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葆欣繪畫作品展近日在劉海粟美術館隆重開幕,這是他在國內(nèi)外舉辦的第三十一次個人展。此次展覽是在市文廣局的指導下,由劉海粟美術館、澳亞俱樂部、上海市收藏協(xié)會共同主辦,展示了徐葆欣近期創(chuàng)作的五十余幅作品。畫展組委會和畫冊編撰由各單位領導和精英組成,策展團隊陣容強大,籌辦期間又得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悉尼總領館、澳大利亞駐上??傤I館、泰中藝術家聯(lián)合會、上海僑辦、歸國華僑聯(lián)合會等單位的大力支持。
畫家徐葆欣、號溪山居士,1943年出生于江南水鄉(xiāng)淀山湖畔。早年就讀于堪稱上海美術人才搖籃的上海美專以及國際知名學府日本慶應大學。五十年前(上世紀六十年代),即有國畫《小會計》、《四送條屏》等佳作問世。八十年代,學有所成的徐葆欣不滿足于已有成就,懷著美好的藝術夢想,揚帆起航,負笈東渡扶桑,開始一番新的藝術傳奇。在日十余年間,徐葆欣舉辦了二十多次個人畫展,并在1988年(平成元年)成立了“水墨畫欣成會”,下設十多個分會,會員三百余人,其中有來自法國、美國及東南亞等國的僑民。旅日期間他的數(shù)百幅作品被當?shù)丶昂M獾膫€人和機構收藏。
此次“徐葆欣繪畫作品展”在上海站劉海粟美術館首展后,將赴澳大利亞、泰國等站巡展。
風景是心鏡,既然人類的心靈是可以彼此相通的,那么我的風景就可以成為我們的風景;可以說,風景是人的心中的祈愿。我是畫家,要讓心靈深深感應風景,我希望描繪清澄的風景。
——東山魁夷
初見葆欣先生,一個為人謙遜嚴謹?shù)漠嫾?;這大概跟畫家早年求學堪稱上海美術人才搖籃的上海美專,受教于唐云、應野平、俞子才等諸多名師、耳濡目染前輩們高潔的品行和操守有關。東瀛十年的游學經(jīng)歷,使得畫家在刻苦探尋著藝術的真諦之余,潛心于思考、尋找、選擇——思考著已有千年文化積淀又面臨時代挑戰(zhàn)的中國畫向何處去;尋找著自己藝術創(chuàng)作的新的突破口,選擇著自己藝術發(fā)展的方向和道路。并創(chuàng)作出集抽象與意象為一體,在平凡的景色中傳遞出幽深內(nèi)涵的徐派潑墨山水。而如何傳承其師俞子才、應野平的藝術,嘗試如何融入異域元素,與同道中人拉開距離,也正是畫家留洋歸來自然產(chǎn)生的泛文化思考。
觀葆欣先生潑墨,深感畫家已悟“氣韻生動”之個中三昧;合“氣傲煙霞,勢凌風雨;槎枒之形,麟皺之狀;隨意縱橫,應手而出;生枝則潤含春澤,枯枝則慘同秋色”之幽深意境。我想這可能也是畫家回國之后以張大千晚年的潑彩山水為標桿,或者說為突破口,進行大膽的嘗試。反復的失敗,反復的探索,終于創(chuàng)作出既現(xiàn)代又頗有古意的潑墨山水;其苦心孤詣,亦非三言兩語可以道明。
尤其令我感觸的是葆欣先生的寫意小品,一份充滿人間情懷的恬淡;村口的嬉戲,夏日的小憩,暮歸的羊群,過年的鞭炮;正如畫家所言:“這些都是我童年時農(nóng)村生活的場景,因為打動我,印象深,我就用畫筆去記錄,那時,我從來不畫那種浮在表面形式感的東西?!倍@種現(xiàn)實生活中正慢慢消逝的童年情景,卻也勾起了人們關于過往的回憶和孩提時代的夢想。生動質(zhì)樸的溫馨,散發(fā)出畫家對于人生和生命的無限體悟。
清人龔賢曾誡“立身畫外,存心畫中”,方“潑墨揮毫以成天趣”;葆欣先生行程千里,對景寫生;將游歷江南山水的真切感悟,自然界渾厚華滋的繁盛氣象演變成或深厚沉積、或輕灑飄逸的筆墨世界。在我看來,這樣的“師法自然”倒也是畫家自身修煉的一種“返樸歸真”;因為,“師法造化”畢竟包涵著畫家自身“去染”歸素的要義。
中國水墨本不以形全、形似為標準,評價其優(yōu)短成敗的尺度,是畫家對宇宙理法體現(xiàn)得如何。形不問其似與否,“神似”即佳;也同樣“氣韻生動”。這種理念的演化,便自然產(chǎn)生了追求超物象的筆墨情趣,審美精神也隨之抽象化了;筆墨韻味則悠然呈現(xiàn)。立足于這一層面,畫家徐葆欣的創(chuàng)作心路在東方人文精神內(nèi)涵的表達上,借古開今,不斷探索,創(chuàng)造自身“具有中國精神和中國元素”的山水畫世界的不懈堅持,這也可能是所有中國藝術家付之以一生的孜孜以求。
“澄懷味象”,唯有清虛的心靈,才能領味山水所昭顯出的外象的道趣,而有德之人亦樂于山川。這也許是一種偶得,而偶得始于必須的思考,偶得歸于必然的淡定。適逢葆欣先生的畫展開展,信筆涂鴉,與先生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