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結構“總是由社會現(xiàn)實背景、歷史的原因、相關的理論發(fā)展的支持等因素互相作用共同決定的?!苯Y合語文教學結構中的要素以及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基于資源整合、基于師生關系、基于教學活動過程的教學結構的基本教學結構,同時也提出了情境·探究·建構的教學理想結構形式。
一、基于學習資源整合的教學結構模式
(一)實現(xiàn)三維目標的融合
從“知識本位”到“以人為本”的轉變,除了知識和能力,還要關注在閱讀實踐中的閱讀方法,積極的思想感情,德育、美育等在綜合得到實現(xiàn)。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不是在一個階段就可以實現(xiàn)的,而是貫穿在在整個語文學習階段,分課時分學段實現(xiàn)的,這就要求我們要有整體的視野,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是融會貫穿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和學段中,不是任何一節(jié)語文課就可以面面俱到的。
(二)聽說讀寫整體教學,閱讀不是孤立的存在
語文能力的形成是在聽說讀寫中形成的,閱讀文本是聽說讀寫能力形成的主要載體。語文課標規(guī)定的“獨立的閱讀能力”、“情感體驗”、“豐富的積累”、“良好的語感”都需要整體的思維視野關注閱讀的主體和閱讀教學。新課標認為每一個學段都是建立在前一個學段的基礎之上的,比如第一學段是閱讀淺顯的文章,感受人物和事件,第二學段能復述敘事作品的大意,感受語言,第三學段在交流中提出自己的看法,第四學段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并提出質疑。
(三)閱讀本身也是內涵豐富的整體
閱讀設計到的內容是豐富的,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主要的載體,也是溝通人與人心靈,汲取精神文明,積淀文化的主要憑借。也是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表達、交流、處理信息、審美的載體,也是完成教育目標的媒體。但是閱讀教學長期存在重認知輕情感,重理性輕感性,重局部輕整體的傾向。新課程重視語感,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注重整合,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有效的整合
閱讀教學是掌握基本知識和能力的基礎和關鍵,要整合閱讀教學要做到:第一、從技能到策略的整合。工具論認為,閱讀能力是由一系列的基本能力組成,學習一套分層順序的分技能的訓練。策略的教學是從整體的角度出發(fā),是各要素相加大于整體的思考,是學生原有的知識和老師的認知結構以及文本的信息的相互作用而建構文本的意義的結構模式。第二、科學的策略。就是要講究獲取信息的策略;自主探究的策略;概括和推斷信息的策略。第三、整體感知。整體感知在閱讀文學類文本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和學生都要對文本進行感知,在實際的教學中不可能學生按老師預設的過程進行,關注學生同時就是要關注學生的感知。第四、誦讀和積累。在誦讀中逐步深入的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情感,積累語言材料。第五、把握單元的整體設計。課程是按照單元的來組合的,單元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為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合作的提供了空間。第六,課程資源的整合。把閱讀、寫作、口語、綜合性學習,課外課內,學習經驗和文本內容整合起來。
二、基于師生關系融洽的教學結構模式
孔子提出了“教學相長”的原則,就是要求建立和諧的師生觀,但是現(xiàn)代教學理論把教學理解為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形成了“教師為中心”的學習理論。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施教者,在加上“考試至上”的升學壓力,師生的關系在教學活動中存在嚴重的問題?;谶@點提出關于師生關系的教學結構。
(一)對話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材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強調人的主體建構,師生關系之間的平等,都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對話理論下,對課程的設計,師生關系、課堂的形態(tài)都發(fā)生了變化,形成了新的教學形態(tài),變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學習。對話只是一種教學理論,語文語文教學結合起來,他貫穿于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細節(jié),是語文教學實踐的超越。
近年來,對話模式結構不外乎有“參與——體驗——分享”式,“合作——交流——評價”式,“涵味——熟讀——玩味——批注”式,還有就是“問題”式等。
(二)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結構模式是在語文教學理論深入發(fā)展和語文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來的,是在改變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式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創(chuàng)新型的結構方式。課程改革到具體的教學實施,其實就是課堂教學的改革,課堂教學的改革還是在于結構的變化,如何過沒有結構的變化,那么教學的實質就不會發(fā)生變化。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講了,學生也聽懂了,但是就是不會學習的遷移,遇到新的情況就不會做題了,這就是缺乏知識的發(fā)現(xiàn)的過程,沒有在具體的情景下進行知識的發(fā)現(xiàn),沒有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自主合作探究正是改變這種教學弊端,自主體現(xiàn)的是學生的積極主動的參與,合作體現(xiàn)的是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探究體現(xiàn)了學習范式的變革。這種模式結構形成了以套模式結構群。高吉魁在《語文新課程研究性學習》中將他分為六大類型:1.探索型結構。2.自學型結構。3.競爭——合作型結構。4.開放型結構。5.民主型的結構。6.綜合型結構。
