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街道辦事處的去留又成為新一輪改革的焦點。嚴格意義上,街道辦算不得一級政府的架構,但是街道辦卻承載著“民間自治”的價值,它的“含金量”之別在于,梳理政府是至高無上的管理人民的一切事務,還是作為被納稅人雇傭的“為人民服務”的服務機構?
計劃經(jīng)濟年代,政府采取傳統(tǒng)的“大包大攬”方式,一切都替人民“當家作主”了,而把人民擺放在被管理、被管轄的政治邊緣地帶,社會問題也隨之一連串地爆發(fā)了出來。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國民逐漸意識到,居民自治的力量與價值完全凸顯了出來——在鄭州市健康路與黃河路交叉口,有一個蔬菜店和一個小吃店,以前長期占道經(jīng)營,把路都擋住了,行人非常不方便,經(jīng)過街道辦勸導,現(xiàn)在全部搬到了門店內(nèi)。
為什么那些擺攤擋去行人道路的商家愿意搬到門店以內(nèi)?這就是“社會自治”的價值所在。作為“社會自治”的力量,能夠以人民視覺、從公共利益出發(fā),這樣一來,既規(guī)避了可能引發(fā)的政府直接管理的沖突,同時又能及時、有效、公平、公開地解決基層存在的民生問題。
事實上,是撤銷抑或是保留街道辦,都不是問題的核心,從政府管理職能的角度考慮,從“大政府,小社會”逐漸向“大社會,小政府”方向轉變,是當前政府制度改革的大方向,即還權與民,讓人民真真正正地參與到政治領域中來。
近期,鄭州對于“街道辦改革”提出了這樣一個改革模式,即“網(wǎng)格化管理模式”,這個模式不但沒有撤銷街道辦,反而在街道辦上加大了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按照相關政府的解析,這種模式通過“全覆蓋、無縫隙”的網(wǎng)格化管理,實行“條塊結合”,實現(xiàn)社區(qū)管理、社區(qū)服務和社區(qū)自治三者的有效銜接。總體說,這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去年,中央下發(fā)《關于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的意見》,力推基層社會管理模式上的種種創(chuàng)新嘗試,其宗旨無非還是要讓行政的歸行政,社會的歸社會。行政權要服務社會,而不是管制社會。社會權則通過公民自治,達成自我穩(wěn)定與和諧。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就是要打破以往政府無所不管、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全能政府模式”,走向法治政府、責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南京曉莊學院副教授邵建說過:“民治社會的政府不過是一個行政機關,人民對政府的需要是它為自己‘服務’,并不需要它‘帶領’。為官者不可把自己擺在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不要以為有了權力就站得高看得遠,更不可視民眾為無能,要帶領他們?nèi)プ鏊麄兛床坏胶蜔o法做的事?!?/p>
這是切膚之論。然而,“社會自治”的程序化、法制化,仍需健全。譬如現(xiàn)實中,依賴于政府動員、依賴于政府統(tǒng)籌、依賴于政府分配資源的社會基層管理模式,依然需要思考。如何通過基層管理的創(chuàng)新,實現(xiàn)民間自治的價值與作用,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