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我國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已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展開,教育資源調整己經取得了很明顯的成效。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一味地追求合并的速度與數量,而缺乏對當地的社會經濟、地理環(huán)境和基礎設施等配套情況的研究,致使合并調整中的出現了很多問題,導致了部分地區(qū)農村義務教育事業(yè)的倒退。本文對比和借鑒中外農村中小學合并在這些方面的研究與做法,重點調查了農村人口異動、交通設施條件問題,探討了小規(guī)模辦學和寄宿制辦學的途徑,對當前我國農村義務教育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和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整個社會城市化進程,有著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 農村 中小學 小規(guī)模學校 寄宿制
一直以來,我國農村義務教育推行的是三級辦學管理體制:村辦小學,鄉(xiāng)辦初中,縣辦高中的辦學格局。20世紀80年代初,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頒布,為了整合教育資源,推動義務教育的普及,進行了第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農村中小學合并,撤并了一批規(guī)模過小的“麻雀”學校,初步整合了當時的農村教育資源。但是隨之而來的教育資源分布不勻、農民子弟上學出行半徑過遠的問題日趨明顯。20世紀90年代后,由于外出打工和生育率下降,農村生源逐漸減少,農村教育經濟更加困難,教師資源漸漸流失,致使更多的農村中小學學?;膹U。
農村中小學學校布局調整是農村現代化發(fā)展這一客觀歷史趨勢的產物,尚處于實踐探索階段,必然出現了很多需解決的問題。國外很多國家都經歷過農村學校的合并、教育資源調整的階段,歷時百余年,產生了眾多的研究結果,取得了不同的成果。我們在從事武漢市教育局科研項目《武漢市新農村建設中中小學布局規(guī)劃與建設研究》,對比和借鑒中外農村中小學合并這些方面的研究與做法,對當前我國農村義務教育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和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整個社會城市化進程,有著重大的意義。
一、教育的公平性
目前,中國的義務教育資源分布不均情況比較嚴重,突出表現為地區(qū)間、城鄉(xiāng)間及校際間辦學條件差異巨大。我國《義務教育法》賦予了公民受教育的權利,基本解決了教育機會公平問題;但現實中,特別是在貧困農村地區(qū),教育不平等的情況較為普遍。
課題調研中發(fā)現,武漢新洲農村地區(qū),在“十五”到“十一五”期間,由于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過快,新洲區(qū)中小學數量減少了約3/4。目前,由于計劃生育使學齡兒童減少,越來越多的農民又離鄉(xiāng)打工,導致的農村的生源持續(xù)減少。新洲區(qū)中小學,平均36.5個村灣一個小學,126個村灣一個初中。一個小學平均服務人口1.25萬人、4.2平方公里。一個初中平均服務人口4.3萬人,14.6平方公里。教育設施的服務范圍太大,一個班一般在60人以上。而很多小學生平均上學出行在3公里左右,中學在5公里左右。部分山村小學出行約10公里山路。很多小學和中學實行住宿制,導致農村家庭在出行成本和住宿成本上增加,對留守兒童尤其不利。這種不合理布局顯然導致了事實上教育的不公平。
二、農村中小學合并問題的普遍性
俄羅斯農村地區(qū)同樣廣闊。據谷靜(2007)研究,俄羅斯現有的 6.14 萬所普通中等學校中有 4.8 萬所農村學校,比城市多兩倍,這些學校要承擔 600 萬農村學生的教學、教育任務。由于俄羅斯地域遼闊,農村學校一直保持著較小的規(guī)模已成為傳統(tǒng),據統(tǒng)計,每位農村教師平均有 9 個學生,大約 20%的農村學校的學生少于10 人,但是并不因為小而就必須拆掉學校。1992年后,俄羅斯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以促進農村教育的恢復和發(fā)展,在政策上對弱勢群體和農村地區(qū)教育提供法律保障,保證貧困地區(qū)同樣有受教育的機會。
而美國建國二百余年來,農村學校合并也持續(xù)了整整百余年,其間經歷了合并、反對合并,反反復復幾個階段,是一個緩慢的,穩(wěn)步發(fā)展的過程。自19世紀已經開始,大規(guī)模合并持續(xù)了半個多世紀,導致了農村小規(guī)模學校大量合并,數以萬計的學校被撤并。20世紀60、70年代以來后,合并帶來的負面影響漸漸凸顯,加上教育公平理念及鄉(xiāng)村復興運動興起,促使人們開始從各個方面深入反思與研究這一政策行為。
三、民工潮問題
社會經濟發(fā)展和人口的變動決定了農村學校合并和布局調整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必經階段。忽視了社會發(fā)展階段和人口異動情況,盲目進行撤并,或制定政策不從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平衡性及人口穩(wěn)定政策上入手,都會導致政策實施的困境。
由于經濟的崩潰,俄羅斯的農村人口以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和速度涌向城市,75%的人居住在城市,直接導致了農村教育的瓦解,很多地方學校被撤并。
在美國,農村人口異動反反復復也持續(xù)了近百年。上世紀出開始,隨著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發(fā)展,大量農村人口流動到城市,導致了促成了農村經濟的薄弱,生源減少。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人口又有了一個逆轉,由于城市生態(tài)惡化和交通工程的發(fā)展,出現了遷居農村小城鎮(zhèn)的熱潮,美國學者湯姆.摩根稱之為“鄉(xiāng)村復興運動”,人口出現了正的增長。