三、基于教學活動過程的教學結構模式
這是從活動本身考慮的教學結構?;诮虒W過程的活動式的教學是教學我們常常運用的結構,它遵循了“認識——實踐——再認識”的認知思維活動規(guī)律。21世紀以來,活動式教學法廣泛的運用于語文學科教學中,“活動是構建、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方式的平臺,活動是建構平等、民主、互動式新型師生關系的契機,活動是促進主動、全面、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中介?!?/p>
閱讀一般可分為識記、理解、遷移、反饋的過程,基于文章的分析,尹相如在《實用文章分析法教程》中系統(tǒng)的介紹了層次、破題、問題、線索、一字攝、比較、以點帶面、性格、綱舉目張等閱讀方法,無疑對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有極大的裨益。語文教學從狹義的角度說就是學習文章的過程,即文章學閱讀教學模式。研究文章是提高民族文化的需要,是改革語文教學的需要,是改善思維方式的需要。“盡管各種教學改革方案各具特色,但有一點是一致的,即大多注目于教學過程的改革和教學主體的轉換,而對文章分析的方法并無根本性的突破,至今課文分析的方法仍然不夠多樣化?!边@些為語文過程活動的結構提供了基礎。教與學在過程中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適當、和諧。教師要做到:第一、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創(chuàng)設 學習情境。第二、師生共同質疑。第三、協(xié)作釋疑。第四、共同評價。
四、語文教學結構的展望——“情境·探究·建構”教學結構模式
閱讀教學課的結構是在結構系統(tǒng)的動態(tài)的活動中產生的,是通過要素的優(yōu)化組合體現(xiàn)出來的。它是預習、自讀、參讀、略讀、精讀、復讀、練習、鞏固、自測、自結、組織、定向、提示、指導、講讀、教讀、談話、討論、答疑、檢測等要素的組合而形成的不同的教學結構。比如錢夢龍的導讀結構就是自讀——教讀——練習——復讀的組合;教學系統(tǒng)的要素的優(yōu)化組合就會呈現(xiàn)風格別致的閱讀課結構形式。李沖鋒在《語文教學范式研究》一書中從“接受范式,導學范式,對話范式”進行了研究,對教師觀念,師生互動,教學運作的因素都做了說明,指出“接受、導學、對話”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和作為一種范式是具有不同的意義的,它是不同范式里面的因素,每種范式里面或多或少的包含著這些因素,從而設計出不同的教學結構來。教學的結構是多樣發(fā)展的,但是都是與教育理論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的。結構的建立要具有簡約性,它是反應的結構中的各個要素的關系??v觀歷史,語文教學結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培養(yǎng)的自學能力為主;內容的整體組織為原則;設計從學生的認知出發(fā);方法的選擇堅持學生的學為中心;評價師生共同參與對我們設計教學結構極有啟發(fā)。
總結歸納反思教學結構實質是對人的關注,也就是說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占有絕對的地位。知識量的增加、終身教育的普及、競爭程度的加劇、個人社會化的進程中,學生的學習能力、自學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綜合能力等都明顯受到重視。學生的地位明顯發(fā)生了變化,以前雖然也研究學生的心理認知規(guī)律,但是它是服務于教師的教,而不是真正服務于學生的學,沒有真正的建立以學為本的教學結構。
就語文課程和教學而言,不管結構如何設計,都要符合學生的特點與發(fā)展,因此在不同的階段應該采取不同的風格、特點的教學結構。在總結前面的基礎之上,融合建構學習理論、新課程的的學習方式的轉變、西方的教育理論以及現(xiàn)實的需要提出了“情境·探索·建構”的學習結構模式,這是一種超越,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五、結 語
對于語文教學結構的研究,無論是在理論和實踐上人們對他的研究依然高漲,因為它是制約課堂效率的關鍵的因素。本文立足于對語文教學結構的中觀層次的研究,對語文課堂教學結構的概念和相關的概念都進行了簡單的闡釋,對語文教學結構的系統(tǒng)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新課程背景下提出了幾種結構類型。 語文教學結構是多個要素的有機組合,主要是要看主要因素的地位,根據(jù)主要要素設計不同的教學結構。教學觀念、教學目的、教學手段、師生觀、知識觀等都是要素,結構隨它們的改變而改變,沒有什么固定不變的模式結構,反過來也會結構也會影響效果。本文強調的是只有在多個要素的和諧統(tǒng)一下的結構才是行之有效的結構,并提出了“情境·探索·建構”的教學結構設想,從而實現(xiàn)課堂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李沖鋒.語文教學范式的研究[M].北京:華齡出版社,2006:271.
[2]高吉魁.語文新課程研究性學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02—206.
[3]語文活動式教學實驗課題組.語文活動式教學課例研究[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0:7.
[4]尹相如.實用文章分析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5]耿紅衛(wèi).和諧語文教育建構論[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13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