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鑒賞是指鑒賞者通過對音樂作品的聆聽和 感受,獲得精神的愉悅、理性的滿足以及音樂美的 享受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和評價、判斷 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全體學生獲得基本的音樂文化 素養(yǎng)的主要渠道。通過音樂鑒賞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 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和鑒賞能力,豐富和發(fā)展學生的 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其成為人格完美、道德高尚的人.
隨著音樂新課程的改革,音樂鑒賞越來越受到人們 的重視.
由于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往往需要通過想象這一中介才能達到鑒賞的目的,所以音樂教學更需要教學的智慧,更注重教學的策略。為了提高學生探索各種音響的興趣,感知旋律、節(jié)奏、力度、音色、速度、和聲等音樂表現(xiàn)要素在音樂流動過程中的變化并評價其音樂表現(xiàn)作用,在教學中,我努力嘗試著音樂與語言,繪畫,影視藝術的結合,來激活學生的鑒賞情趣,把學生帶到身靈臨其境的境地,體驗,感受,想象,達到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力。
青春是浪漫的,青春是美麗的。在美麗的高中階段,正是學生“度上高樓強說愁”的時期,他們對一些表達豐富感情的文字,影視,繪畫情有獨鐘。這正是教師充分利用的最好資源,發(fā)揮其效應,來提高音樂鑒賞能力,事伴功備。
在充分地分析了學生的學情的基礎上,我是這樣來上音樂鑒賞課的。
一、用音樂家,文學家優(yōu)美的散文,詩歌,小說中,關于對經典音樂的場景,感受的描繪,把學生帶入一個鑒賞境地中
在上一些經典曲目的鑒賞時,我先讓學生中朗讀最好的學生,聲情并茂地把他們的散文朗讀,把學生帶到音樂中,然后再放該曲目,并結合演奏的視頻畫面講授,讓學生想象,體驗,然后再讓學生把自己的想象,體驗,寫成文字,或用一句恰當的句子把其表達出來,在小組中,乃至全班交流。然后,再重新聽其,這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更讓學生真正地用“心”體察了音樂的內涵。如,我在上鋼琴音樂單元,我們欣賞了肖邦的《“革命”練習曲》和李斯特的《愛之夢》,兩首音樂都是浪漫主義鋼琴音樂的杰作時,我就是把巴赫,舒伯特,加涅,三島由夫,大江建三郎關于寫肖邦和李斯特的散文,然后放要欣賞的音樂,結合演奏的視頻畫面,進入講授,進入個性的欣賞。最后再讓學生把自己的感受,鑒賞心得模仿所讀的同類鑒賞的文字的形式寫出來,學生們非常的熱情高漲,踴躍,都紛紛表示這樣的鑒賞讓他們的欣賞了經典的同時,更能把握音樂的欣賞度了。
二、音畫組合,音舞結合,鑒賞更直觀,感受更繽紛
上好音樂鑒賞課,首要的條件就是教師必須正確理解和把握音樂作品的形象,如果離開這個前提,音樂鑒賞課將背離審美核心而變成空洞無物的說教課。在上一些欣賞內容,音樂內容取勝的作品,我力求做到音畫組合,音舞結合。為了上好這樣的課,我找了大量的畫家用音樂體裁為其命名的畫家的作品。如英國著名繪畫大師惠斯勒被譽為“音樂畫家”,他早期的肖像系列作品大多用音樂體裁命名,如他的《白色交響曲》《灰與綠的協(xié)奏曲》早已成為西方唯美主義的先驅,在一幅為他母親所作的肖像畫命題為《黑與灰的變奏曲》,無獨有偶,法國著名國家戈雅,在其一套銅牌畫中用《狂想曲》作為標題,揭露了宗教的偽善殘忍,這時候我設置問題:“這些交響曲、協(xié)奏曲、變奏曲是音樂的體裁還是美術的體裁?學生一致回答說是‘音樂體裁’,那這些音樂體裁與這些畫像有什么關系?”這個問題一提出,馬上引起學生的思考,其中講到變奏曲體裁時,他們認為一定是畫家的母親從年輕到年老一生生活坎坷,在形象上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人生就象變奏曲一樣,所以畫家才借用這個音樂體裁來命題,以表達自己真正的意圖。提出這些理性的思考,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如,在欣賞《爵士樂》時,筆者找到了著名爵士舞的視頻片斷進行欣賞,讓學生一邊聆聽,一邊哼唱,一邊模仿舞蹈,既滿足了學生的“需求”,又使課堂得到了良好互動。通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抓住學生的心理需求,選擇適當的輔助內容進行教學,既能活躍了教學課堂,提升了學生興趣,又能提高音樂鑒賞教學的效果。
