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況。為了能更加準確的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義,本文擬從其構成特征上進行全面分析。
【關鍵詞】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
一、“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客觀方面
“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從此概念,可以分析“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必備條件:首先,交通肇事致人受傷;其次,交通肇事后,肇事者有遺棄被害人的逃逸行為;再次,被害人死亡;最后,被害人死亡與肇事者逃逸行為有因果關系。(1)逃逸行為。從行為角度,逃逸行為是該犯罪行為的核心,沒有逃逸這一行為就沒有這一犯罪。為了更好的了解“逃逸行為”,有必要從主客觀方面分析其本質屬性。一是主觀方面。首先,行為人主觀上需明知交通事故的發(fā)生。其次,行為人逃離現(xiàn)場的目的在于逃避對被害人的救助義務和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的義務。二是客觀方面。首先,行為人實施了逃離事故現(xiàn)場的行為。有學者認為,不應該將逃逸的場所限制為事故現(xiàn)場,認為在發(fā)生交通肇事后,不論其是否逃離現(xiàn)場,只要放棄救助傷者和保護現(xiàn)場的義務,就應當以“交通肇事后逃逸”論處,否則將會造成兩個極不合理的現(xiàn)象:第一,肇事者既不救助傷者也不逃逸的,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因其沒有逃逸就不能加重處罰;第二,肇事者將傷者送往醫(yī)院之后或者拿出經費委托他人佯裝過路人救助傷者的,其社會危害性顯著降低,卻仍然要加重處罰。筆者不贊成這種觀點。對于第一種現(xiàn)象,雖然肇事者因為沒有逃逸而不能以“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交通肇事罪定罪,但是其不救助行為,根據《刑法》第133條的規(guī)定“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因為滿足“其他特別惡劣情形”而對其進行加重處罰。至于第二種現(xiàn)象,肇事者雖然盡了一部分的救助義務,但是其逃避刑法懲罰責任的行為仍然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因此,筆者認為,將肇事者逃逸的場所嚴格限定為事故現(xiàn)場是有必要的。其次,“逃逸行為”之前的肇事行為,可以是犯罪行為也可以是一般違法行為。由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性質應屬于情節(jié)加重,所以,即使肇事行為僅造成被害人輕傷而不構成交通肇事罪,但由于肇事者為逃避救助義務和法律責任而逃離現(xiàn)場,致使被害人因傷勢加重不得救助而死亡的,結果仍然能夠構成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綜上,對于交通肇事逃逸中的“逃逸行為”應該認定為:行為人明知自己造成交通事故的發(fā)生,為了不履行救助義務和逃避法律責任,而逃離事故現(xiàn)場的行為。(2)死亡結果。根據《解釋》第5條第1款,“因逃逸致人死亡”情形的成立要件要求必須發(fā)生了被害人死亡的結果。對于行為人交通肇事后,在逃逸過程中又發(fā)生交通肇事致使第三人死亡而構成交通肇事罪的,可以按照相同數(shù)罪處罰的理論進行處理。(3)逃逸行為與死亡結果的因果關系。逃逸行為與死亡結果的因果關系即指被害人的死亡與肇事者的逃逸存在著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因此,下面兩種情況就不能算在該情形中:其一,被害人的死亡是由于其他的行為或事件導致的,而并不是由“逃逸行為”引起的;其二,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將被害人殺害然后逃逸的,在這種情況下,毫無疑問,行為人將構成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殺人罪兩項罪名。
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觀方面
本文認為“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觀方面應該既可以有過失也可以有間接故意。其一,行為人在發(fā)生交通肇事后,通過觀察被害人的表面?zhèn)麆?,認為被害人的傷勢不甚嚴重,進而沒能預見被害人將可能產生死亡結果,或者認為被害人能得到其他人的救助而免于死亡的,此時應當認為行為人的罪過為過失。其二,行為人在發(fā)生交通肇事后,由于害怕承擔救助義務和法律責任,在明知被害人可能因為自己的不救助行為而死亡的情況下,只顧著逃跑,對被害人的傷勢采取放任的態(tài)度,此時,行為人的罪過形式則由交通肇事時的過失轉化為間接故意。其三,在交通肇事案件中,肇事者無論處于何種動機逃逸,他認識到被害人死亡結果具有“可能性”與其認識到被害人死亡結果具有“現(xiàn)實性”的主觀惡性相比顯然較小,因而在直接故意支配下的這種犯罪行為在刑法評價上具有獨立意義,行為人此時構成故意殺人罪,并視案情確定是否與交通肇事罪實行數(shù)罪并罰。因此,“逃逸致人死亡”的罪過形式不應當包括直接故意。
參 考 文 獻
[1]李緒金.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研究[D].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2]夏?。摻煌ㄕ厥伦铩獛讉€爭議問題的闡述[J].企業(yè)導報.
2010(8):154
[3]孫迪.交通肇事逃逸行為探析[D].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4]侯國云.交通肇事罪司法解釋缺陷分析[J].法學.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