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個大學的學風,以文學及史學兩系為樞紐?!?/p>
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朱家驊先生說的。朱家驊先生是中國學術和教育界的泰斗級人物,中國近代地質(zhì)學的奠基人,中國現(xiàn)代化的先驅(qū),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等職。朱家驊先生青年時期留學德國,1917年回國,經(jīng)國學大師沈尹默介紹,被蔡元培校長聘為北京大學教授。那時候,北京大學總共28位教授,朱家驊先生年僅24歲,成為北大最年輕的教授。1930年兼任教育部長的蔣介石,聘朱家驊先生做南京中央大學第二任校長。
1931年,我的外祖父陶希圣先生,在中央大學法學院做教授,忽然接到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周炳琳先生發(fā)來聘書,請他到北京大學法學院去任教。于是外祖父寫信給中大校長朱家驊先生,提出辭職。
朱校長接信,當晚冒雨,趕至外祖父住所,極力挽留。朱校長說:一個大學的學風,以文學及史學兩系為樞紐。他的計劃是一步一步充實中央大學的文史兩系,已經(jīng)聘了顧頡剛先生到中大史學系。朱校長希望外祖父繼續(xù)留在中大,共同努力。外祖父再三解釋,對于母校北大的聘約,他沒有抵抗力。自己學問還差得很遠,愿意回到母校,力求上進。外祖父贊成朱校長的計劃,但很慚愧,不能協(xié)助,以觀其成。
這次會面,這段對話,外祖父曾有逐字逐句的記錄。
朱家驊先生曾留學西洋,見多識廣,又任教多年,經(jīng)驗豐富,亦曾主持學政,過關斬將。說出這句話,當經(jīng)深思熟慮,絕非兒戲。
二
細想想,確也如此。一說清華,就是理工,乃1952年盲目模仿前蘇聯(lián)教育體制,分離文理大學所致。這個錯誤,遺害至今。雖然改革開放之后,清華重新恢復文史學科,但終于無力扭轉清華作為單一理工大學的偏見。
其實清華大學一百年前成立,自文科而始,那時中國尚無理工學科的概念。1914年,梁啟超到校發(fā)表演講,以君子為題,引述易經(jīng)“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兩句,之后清華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定為校訓,現(xiàn)在臺灣清華大學,還保持著厚德書院和載物書院的名稱。
1925年,清華從留美預備學校獨立為大學,學術空前發(fā)展,而當時該校最享盛名的四教授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皆文史大師。1928年,清華創(chuàng)四年制本科教育,設文、法、理三學院。清華增設工學院,是1932年的事,比文史學科晚了多年。
我在美國生活了近三十年,約略所知美國各大學的專業(yè)學科設置,多少應著朱家驊先生的那句話。比如,哈佛大學非常之大,本科加研究院有15個學院之多,這里只舉其最大的本科哈佛學院為例。該學院文理科系的設置,按照英文字母排列:非洲及非洲美國人研究,人類學,天文學,塞爾迪克語文,化學和生化,古典文學,比較文學,地球及行星科學,東亞語言和文明,經(jīng)濟學,英文,德文,政府學,歷史,藝術和建筑史,科學史,人類進化生物,語言學,數(shù)學,分子和細胞生物學,音樂,近東語言和文明,有機體與進化生物學,哲學,物理,心理,羅曼語文,斯拉夫語文,社會,南亞研究,統(tǒng)計,干細胞與再生生物學,視覺及環(huán)境研究,化學和物理生物,環(huán)境科學及公眾政策,民間傳說和神話,歷史和文學,文學,神經(jīng)生物學,宗教研究,社會研究,婦女研究,共42個系。其中可列為數(shù)理化的系,包括環(huán)境科學和心理學在內(nèi),有15個。其它27個系,都是文史哲專業(yè),超過數(shù)理化專業(yè)近一倍。