如此同時,我還讓學生明白有些音樂作品源自繪畫,但不等于繪畫,如《圖畫展覽會》中的第六分曲《兩個 猶太人》,單純從音響上來看,它只包含兩個主題。一 個主題在低音區(qū),深沉、穩(wěn)健,節(jié)奏帶有一定的沖擊力; 另一個主題在高音區(qū),慌張、忙亂,節(jié)奏細碎并帶有 退縮感。假如沒有任何標題來指示,我們將會產生多 種聯(lián)想。但作曲家卻早已告訴我們,他的作品是以一幅 畫為摹本:兩個猶太人,一個窮一個富。所以,我們 便會自然地跟著標題去聯(lián)想,低音區(qū)的主題將會使欣 賞者聯(lián)想到一個趾高氣揚的富人,神氣十足、不可一世; 而高音區(qū)的主題又會使人聯(lián)想到一個膽小心虛的窮人, 躲躲閃閃、可憐巴巴。
三、在流行風的游戲中,提高學生的鑒賞力
高中生身心發(fā)展處在一個浪漫的時期,他們對時尚,流行,前沿更投入,教師應當、充分地發(fā)揮這個優(yōu)勢,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力。當前,許多電視娛樂、聯(lián)歡活動,(如:《快樂大本營》、《星光大道》《開心辭典》……)收視率高、火爆無比。之所以娛樂節(jié)目頗受大眾喜愛的原因就在于它的逗笑性和競爭性,然而競爭性又在其中占著主導的地位。假設我們把原來的音樂課型改變像娛樂節(jié)目那樣牢牢抓住學生們的心,那我們的教育前景又會是怎樣的光明呢?那么,把逗笑的競爭性和音樂課堂教學緊密的結合起來便使教學過程生動有趣,扣人心弦。在教第四單元《國之瑰寶——京劇》時,上課前用京腔和同學們問候,“這節(jié)課我們各小組進行擂臺賽,最后的獲獎者享有非常有意義的獎品,讓我們努力去爭取吧”。走進擂臺賽版塊第一回合:“猜”。(這時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打擊樂器和學生自制的樂器奏樂,并說明每進入一個回合就奏一次樂。)第一回合:利用電腦課件亮給學生生、旦、凈、丑的四大行當的劇照及聲像,讓學生猜四大角色,把答案寫在題板上亮出來。(對的加分,從桌上拿出一個小飾品,最后以得到的小飾品數量評比。)要求猜對的同學說出想法。之后,利用課件分別對京劇知識和四大行當進行講解。依次進入第二回合:“畫臉譜”。第三回合:“學唱”。進入超級模仿秀版塊。各小組推薦一人參加模仿秀比賽。項目有:生、旦角走路和樂句學唱。最后進入激動時刻版塊(即獎項揭曉)獲獎者獲得臉譜頭像一套。其他小組均有獎(最佳小組合作獎、最佳模仿獎、最佳畫手獎)。下課鈴響了,同學們都興高采烈的走出教室。有位學生說:“如果每一堂音樂課都這樣上那該多好哇!”“為什么呢?”“既輕松又快樂,還學到了知識?!庇械男〗M還揚言:“我們下次努力爭取拿最高獎?!眾蕵方虒W法,可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設計不同的教學形式。如教學歌曲過程:欣賞→模仿秀→演藝天地。教學欣賞曲目過程:律動(用身體語言展現(xiàn)思維)→模仿秀(哼唱樂句或樂段)→舌戰(zhàn)(小組討論對其作品的分析和理解)。實踐證明:娛樂教學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學到知識,使其產生濃厚的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
四、雨果曾說過“音樂表達的是無法用語言描述,卻又不可能對其保持沉默的東西?!?/p>
作為一名熱愛著自己學科的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努力,把握好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營造學生理解音樂的視聽氛圍,巧妙地揭示音樂作品的審美價值和思想內涵,激發(fā)學生的審美興趣,上好音樂鑒賞課。讓學生在聽賞音樂的過程中切實感到音樂作品的靈魂——“音樂美”在自己心中“復活”,讓學生通過聽賞音樂真真切切地聽到自己心靈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