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只要有書相伴,你又愿意讀它,你就會知道你的人生道路,雖崎嶇也平坦,即便你一生清貧,也依然有樂趣相伴。
那些無書可讀的日子
我沒有上過大學(xué),也沒有上過中學(xué)。1966年的時候我11歲,“文化大革命”剛開始,1978年的時候,我23歲,改革開放開始,這人生中最該讀書的黃金12年,我不上課,隨著父母去干校勞動,回家待業(yè),然后又去農(nóng)村插隊,最后回城當(dāng)工人,完成了這樣奇妙的人生旅程,這期間沒有系統(tǒng)讀過書。
我一直認(rèn)為,人一生中應(yīng)該是系統(tǒng)地讀書的,像我們這種完全憑著個人興趣去讀書的,不是人生讀書的必然途徑。我記得小時候,有一天父親帶回來一本書,書是淡黃色的封面,寫著三個大字,叫《天演論》,我拿起這本書懵懵懂懂地去讀,也沒讀大明白,但是知道了作者叫赫胥黎,那一年我只有13歲。
從東北五七干?;氐奖本┖?,鄰家的一個女孩偷偷地借給我一本書,你們知道那個年月是沒有書可讀的,她偷偷借給我的這本書叫《紅樓夢》。我那時才知道人生還有一種感情叫愛情,也可以如此驚心動魄,那一年我16歲。
后來我下鄉(xiāng),百無聊賴,心中苦悶,偶然在一個農(nóng)民家里看到一本書,它是用來糊墻的,這書沒有封面封底,甚至沒有書脊,因此沒有書名,我拿到這本書前后都缺很多頁,拿回去之后把自己反鎖在房間,幾個饅頭、一壺?zé)崴?,看了一天一夜,看完了很久,我才知道這本書就叫《簡·愛》。那一年我只有19歲,今天讀書的人不會體會到我們那個年齡,我們那個年月沒有書可讀的苦衷。
讀書是人生中的必由之路
后來我就回城了,回城后相對比較寬松,我有一個表哥,比我大幾歲,他帶我去了著名教育家、文學(xué)家葉圣陶先生家,當(dāng)時我大概20歲的樣子,我跟他的孫子葉桑武混得很熟,他們家有一些書,我在他們那兒厚著臉皮借出來一本書,是巴爾扎克的《高老頭》,這本書的扉頁上,翻譯家傅雷先生親筆用毛筆寫著“圣陶先生校正,傅雷”。那是我在十年動亂期間讀的最奢華的一本書,硬封面,精裝。
《高老頭》是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中的序幕,巴爾扎克一生中寫了將近百部小說,他描繪的是法國社會宏大的生活畫面,《高老頭》這本書是序幕的開始。
這本書我后來借給了一個朋友,我看到書時非常興奮,跟他炫耀,他就厚著臉皮從我這兒借走了。借走后,他夾在自行車后架上弄丟了,這個事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從這以后,我就理解了古人為何永遠(yuǎn)在書架上寫一行字——書與太太恕不借人——不能隨便借,容易丟掉。
后來我到了航天工業(yè)部的工廠做工人,那個工廠有一個非常大的圖書館,但是那個圖書館里是沒有人的,我生活中能擠出來的時間基本上都是在這個圖書館里度過的。
再后來,我就調(diào)到了出版社,因為寫小說,那時候全社會剛剛改革開放,一個人要改變自己的生活命運,沒有途徑,只有靠手中的這一支筆,所以我寫了小說,小說很快發(fā)表了,我就因此調(diào)到了中國青年出版社,它前身是太平書店,跟中華書局、商務(wù)印書館,并稱為民國時期三大出版社,解放后跟青年出版社合并,成為了中國青年出版社。
我到這個出版社去做編輯,那時書越來越多,但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了,人生就是這么奇怪,當(dāng)你有機(jī)會獲得這個機(jī)會,你就知道,讀書是你一生中最應(yīng)該早做的事情。
讀書是人一生中的必由之路,我們要想在社會上能夠有質(zhì)量地生存,讀書是一個捷徑,古人把自己的智慧通過書本流傳下來,延續(xù)文明,我們?nèi)プx書也是為了延續(xù)這種智慧,我們都試圖在生活中,一個人獨立于社會的時候,希望自己能有高質(zhì)量的生存,那么只有通過讀書這個最經(jīng)濟(jì)的捷徑。我們獲得知識,獲得生存的本領(lǐng),有兩個途徑:一個是通過書本獲得知識,另一個是靠經(jīng)驗去積累,經(jīng)驗一定是你自己積累的,別人告訴你的只是知識。
最美不過讀書聲
人生有兩種樂趣,一種是物質(zhì),一種是精神,物質(zhì)的樂趣很容易填滿,但是物質(zhì)生活的改善一定是有邊界的,不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到這種邊界在哪兒。
多好的飯,你吃完了不想馬上吃下一頓,物質(zhì)空間非常容易填滿,但是一個人的精神空間永遠(yuǎn)填不滿,在學(xué)習(xí)當(dāng)中就知道知識永遠(yuǎn)不夠。中國文化浩如煙海,一個人在某領(lǐng)域中有所建樹就非常不易,不要說在各個領(lǐng)域,讀書一定是先苦后甜,當(dāng)你能夠感受到讀書甜度的時候,這就是你人生中一個極大的進(jìn)步。
古人過去說,學(xué)海無涯苦作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不是每個人聽到這些話時就能夠深刻地理解,我小時候看書,坐半宿,躺著看半宿,一直到天亮,很長一段時間晚上不敢拿書,只要拿起一本書,只要沒讀過,一定讀到天亮,一讀書就非常興奮,不容易入睡,后來我發(fā)現(xiàn)如果我想睡覺,讀已經(jīng)讀過的書,就容易入睡。今天回憶起這些都成為遙遠(yuǎn)美好的記憶,今天拿起書來我估計讀不到30分鐘就困了,就要睡了,但年輕時不是這個狀態(tài)。
今天想想,凡是能夠熟知,隨口就說出來的事情,往往是年輕時讀的書。
宋代一個大臣叫倪斯,關(guān)于讀書有一段高論。他說自然的聲音,人為的聲音,都是很美妙的聲音,但這其中,讀書聲為最。他最后總結(jié),人間之事凡事都是利害相伴,有利就有害,只有讀書,有全利而無一害。
人生讀書三階段
古人對讀書做過一種規(guī)劃,就是人生讀書有三個階段,每個階段有十年。第一個階段就是6歲到16歲,這個時候要誦讀,你懂不懂都要背下來;第二個十年,16歲到26歲,這個時候讀書要加進(jìn)自己的研究,要邊讀邊想;第三個十年,26歲到36歲,是涉獵,要廣泛地讀書。
今天,不管你學(xué)什么,一定要讀一些其他類型的書,如果你是學(xué)文科的,不妨讀一些理論的書,多枯燥都要讀,要弄懂它。如果是學(xué)理科的,也該去讀一些文學(xué)書,建立自己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
一個人今天要走向社會,有時候跟人家不溝通,或者覺得別人不跟你溝通,是為什么呢?是兩個人不在一個邏輯上,沒法去溝通。所以我覺得一個人要鍛煉自己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能力,這十年涉獵是非常重要的。
當(dāng)你走過人生讀書的這三個階段后,再讀書一切變得游刃有余,你就會理解孔子所說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了。
人生只要有書相伴,你又愿意讀它,你就會知道你的人生道路,雖崎嶇也平坦,即便你一生清貧,也依然有樂趣相伴。
(據(jù)《新京報》,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