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釋兵權(quán)”是趙匡胤的一大政治敗筆,是他一生中所犯的最大政治錯誤。
一
史載,在“杯酒釋兵權(quán)”時,趙匡胤曾開導(dǎo)眾將說:“人生苦短,白駒過隙。眾愛卿不如多積金寶,廣置良田美宅,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如此,君臣之間再無嫌猜,可以兩全。”這話的意思是再明顯不過了,只要眾將放下武器,不掌兵權(quán),不再對他趙匡胤的皇位構(gòu)成威脅,那么,其他一切都好說。
所謂的“杯酒釋兵權(quán)”,其實不過是宋太祖趙匡胤“以腐敗換兵權(quán)”罷了。趙匡胤給整個武將集團頒發(fā)了一張“腐敗許可證”。由于有了皇帝親自頒發(fā)的這張“腐敗許可證”為庇護,所以,從那之后,武將們都“理直氣壯”地進行腐敗。
史書上稱石守信“累任節(jié)鎮(zhèn),專務(wù)聚斂,積財巨萬”;王全斌“破蜀日,奪民家子女玉帛”,縱兵大掠蜀中;王仁贍破蜀之日,“納李廷珪妓女,開豐德庫取金寶”……
二
一些武將因為害怕過于潔身自好被趙匡胤懷疑有不臣之心,于是只好“作秀”,故意裝得自輕自賤,自甘墮落的樣子。石守信原本是一員仁將,作戰(zhàn)勇猛,一向重義輕利,可是,自從“杯酒釋兵權(quán)”事件發(fā)生后,他忽然頓悟,從此開始追求聲色犬馬,瘋狂聚斂財物。對他的這一“表現(xiàn)”,《宋史》如此評價道:“豈非亦因以自晦者邪?!”話說得很透徹,原來他老兄不過是像當(dāng)年秦朝大將王翦那樣,為了消除秦始皇的疑慮,在出征滅楚途中故意“自污”罷了。
而另一位武將王全斌,史書上也說他以前一直表現(xiàn)很好,為人素來“輕財重士,不求聲譽,寬厚容眾,軍旅樂為之用”,可是,“杯酒釋兵權(quán)”后,他竟像換了個人似的,克蜀之日,竟自己帶頭,放縱部下大肆搜掠蜀中,“侵侮憲章,專殺降兵,擅開公帑,豪奪婦女,廣納貨財,斂萬民之怨嗟,致群盜之充斥”。
三
久而久之,由于人性中普遍所潛在的諸如縱欲享樂等劣根性作祟,他們便習(xí)慣成自然,對貪污腐敗漸漸習(xí)以為常了。
有個名叫王繼勛的武將,是彰德軍節(jié)度使王饒之子,王皇后的胞弟。據(jù)《宋史·王繼勛傳》記載,這位國舅爺性情殘暴,是個貪財漁色、“專以臠割(即將活人身上的肉割成一片一片的,謂之臠割)奴婢為樂”的食人魔王。一天,王繼勛府中圍墻因大雨坍塌,大量奴婢逃出牢籠,跑到宋太祖面前告御狀,把王繼勛駭人聽聞的罪行全都捅了出來。
據(jù)說,宋太祖“大駭”之下,對王繼勛判決得挺狠:“削奪官爵,勒歸私邸。仍令甲士守之。俄又配流登州?!钡罱K處理起來卻是雷聲大雨點小,還沒等自己的小舅子王繼勛上路前往流放地,趙匡胤早已改授其職為右監(jiān)門率府副帥。由于有恃無恐,開寶三年,王繼勛被任命為西京洛陽的行政長官,到任之后,變本加厲地發(fā)泄著自己殘暴的本性,開始吃人:“強市民家子女備給使,小不如意,即殺食之,而棺其骨棄野外?!币灾氯素溩雍凸撞匿伾倘巳找钩鋈胪趵^勛府中,門庭若市。有了上一次告御狀的教訓(xùn),洛陽百姓對上訴不再抱持希望,學(xué)會了聽天由命,任其宰割。
然而,天下事往往有一利則必有一弊?!耙愿瘮Q兵權(quán)”對于大宋王朝來說,無異于自毀長城,慢性自殺。仔細算一算賬,人們就會發(fā)覺,這代價也真的太大了!
(摘自《百家講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