術收藏權力榜里,是永遠排在前五位的資深收藏家。
“我很歡迎這樣的專業(yè)做法,我喜歡和認真的買家交往?!辟I畫是一個很專業(yè)的事情,就算你做別的生意再成功,一個人的知識和閱歷是有限的,你不可能懂所有的事,但你可以組一個團隊,這個團隊是幫你的,你就懂了。
中國人的做事風格,是單打獨斗,買錯了,牙齒打落往肚子里咽。要組一個團隊,還會擔心出現(xiàn)顧問團隊與畫廊聯(lián)手欺騙老板的做法。
每一次展覽開幕前,曾凡剛都會發(fā)邀請?zhí)o他認為重要的客人,開幕式當天是不對外的,藝術家本人會被邀請在場,建議收藏家可以先見一下本人,聊一聊,再判斷是否要買他的畫。
讓他欣慰的是,每次他發(fā)出的請?zhí)?,客人基本都會來?/p>
如果畫廊和收藏家的關系深厚到一定的程度,畫廊主人甚至會邀請你一起去外地看展覽、鑒賞作品,相當于你身邊有一位專業(yè)的圈內(nèi)顧問,把你帶成一個內(nèi)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