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輸入假說在二語習得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成為語言學界日益關注的一個課題。本文回顧了輸入理論的發(fā)展,介紹了支撐輸入假說的例證,探討了教學成功的關鍵、課堂輸入中的詞匯教學、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三個問題。
關鍵詞 輸入假說 二語習得 二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1 關于輸入的文獻回顧
輸入是影響第二語言習得的重要因素。在對二語習得的輸入的研究中,存在著許多不同的觀點。輸入理論的發(fā)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行為主義輸入理論、心智主義輸入理論和互動輸入理論。
行為主義理論認為學習者語言的輸入主要來自外界環(huán)境的刺激,“刺激—反應”是最重要的輸入過程。學習者接觸到的“刺激”和“強化”控制著二語的習得。行為主義強調了外界的影響,忽視了學習者內部的加工處理過程,并且認為這個過程是被動完成的,從而忽略了學習者的主動性的發(fā)揮。
心智論強調學習者的內部機制“black box”的重要性,認為刺激是語言習得的必要因素,但卻不是最重要的,心智論認為語言習得中起決定因素的是二語學習者大腦中先天負責語言習得的語言習得機制(LAD)。因此,學習者能夠激活語言習得機制,把語言輸入內化并吸收。
到了20世紀70、80年代,出現(xiàn)了互動輸入理論,該理論包含兩種不同的觀點:認知互動理論和社會互動理論。認知互動論認為語言環(huán)境和學習者的內部因素共同作用于語言的習得。該理論對語言學習有重要影響,它讓我們相信學習者應當積極的參與到讓輸入變得有意義的過程中去。社會互動論認為我們應該考慮語言的社會特征??傊?,互動理論認為語言的習得是學習者心智和環(huán)境互相作用的結果的觀點。Ellis認為在語言習得中,只有學習者內部機制起作用時,輸入才會起決定性的作用。
行為主義理論強調外部刺激的作用。心智論強調學習者內部加工處理機制?;诱搹娬{語言習得是內部機制和環(huán)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20世紀70年代,Krashen提出了著名的二語習得理論即監(jiān)察模式。該理論包含了五大假說:習得—學習假說,自然順序假說,監(jiān)察假說,輸入假說,情感過濾假說。其中在理論和教學領域最有影響力的是輸入假說。該假說認為人類習得語言只能通過獲得能夠理解的信息這一途徑。學習者必須理解輸入,這種可理解輸入是略高于語言學習者目前語言能力的語言結構(i+1),i代表學習者現(xiàn)有的語言水平,i+1代表學習者通過努力將要達到的水平。1代表學習者憑借現(xiàn)有的知識可以理解的新的語言知識。因此,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可以提升到更高的層次,習得產(chǎn)生了?!癷+1”強調了交際的重要性,習得是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產(chǎn)生,教師應關注如何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可理解輸入。在二語習得產(chǎn)生的同時,語法也自動習得。理想的語言輸入除了具備可理解性(comprehensible input),還應具備趣味性與關聯(lián)性(interest and relevance),非語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和足夠的輸入量(sufficient quantity)這幾大顯著特征。
2 對輸入假說的支撐
2.1 自然環(huán)境中的語言輸入:照顧者話語和與外國人的交談
通過對照顧者話語和與外國人的交談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這類語言(輸入)的語法結構更簡單,句子更短,發(fā)音更清晰,語速更慢,使用常用句,以達到交際為目的。語言的輸入也會調整,調整是連續(xù)的過程,受到學習者語言習得水平和年齡的影響。
2.2 非自然輸入:課堂教學
教師語言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課堂話語。為了能夠跟學生進行交流,教師經(jīng)常簡化他們的語言,使其具有許多本族語使用者與外國人談話時的特征。
3 輸入假說用于二語教學的反思
3.1 教學成功的關鍵是為學生提供可理解的輸入
根據(jù)Krashen的觀點,理想的輸入應該是可理解的,并且有足夠的輸入量??衫斫廨斎肟梢源龠M二語習得。一個有效的教師,無論其二語水平的高低,應該讓語言輸入具有可理解性。在進行輸入的時候可根據(jù)學習者語言水平適當調整,如放慢語速和清晰的發(fā)音,使用常用語和簡單句??衫斫庑栽捳Z輸入既要符合學習者的實際水平,又要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要不斷地創(chuàng)造出“最近發(fā)展區(qū)”,使學習者可以通過現(xiàn)有的語言能力、語言知識之外的其他各種知識儲備以及個人的經(jīng)驗來幫助理解,從而實現(xiàn)對目標語的習得。
3.2 課堂輸入應重視詞匯教學
我們在選擇輸入材料時,要注意輸入的范圍和方向,應該挑選能引起學習者興趣或者和生活有關的內容,提高非自然輸入的有效性。詞匯量不足是影響中國學生語言能力的主要因素。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直接詞匯教學與詞匯附帶習得,從而促進語言能力的發(fā)展,使交際獲得成功。二語習得是長期的過程,詞匯的學習還需通過大量的閱讀,掌握詞匯的句法結構,語體特征,提高詞匯的使用能力。
詞匯和短語是非自然輸入的核心,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語言輸入的效果。Altenberg(1998)研究發(fā)現(xiàn),英語自然話語中的89%是由各類板塊(chunks)組成的;也就是說語言交流的大部分是通過語塊來實現(xiàn)的。掌握一定量的語塊有助于提高二語交際的自動化程度和流利性,還能使語用能力接近本族語者。從近年來國內語言學者対語塊所做研究看,進行系統(tǒng)的語塊學習,不僅有助于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對于提高聽力、閱讀、寫作和翻譯能力的效果也非常明顯。
3.3 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參加過各種英語等級考試,并取得了相關證書,對于語言知識的掌握較好,但在和外國人交流或者接觸到英語原版作品(如讀物、電影等)時,還是產(chǎn)生有很多的迷惑和不解。我們缺乏二語使用的真實環(huán)境,教師應注重對學生語用意識的培養(yǎng),加強文化輸入,如講解英美國家的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等,并結合語境進行教學。教師可以精選出語言材料,讓學生反復練習熟練掌握,鼓勵學生盡可能真實的運用語言,培養(yǎng)語用能力。倡導在課外增加語言的輸入量,多看英文報紙雜志,看英文電影等,讓學生在盡可能真實的環(huán)境中,豐富自己的語用知識,從而使交際能力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 Rod Elli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 楊永芳.論二語習得中的語言輸入——從建構主義看語言輸入給英語教學帶來的啟示. http://www.gxou.com.cn/xuebao/07-1/yang%20yongfang.htm
[3] 林峻.第二語言習得中的輸入研究綜述.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4] 楊曉健,徐泰力.語言輸入理論與二語習得關系研究[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08(1).
[5] 李煒婷.二語習得與語言輸入理論關系初探.http://www.docin.com/p-123309259.html
[6] 張榮麗.有效改進我國外語教學中非自然輸入的探索——非自然輸入在二語習得實踐中的再思考[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8(1).
[7] 金志茹.英語寫作教學中“語塊理論”作用探討[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1(2).
[8] 高瑛.認知與社會文化視域下的課堂互動話語研究評述[J].外語教學與實踐,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