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民意”一詞成了各類媒體上的高頻詞。各級政府在重大決策上越來越注重通過各種方式征集民意,傾聽民眾的心聲。民意在政府決策中究竟有多重要,通過近日發(fā)生的一些事例可見一斑:四川什邡、江蘇啟東,一西一東兩個縣級市,在2012年7月一頭一尾成為網(wǎng)絡的話題焦點。兩個相距遙遠的地方,都因為環(huán)境問題引發(fā)公共事件,最終均以政府一方順應民意、宣告永久取消項目而告終。雖然兩件事情已經過去,但值得人們深思之處很多。
事實上,什邡和啟東事件絕非孤例。最近幾年,全國范圍內由環(huán)保引發(fā)的群體沖突時有發(fā)生,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不少項目都通過了環(huán)評,甚至是國家或省里確定的重點產業(yè)項目。在環(huán)境問題日益突出、公民維權意識日益增強的社會環(huán)境敏感期,怎樣才能避免民眾非理性情緒之下的極端行為?政府與民眾如何理性互動,求得解決社會矛盾的最佳途徑?什邡和啟東事件的“勝利”“雙贏”背后,隱藏的是巨大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的消耗,筆者不禁要問:這種“勝利”“雙贏”為何不能出現(xiàn)在決策之前?
政府在做出某個重大決策時,各環(huán)節(jié)本應做到科學論證、公開透明、充分溝通,進而得到大部分群眾的支持。從這個意義上說,促進公民與政府的良性互動,固然需要公民理性表達訴求,但更需要政府成為負責任的透明政府。一次次事件,讓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民眾“參與”的價值,不能等到“被動”時才來尊重民意。若是某些地方官員還抱著一種“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思維,認為老百姓只要跟著走就行了,至于怎么決策、怎么發(fā)展經濟則不必知道,總覺得可以完全代替民眾決策,那么民主、民意又從何談起?這幾年,中央一再強調要民主決策,對于那些總是不能理解其深邃內涵、總做表面文章、說一套做一套的部分地方官員來說,應當深思。
什邡事件與啟東事件形成效應疊加,會讓人們產生這樣的印象:當政府的決策有問題時,糾正問題最快速也最徹底的辦法就是搞暴力示威。這種印象若是逐漸從點連成片,對中國的社會穩(wěn)定將會造成災難性的影響,它會鼓勵人們拒絕相信政府,并采取激進方式實現(xiàn)利益訴求。中國這些年社會經濟發(fā)展很快,盡管利益訴求分化導致矛盾多發(fā),但國家大的政治穩(wěn)定有堅實基礎?,F(xiàn)在正是圍繞什邡、啟東這些典型事件做制度上認真改革的好時機,各地政府需要無事時有緊迫感,遇事時也不驚慌,只要真心為人民利益服務,人民是看得懂的。
漠視民意的野蠻決策者最終必會吃苦頭,因為他們的行為使得政府的公信力嚴重下降,損害了人民的利益。什邡、啟東事件具有警醒作用,它告誡決策者:只有充分尊重民意、讓民主化貫穿整個決策過程,才能避免損失,少走彎路;而尊重民意,更是政府贏得信任與擁護的關鍵。
當然,在這兩個事件中政府部門最終采納了民眾的意見,這是中國公共政策的重大進步,一種可喜的進步!但我們更希望,各級政府不再“重民意于決策后”,而能“尊民意于決策先”,則于民眾、于政府、于國家均善莫大焉!諸多事實證明,一個尊重人民的政府,一個懂得妥協(xié)并愿意同人民、輿論商量的政府,只會贏得信任而非失去威嚴,只會提升形象而非自毀長城。
愿此后,諸公能“尊民意于決策先”!
責任編輯:雷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