再看美國麻省理工大學(MIT)的情況。顧名思義,該校似為單一理工大學,可比國人心目中的清華。那么來看看麻省理工大學的專業(yè)設置,按照英文字母排列:航空工程,航空工程及信息技術,非洲研究,美國研究,古代及中世紀研究,人類學,應用國際研究,考古和材料學,建筑學,藝術文化和技術,天文學,生物工程,生物學,大腦及認知科學,化學工程,化學,中文,土木工程,比較傳媒研究,計算機科學及工程,計算機科學及分子生物,地球大氣及行星科學,東亞研究,經(jīng)濟學,電機及計算機科學,能源研究,工程系統(tǒng),環(huán)境工程,外國語文,法文,德文,歷史,建筑史,人文及工程,日文,拉美研究,語言及哲學,文學,管理,材料及工程,數(shù)學,數(shù)學及計算機科學,機械工程,中東研究,音樂,原子科學及工程,物理,政治學,心理學,公共政策,俄文,科技與社會,城市研究和計劃,西班牙文,戲劇,毒理學及環(huán)境健康,婦女研究,寫作。總共58個專業(yè)中,24個屬數(shù)理化,其余34個屬文史哲,理工大學,竟然仍舊是文史哲專業(yè)居多。
此外,耶魯大學總共94個專業(yè),其中32個專業(yè)屬于數(shù)理化,包括農(nóng)學和環(huán)境學。其余62個專業(yè),則都屬文史哲學科,比數(shù)理化專業(yè)多出幾乎兩倍。斯坦福大學共有19個理工專業(yè),但仍不及文史哲專業(yè)22個之多。
三
美國各大名校的專業(yè)設置,多以文史哲為重,沒有單偏理工的。很難想象,如果完全沒有文史哲專業(yè),斯坦福大學還能算個大學么?也難想象,如果耶魯大學砍掉文史哲課程,還有什么資格自稱常春藤名校?更難想象,如果哈佛的文史哲專業(yè)都排末流,哈佛還能在美國大學圈里獨占鰲頭。就算麻省理工大學,如果離開種類繁多的文史哲課程,恐怕也造就不出許多科技人材來了。
根據(jù)一份叫做“大學學習評估(CLA)”的報告,美國大學期望學生之所學,歸納為三:第一、批判性思維;第二、復雜推理能力;第三、書面寫作表達。這三種美國大學學生作為學習總目標而必須具備的基本學業(yè)能力,雖然也可通過數(shù)理化課程獲得某些訓練,但很顯然,離開完整嚴格的文史哲課程學習,絕對不可能成功。所以在美國的大學里,文史哲課程設置,受到特別的重視。
一般而言,美國大學制度,一二年級稱作基礎教育時段,全部學生必須修滿數(shù)理化文史哲各科,成績合格,到三年級才可以進入專業(yè)。還有很多特別著重學業(yè)教育的美國大學要求,學生必須讀完一個主專業(yè)加一個副專業(yè),才允許畢業(yè),而且明文規(guī)定,主專業(yè)與副專業(yè)不得有學術上的關聯(lián),如生物學與動物學就有學業(yè)關聯(lián)。也就是說,以數(shù)理化為主專業(yè)的學生,最好拿文史哲做副專業(yè),以此迫使學生避免單一學科的偏差。缺少足夠的文史哲教育基礎,人便與機器無異,縱會使些雕蟲小技,胸無造福世界的人文理想,終難成就科學創(chuàng)造??纯粗Z貝爾科學類獎項獲獎者哪國居多,便分出理工教育制度和實踐的成敗,并知其中道理。
現(xiàn)今美國這種大學教育制度和課程設置,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朱家驊先生八十年前講過的那句話:“一個大學的學風,以文學及史學兩系為樞紐?!蹦敲唇袢罩袊拇髮W,包括校長教授學生們在內(nèi),若想提升教育質(zhì)量,培養(yǎng)出個把名副其實的科學家,躋身世界名校之列,是否應該好好反思,徹底拋棄單走數(shù)理化獨木橋的錯誤觀念,開始重視起文史哲的教育呢?
(摘自《隨筆》,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