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講解是博物館社會教育與社會服務的重要手段?!半m然新科學技術在博物館社會教育中的應用已經(jīng)興起,但是口頭講解在因人制宜、區(qū)別對待的過程中與觀眾建立的感情交流是任何講解工具所無法取代的?!薄八梢詭椭^眾對展品和陳列加深理解,掌握重點,還可以使那些無目的游覽的觀眾,通過講解增加參觀興趣,開闊視野,得到更多的收獲。因此輔導性的講解工作是博物館社會教育中不可忽視的工作,是服務于觀眾的重要方法?!?/p>
展覽講解應根據(jù)不同的觀眾和觀眾不同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簡言之,講解應做到因人施講?!斑@是使講解不致流于形式,真正收到實效的關鍵所在。要做到有針對性的講解,就要求講解員熟悉觀眾,能夠區(qū)別對待;熟悉陳列內容、展品和有關的專業(yè)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對觀眾需求的應變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以及文雅大方、和藹可親的風度,滿腔熱情地為觀眾服務?!?/p>
深圳博物館新館于2008年12月25日開館,定位為以地志性為主的綜合性現(xiàn)代博物館,常設展覽為深圳地方史陳列和深圳民俗文化陳列,尤以深圳改革開放史陳列為核要;臨時展覽則以文物展和書畫展為主,流動展覽以送展下基層圖片展為主。筆者結合深圳博物館新館展覽講解實踐,從因人施講的角度對新館展覽的類型和講解工作進行剖析和總結。具體而言,因人施講要求講解員對展覽類型、觀眾類別進行細分,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展覽講解前的知識準備,以便在現(xiàn)場講解時有的放矢、條理清晰,以協(xié)助觀眾更好地理解、欣賞展覽。
一、因人施講的前提是根據(jù)展覽主題、展覽類型進行講解準備工作
對展覽有深切的認識,對展品內涵、展品關聯(lián)性有充分的理解,是因人施講的前提。講解員應對展覽主題、展覽類型、展覽手法、展覽結構、展品信息、展品組織等有充分的認識,擬清展覽主線和講解著力點,同時補充展品內涵、展覽延展知識等輔助信息,以求對該展覽的信息有較為全面、清晰、深刻的掌握,進而在講解中向觀眾傳達扼要而豐富的信息,解答觀眾的咨詢,多方位地解讀展覽。
深圳博物館新館迄今為止的展覽類型可分為通史陳列、文物展、書畫展、圖片展等,下表扼要地列出筆者對新館展覽的認識理解與講解準備。(詳見下表)
\\二、對因人施講和因展施講關系的辨析
好的講解在于引導人們認識、理解、欣賞展覽并進一步關注博物館事業(yè),要求講解員能夠對展覽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地解讀,靈活導賞。講解工作的復雜性引致了兩類講解思路——因人施講和因展施講,對于在講解路數(shù)上的這種差異,筆者是這樣理解的:
因人施講和因展施講是統(tǒng)一體,實質是對觀眾細分和對展覽細分的問題。兩者并不對立割裂,反倒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因展施講是理解展覽、闡釋展覽的內涵命題,而因人施講更多的則是實踐命題,面對的是觀眾的多樣需求和不同的理解力。談因人施講須先談因展施講,因為在對觀眾細分之前必須得先進行展覽細分,而因展施講的目的和直接體現(xiàn)就是因人施講。
因人施講和因展施講是彼此交織的命題,不能只談一方而對另一方截然避過。因人施講的內容是“展”,不對“展”進行細分何以去面對“人”;因展施講的對象是“人”,不對“人”進行細分何以去備展進而提升展效。因人施講和因展施講都緊緊圍繞著傳達展覽主旨展開。因展施講體現(xiàn)了展覽設計意圖,因展覽主題、展覽類型、展陳手法的不同,講解路數(shù)自然也相應求變,但偏于教導性。而因人施講則對講解工作有進一步地豐富和深化,它是在解析展覽的基礎上,因觀眾需求而靈活求變,為的是更好地協(xié)助達成展覽目的、實現(xiàn)展覽預期效果;同時尊重觀眾的自我學習,貼合觀眾的需求進行講解。
三、因人施講的關鍵是對觀眾進行合理分類
博物館展覽的服務對象是全體社會公眾,具有極大的廣泛性,涵蓋了不同民族、不同膚色、不同地域、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身體狀況、不同智力發(fā)展程度、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興趣愛好、不同職業(yè)、不同身份、不同參觀目的、不同組團形式、不同參觀頻次等形形色色的觀眾,對他們的講解引導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很強的針對性。
采用何種標準進行觀眾定位和人群細分,是因人施講的關鍵。依據(jù)筆者在深圳博物館新館的講解工作經(jīng)驗,按觀眾的參觀目的和參觀需求對觀眾進行分類,進而采取針對性的講解,能比較有效地達成博物館教育和博物館社會服務的目的,達到因人施講的預期效果,化泛講為精講專講,帶給觀眾更多的文化養(yǎng)分和靈感。筆者把觀眾分為四類:
1.文化休閑及旅游觀光型
這類觀眾包括對展覽相關知識較缺乏的市民和國內外游客,他們本著增長見識的目的來到博物館,觀展行為和停留時間都比較隨性。
2.學習型