我們國家,由于一直以來的城鄉(xiāng)二元化道路,導致了城鄉(xiāng)差異很大,從上世紀改革開放后,就出現了巨大的民工潮和空心村現象,村莊沒有凝聚力,中小學生源急劇減少,上世紀40-50年代為農村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做出重大貢獻的村村都有的不完全小學,轟然關閉。新農村中小學建設如果不考慮人口異動問題,沒有新農村建設的“鄉(xiāng)村復興運動”成功,恐怕難以達到成效。
四、合并與交通問題
20世紀初美國更掀起了改善公路的運動。1910年美國成立了“美國公路改進協(xié)會”,各州撥款數百萬美元改善鄉(xiāng)鎮(zhèn)和各縣公路。20世紀30年代大的私營汽車公司大力宣傳與推廣其新制的校車。這使運送學生去更集中的學校成為了可能,也給合并的大規(guī)模實施鋪平了道路。在此基礎上,美國開始近50年的農村中小學合并。
但是根據廖英麗(2008)的研究,美國大多數農村學生坐校車的經歷很不愉快,他們會非常漫長的校車路程。85%的學生經歷超過半個小時的單程時間,還有學生單程時間超過了1小時。另外,農村地區(qū)的路況不好,通行能力差,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但是在中國,布局結構調整后,學生上學交通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有的學生距學校10公里甚至更遠,不得不住校,給學生家長造成了很大的壓力。現在農村的村村通和灣灣通道路雖然基本實現,但是道路等級較低,道路寬約2.5-3.5米,山路崎嶇,道路無路燈和道牙等基本安全設施。很多村民集中包車送兒童上學,既增加了經濟負擔,安全問題也非常令人擔憂。
五、小規(guī)模學校運動
很多學者認為小的鄉(xiāng)間縣鎮(zhèn)學校是低效的,缺乏條件和浪費資源的,應該與其他這樣的學校合并。然而,恰恰相反,大部分農民喜歡他們的地方學校,不想讓孩子走更遠的路程去陌生地方上學,對課程的改革也持懷疑態(tài)度。
上世紀90年代晚期,美國出現了小規(guī)模學校運動,一些人指出那些小學校完全可以利用其他合并替代方案克服自身固有的問題,也可避免因合并帶來的大規(guī)模的各種問題與影響。由于伴隨著城市化進程農業(yè)人口的轉移帶來的合并現實需求較大,合并遭遇的異議較??;隨著幾輪大規(guī)模合并的結束,有些學校已經經歷了幾次合并,合并的負面影響日甚,農村不滿的情緒日盛。
在農村學校合并的過程中,美國政府根據各地實際保留了一些小學校,包括“一師?!?。并設立了專項基金,招募和挽留教學點教師。這些學校都地處偏僻山區(qū),經濟落后、教師待遇低下、教育教學壓力相對較大,優(yōu)秀或合格的教師都不愿去那里任教。對此,通過立法設立的專項基金用于招募和挽留農村教師。一是用于減免到貧困地區(qū)任教的師范生的貸款。二是對在偏遠農村學校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進行物質激勵,以保障這些地區(qū)的孩子能夠享受到優(yōu)質教育。激勵包括提高工資待遇、發(fā)放獎金、提供安家補助等。
六、寄宿學校
在國內,寄宿制被寄予厚望能解決教育資源集中高效和農村居住分散現狀矛盾的,事實上對于6歲的小學生要求寄宿是否合理?其交通設施支撐條件和搭車的成本又有何保證呢?寄宿制建設不完善則是目前最大的困難。集約建校后,大量的學生涌入中心學校,其校舍、教學設施、師資力量卻沒有及時得到擴充。
根據華靈燕等人(2006)的調查,對于學生,每學期的住宿費初中40元,小學25元,每頓的伙食費平均是1.5元,平均每月的生活費是120元左右,再加上交通費,家長得為孩子的住校而每學期額外支出1000元左右,這對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來說,是一個相當沉重的負擔。
在美國,設立了各種具體的政策解決合并和寄宿學校問題。例如設立專項基金,解決學生家庭負擔。專項補助資金主要解決以下兩方面問題:一是解決學生的交通問題。美國政府通過立法建立起公共交通服務體系,免費交通服務體系的法制化被看作是實現教育機會均等和學校合并的基本保障。具體做法是,由州政府安排交通車,或由學生家長自己安排交通車,費用由州政府承擔。二是解決學生寄宿補助和住宿生家長陪讀問題。對于學生因住宿需家長陪讀而產生的經濟負擔,美國政府也制訂法律予以補助。
七、總結
新農村撤并建設和農村空心村現象都是當前我們面臨的重大問題,要持續(xù)很長的歷史階段來解決,要完成“鄉(xiāng)村復興運動”,由此才能在此基礎上制定較科學的中小學的布局策略。合并或者是合并替代,都必須有一個過程,不切實際地要求各村的初中、小學完全集中到鄉(xiāng)鎮(zhèn)中心學校,而缺乏充分考慮當地的人口密度、人民意愿、地理交通、農民經濟負擔等實際情況,忽略中心學校的建設和配套情況,是不可能規(guī)劃好農村教育資源的。
參考文獻:
[1]谷靜.轉型期俄羅斯農村基礎教育體制變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2]廖英麗.美國農村中小學合并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
[3]楊秉翰,劉暢.日本中小學建設標準的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西南大學學報,2008.3:129-134.
[4]楊清溪,趙慧君.當前我國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反思[J].中國農村教育,2010.4:50-53.
[5]龐麗娟.當前我國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的問題、原因與對策[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6.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