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德國作曲家貝多芬曾說過: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滲透我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以自拔的苦難。每每看到這句話,我總是在想,如何讓音樂中的智慧和啟示走進課堂呢?的確,音樂會給人無限的遐想,悲傷、快樂,甚至頹廢,但是它的道德意義往往被我們所忽略。尤其在中學音樂教學中,其中的“德育滲透”已被列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因此我認為音樂教育離不開“德與人”的教育。
關(guān)鍵詞 音樂 德育 滲透 藝術(shù)
在中學音樂教學中,多數(shù)的德育滲透都是以愛國主義教育而展開的。當然,不乏有些教材是從愛家鄉(xiāng)、愛學習、相互友愛這些方面入手,從多種角度幫助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
那么,在進行審美教育的同時,怎樣才能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使學生受到精神的感染進而在品格上有所升華呢?
一、德育滲透于教師的自身形象
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對本職工作有一定的激情和熱愛,如果對自己的國家或民族缺乏熱情,那么對教材就談不上滲透和挖掘。就好比我們在唱一首歌,旋律和歌詞一個都不錯,但就是不夠動聽,因為缺乏一種東西,什么呢?那就是——靈魂!也可以叫精髓,即作家的感情和演唱者的感情,即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倘若事先將思想教育滲透于歌曲或者教師個人,那將會別有一番滋味。因為教師形象生動的語言和富有激情的歌唱,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使學生耳濡目染。因此,教師必須從自我做起,平時嚴格要求自己,抓好個人師德修養(yǎng),為人師表。
二、德育滲透于挖掘教材
在前面我們提到,很多教材包含豐富的德育理念。因此教師一定要認真鉆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課都能有德育的一項主題。
有些教材是帶有明顯的思想教育目的,比如:七年級歌唱課《雪絨花》、八年級歌唱課《國歌》、高中音樂欣賞課《草原英雄小姐妹》、《京劇藝術(shù)大師——梅蘭芳》等等。這些教材豐富的德育內(nèi)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去挖掘、發(fā)現(xiàn)和理解。如:《雪絨花》一歌,此曲選自于音樂電影《音樂之聲》,當中《雪絨花》出現(xiàn)了兩次,但兩次的意義完全不同。在影片的結(jié)尾,上校將此曲獻給所有的奧地利人民,鼓舞他們和納粹作斗爭。因此,在講解此曲時,不僅要聯(lián)系影片中的愛國主義情節(jié),還要滲透于學生對我們自己祖國的一種愛國精神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分析歌詞,理解不同的含義。
三、德育滲透于音樂的藝術(shù)美
這一點我們主要說的是美育,音樂教育應寓思想教育于音樂藝術(shù)之中。作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樂教育,它對于陶冶情操、品行修養(yǎng),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起到獨特的作用,教師應緊緊抓旋律、節(jié)奏、音色、拍子等音樂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誘導學生進入歌(樂)曲意境,抒發(fā)美好的情感。讓學生在理解美、表現(xiàn)美、鑒賞美中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例如在學習高中音樂欣賞《京劇藝術(shù)大師——梅蘭芳》時,不僅要求學生對梅派藝術(shù)的唱腔方面有所了解,還要知道京劇的角色和場面,以及梅先生的京劇藝術(shù)到底美在哪里。此時,就以梅先生的代表作《貴妃醉酒》中的選段《海島冰輪初轉(zhuǎn)騰》來分析,這段唱腔主要講述楊貴妃失寵時的的低落情緒和孤獨感,以此借酒澆愁。那么在這段表演中梅先生將繁重的舞蹈動作表達的舒展自然,如:臥魚、醉步、扇舞等身段的體現(xiàn),這時就要入手說明梅先生的唱腔美在哪里,如何美呢?聽完此曲,教師再將歌曲的唱腔以及音色加以分析,讓學生體會梅派獨具魅力的表演,借機再告訴學生梅老先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以此讓學生對梅蘭芳和京劇藝術(shù)感到崇敬和敬仰。不僅引導學生充分投入感情,而起更加激起他們的愛國之心,在生動的感情體驗過程中,受到藝術(shù)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四、德育滲透于各種教學手段中
教學手段直接影響課堂效率,那么怎樣的教學手段最直接而有效呢?其實可以結(jié)合很多音樂故事或者音樂游戲,將其滲透到教材中,然后實施,這樣的教學方法在音樂教學中可以說是別有一番風景。例如:我在上《草原英雄小姐妹》這堂課時,對于兩姐妹的真實故事,很多90后是非常陌生的。那么將其故事跟教材相聯(lián)系,傳授給學生,他們感到很新鮮,從而對小姐妹產(chǎn)生了敬佩之情,這讓我又驚又喜,因為故事的魅力就在于我們可以用豐富的語言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想,產(chǎn)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再比如:可以通過音樂電影的手段,讓同學們更加了解歌曲背景以及故事梗概。在講授《音樂之聲》這部電影時,我不僅讓學生觀看,更重要的是有一個小小的任務——觀后感。看電影的目在于讓學生從影片中學到了什么,在欣賞優(yōu)美音樂的同時,又帶給你什么人生感悟呢?而不是大家看完之后,一起一笑而過,那樣就毫無意義了。
我們還可以結(jié)合教材做律動、歌表演,這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它通過形體動作表現(xiàn)音樂,加深了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如把通俗音樂用典型的舞蹈動作來表現(xiàn),加深對通俗音樂的理解和熱愛。而集體表演更是培養(yǎng)學生團結(jié)協(xié)作的集體主義精神,比如分組進行搶答,看哪隊能夠最終獲勝。這些教學手段可以說是成為我們課堂效率的尚方寶劍,它與德育雙劍合璧、合二為一,達到近乎完美的音樂課堂教學。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 “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