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無味,現(xiàn)已成為眾多語文老師的共識,也是現(xiàn)代語文教育的一大尷尬。隨著新課標的推行,這種“缺失”及其危害也更加嚴重。而到底因何無味、怎樣有味,也已成為一個日益緊迫的問題。對此,我想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語文課欲開學生“胃口”,就一定要有“語文味”。“語文味”是語文課堂的靈魂,更是語文教學所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最早提出這一理念的是廣東深圳的程少堂先生。他認為“語文味’就是指在語文教學中體現(xiàn)出語文學科作為一門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礎學科的性質來體現(xiàn)出語文學科的個性和執(zhí)教者、學習者的個性來,從而使語文課洋溢著一種語文課獨有的迷人的氛圍和人性美麗,使學生對語文產(chǎn)生強烈的興趣,進而使師生雙方都得到共同發(fā)展?!边@一定義質樸、率直,通俗而又不俗,然真要與學生共享濃濃的“語文味”卻并非易事。那么,到底是什么讓語文缺了“味”呢?
一、功利主義盛行造成的缺失
長期以來處于附庸地位的語文教育,忽視了語文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卻了語文教育的本色,語文課也因此遠離了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說教里。
(一)“政治”指揮棒下“語文味”的缺失
在建國初期乃至較長一段時期里,語文的政治功能曾經(jīng)強化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從教學大綱到教學文本,無不體現(xiàn)出政治功利主義目的。語文教育越來越狹隘化,思想政治教育幾乎成了全部內容。而真正體現(xiàn)語文教育特性的文學功能被擠壓在狹小的角落,少得可憐的文學教育又多半圍繞政治來進行,語言表達缺少溫馨的人情和平和的心態(tài),過多的是批判和揭露。強權和政治使語文成為空殼,也失去了原“味”。
(二)“考試”指揮棒下“語文味”的缺失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政治化”的語文有了更多的文學味,但同時語文教育已陷入了另一種誤區(qū):無論是學生的學,還是老師的教,都圍繞著“考試”的指揮棒團團轉。在這種情況下,語文課的中心自然就不是語文是否有“味“了,“填鴨式”、“罐裝式”,使語文的教與學,完全機械化模式化了,也日漸走向異化。
二、課改失位造成的缺失
近幾年來,語文教學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尤其是新課標實施以來,確實加大了改革的力度,教育思想、觀念、教與學的理論等方面均有所轉變,也呈現(xiàn)了不少新氣象,但并未改變語文缺“味”的現(xiàn)狀。
(一)“綜合”指揮棒下“語文味”的缺失
在新課程標準中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嶄新理念,“大語文”理念也得到進一步的重視與推崇,語文教學中更加強調與社會發(fā)展、科技進步的聯(lián)系和其他課程的溝通,這也好似基于語文學科本身的綜合性特點和人的全面發(fā)展需要提出的,但實踐中,一些老師的把握卻頗有些偏失,喧賓奪主的現(xiàn)象是屢見不鮮。語文不能“包打天下”。如果搞泛化教育,“語文是個筐,什么都往里裝”,不僅使語文課程負擔過重,也失掉了語文獨有的真味。語文教學不能“肥人田”而“荒己園”。
(二)“多媒體”指揮棒下“語文味”的缺失
多媒體的優(yōu)點自不待言,作用亦無庸質疑,但語文與其他學科不同,它具有含蓄性、情感性、隱喻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等特點,因而直觀的視覺形象、聽覺形象有時候難以傳達
文學語言的內涵,所以多媒體得慎用。有些文章是適合用的,如《安塞腰鼓》一文。而另外像《桃花源記》等文章我以為不必要,因為桃花源本身就是作者虛構的一個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世外桃源,完全可讓學生自由想象,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桃花源不是更好么?由此可見,在新課標下如何使語文教學中日漸消失的“語文味”回歸,已成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那么到底該如何實現(xiàn)語文“味”的回歸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凈化語文課堂
一句話,語文課應盡可能的把不是語文或不具有“語文味”,甚至是語文但不是重點的東西清除出語文課堂。
(二)提升教師素養(yǎng)
要使課堂散發(fā)出濃烈的語文“味”,那么教師應該一身都是語文“味”,可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如果一個教師在課堂上常常出口成章、旁征博引、妙語連珠、收放自如,那么,這樣的課堂不管是預設也好,生成也罷,無疑都會是一堂好課。所以,有“味”的課堂,實際上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怎樣提高自我素養(yǎng)呢?我以為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努力:
1.力爭較高的“專業(yè)化”水準
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是一種熏陶的過程,而要熏陶學生,教師自身的文素養(yǎng)就要比較高。我認為,作為語文教師,腦海中沒有幾百首詩詞、幾百篇古文、幾百部中外近現(xiàn)代的著名作品的印跡、沒有幾個自己所鐘愛、崇拜甚至癡迷的文學作家,自身的語文味恐怕是難以濃烈起來的;否則,想使得課堂彌漫語文氣味,學生沉浸語文“味”中,恐怕是難上加難矣!在此,我以為對中國古典文學精品的朗誦和體味不失為一條捷徑!不知大家以為如何?
2.倡導教學“個性化”
我們說,大自然里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同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個性絕對相同的語文教師。即使年齡、學歷相同,但每個人的性格、氣質、才情、特長等總是千差萬別的,所以不同教師的語文課也該是千差萬別的,不能套用一個模式。每個教師該找出自己的個人特色,凸顯在語文教學中。如我聽過一男一女兩個語文教師執(zhí)教朱自清的《春》,男老師突出“陽剛”之氣,女老師則盡顯“陰柔”之美。教無定論,教師就應該在充分了解自身特點,想方設法使自己的課堂凸顯個人特色。能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新,能幽默的幽默,能煽情的煽情,什么都不能的盡量真誠,也一樣可以打動人,從而創(chuàng)造出有“味”的課堂來。
三、促成情感共鳴
教學情感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的復雜的心理現(xiàn)象,它是師生認識文本所產(chǎn)生的一種內心體驗。而能否掀起情感“共鳴”,是實現(xiàn)有味課堂的關鍵。教師講課冷冰冰,似三九之寒冬;象機器人行走,雖有聲而無情。這樣的課堂,肯定是死水一潭,怎么能有味?只有情感交流充分、溝通恰到好處、水乳交融、和諧統(tǒng)一,才能創(chuàng)造出有味的課堂。
然而,正所謂“說說容易,做做難”,要促成情感的共鳴又談何容易,教師到底該怎么做呢?這又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是啊,無“味”的課堂已經(jīng)太久,有“味”的課堂亟待起步。記得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我一千次的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fā)展?!痹诖?,我愿以此句與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