這類觀眾對展覽的相關知識同樣較少,通常也不會帶著明確的問題來觀展,但是他們對某些展覽主題感興趣,或者就是沖著某些展覽而專程來到博物館。在觀展過程中,他們往往能獲得啟發(fā),也能提出問題希望得到解答和溝通。這類觀眾包括有希望博物館提供校外教育服務或開辟“第二課堂”的中小學生,有希望博物館提供成人終生教育服務的社會團體,例如駐港部隊,還包括有希望提升文化素養(yǎng)的市民組織或個人。學習型觀眾中的團體觀眾往往會有組織地來博物館觀展或者邀請博物館送展,也會要求博物館籌辦一些他們感興趣的題材的展覽。
3.交流型
這類觀眾對相關展覽有一定的認識或者相當豐富的認識,他們通常帶著思考、問題來到博物館,有的為藝術鑒賞、汲取靈感而來,例如大學生、藝術工作者;有的為文化學術交流而來,例如學者、博物館美術館同行;有的為公務考察而來,例如國內外相關專業(yè)團體、職能部門、各地領導帶隊的考察團、各國政要及隨員。交流型觀眾往往具備某展覽相關的知識體系,能提出合理化建議。
4.科研型
這類觀眾對部分展覽的知識豐富,認識專精,他們往往是某些領域的專家學者,為學術研究、近距離研讀展品而來,同時對他們專業(yè)研究范疇之外的展覽也有較高的理解力和鑒賞力??蒲行陀^眾較少隨眾,他們來博物館的目的性極強,可能只為某個展覽或者某件展品而專程前來。
四、因人施講的操作
(一)進行展覽知識的梳理
講解員在進行前期準備工作時,有必要結合展覽大綱、實物材料、文獻資料等,依照展覽主題、展品信息、知識點等分項把大量的信息細化為一定數(shù)量的詞條,作為搭建講解的知識模塊,以求合理有效地處理紛繁龐雜的信息,在講解中思路清晰、詳略得當?shù)嘏c觀眾溝通互動?,F(xiàn)場解說可分為通講(標準講解)和輔助講解。通講是是博物館提供的標準講解,時間、流程相對固定,意在引導觀眾明白展陳意圖,欣賞陳列設計中的亮點,獲知圍繞展覽主題連綴而成的展品信息,理解展品在展覽中的特定表達,講解員選取、組織信息模塊解說時應以傳達陳列意圖為出發(fā)點。通講的核心內容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提綱挈領地對展覽主題、章節(jié)、展品選擇、展場分區(qū)等情況作整體介紹;二是對展品、展品組合、場景等逐次講解。輔助講解則要考慮展品的多維信息、觀眾的興趣、特定群體的要求,更多地關注展品的個性和觀眾的差異性,強調對展覽多角度、多層面的解讀,方式較靈活,講解員藉由自身掌握的綜合信息與觀眾交流溝通,適當引導觀眾對相關問題作進一步的探討,實現(xiàn)通過展覽延伸出的更廣泛層面的社會功能。結合使用通講和輔助講解,能引導觀眾更好地認識、理解、欣賞展覽,向觀眾傳達精當而豐富的信息,帶給觀眾更多的養(yǎng)分,激發(fā)觀眾的聯(lián)想和靈感。
(二)按觀眾類型提供恰當?shù)闹v解
不斷加強對觀眾的分類及其特征、心理分析的研究,是博物館組織接待觀眾、做好各項服務的基礎和依據(jù),這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重要的意義。文化休閑及旅游觀光型觀眾和學習型觀眾大致可歸為被動型觀眾,對他們適合運用通講進行導覽,讓他們對展覽有概括的了解,對展覽的重點亮點有一定的認知。交流型觀眾和科研型觀眾屬于主動型觀眾,對他們宜較多運用輔助講解。對于交流型觀眾,通講往往也是必要的,但切忌從頭至尾照本宣科,應有意識地就他們關心的問題進行專講,或依某些主線進行串講或答疑。而對于科研型觀眾,講解員應協(xié)從配合,就他們需要的展品信息或展覽組織等問題進行釋答。
(三)進行合理的現(xiàn)場把控
因人施講須注意現(xiàn)場把控,對于不同年齡、不同身體狀況、不同身份職業(yè)的觀眾須掌握好講解時間和講解信息量的平衡,言簡意賅,詳略得當;同時要善于體察觀眾的心理,恰如其分地運用聲音表情,根據(jù)觀眾的反應和神態(tài)變化對語音、語調、語速進行適當?shù)恼{整,以求達到最佳的講解效果。
五、結語
因人施講的精髓在于講解與觀眾互動,協(xié)助觀眾汲取展覽的養(yǎng)分?!安┪镳^是通過為觀眾自我學習提供服務而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另一方面,觀眾的積極交流和思想回饋也會給講解工作、展覽工作帶來助益。不管是哪種類型的觀眾,都可能給博物館工作帶來靈感,讓博物館工作漸趨完善,所以在講解過程中或講解告一段落后,講解員應虛心謙和,認真聆聽觀眾的表達和見解,吸取有益的建議。觀眾有時可能只是一字之師,但同樣能給博物館工作帶來教益和啟迪。從這層意義上說,因人施講的操作落實于展覽講解環(huán)節(jié),其功效則體現(xiàn)于推動社會公眾和博物館事業(yè)實現(xiàn)良性互動與共同成長,終致結出教學互長的果實。
參考文獻:
[1]王宏鈞主編.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修訂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45~346.
[2]王宏鈞主編.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修訂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10.
[3]蘇東海給國家文物局編.博物館群眾教育工作[M].一書所寫序言,文物出版社,1993.
[4]張娟.淺析展覽講解前的知識準備[M].深圳文博論叢,文物出版社,2010:228~229.
作者簡介:張娟 ,女,深圳博物館講解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