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人通過多年的課堂教學實踐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和思考,并對小組合作學習有如下認識,愿于同行商榷。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 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8(b)-0140-01
1 什么是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一種富有創(chuàng)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和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非認知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并成為當代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被人們譽為近幾十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
世界各國的合作學習實踐在其具體形式和稱謂上不堪一致,它們都有許多共同的教學理念,與傳統(tǒng)教學觀有著許多質的不同,并由此形成彼此鮮明的對照??v觀世界各國合作學習專家對于合作學習概念的認識,可把合作學習定義為:合作學習是以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tǒng)利用教學動態(tài)因素之間的互助來促進學習,以團體成績?yōu)樵u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活動。它要求學生學習的親歷性、參與性、合作性。因此這種學習方式具有典型意義。
小組合作學習之所以是一種學習活動方式,也是由合作學習自身所具有的特點決定的。準確理解并把握合作學習的內涵與特點是教師富有成效的開展合作學習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理解合作學習的含義,不能準確把握合作學習的特點,那么合作學習的開展就有可能走偏或流于形式,就難以達到開展合作學習的真正目的。
2 合作學習如何分組
合作學習一般采用異質分組的形式,即根據小組內各成員間性別、學習成績、能力方面的差異,做到每組的優(yōu)等生、中等生、學困生的比例相當。由于每個小組都是異質的,所以就連帶產生了全班各小組間的同質性,這就是合作學習的分組原則——組間同質、小組內異質。組內異質為小組成員內部互相幫助提供了可能,這樣比自由結組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適應環(huán)境學習與不同的人相處。教師對全班學生的情況認真研究,每個人都有長處和不足,人的智能,個性、才干是多樣的,只有既善待自己又欣賞別人既知己又知人,才能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出團隊的學習成效。合作學習小組成員以4人為宜,一般采取2人配對,4人相鄰合作學習,這樣對空間場地的變化要求不高,較容易實現,只要前面2個同學轉身和后面2個同學相對就可以了。合作學習時每個成員要有個明確的分工,每位同學都要被指定擔任一種特定的角色,如領導者、協調者、記錄者、發(fā)言者等,而且應該輪流擔任,實現小組角色的互賴是每個成員都能從他的位置上得到體驗、鍛煉和提高。
3 培養(yǎng)合作技能
小組合作學習是否有效,關鍵是看學生是否掌握合作的技能,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長期反復訓練,形成一種基本的技能。為了把有效的合作學習方式應用到每節(jié)數學課堂中來,教師就應該考慮以下因素:(1)合作前的獨立思考。讓每個學生學會合作、交流,就必須給學生獨立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只有這樣才能直接保障交流的質量。(2)圍繞主題積極發(fā)言。小組合作交流必須圍繞主題,合作成功與否必須取決于全員的參與程度,只有小組內的成員積極交流自己的思考,不斷進行比較,才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4 合作內容的選擇
教師要認真挖掘教材,分析學生、選擇合適的內容讓學生合作。哪種情況下適合采取小組合作學習呢?在這里我舉一些教學中的例子,如:“面積的認識”的教學中,邊長6cm的正方形和長10cm寬4cm的長方形哪個圖形的面積大?這個問題就具有很強的探索性,單靠學生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采取小組合作學習,在合作中探究,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通過合作,學生能想出各種方法,簡拼法、畫格子密鋪法,有的小組畫邊長是2cm的格子,簡拼、密鋪結合法……學生的潛能被挖掘出來,使合作學習的實效大大提高。再如教學“有多重”時我安排了這樣一個內容:(見表1)
要求:先請同學們估一估每種物品的質量,再用天平稱一稱。
稱量物品的時候大家要相互幫助,小組長要讓每一個同學都有稱的機會,稱完后要及時的做好記錄。
我這樣安排的目的在于通過學生對實際物體進行親身稱量這一活動感知輕重,形成較為清晰的質量觀念。這種小組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學習實際需求的契機上。此次活動安排了四項稱重的內容,正好與四人小組的人數相同,這樣就保證了小組里的每個學生都有一次獨立稱重的機會,做到人人有事干,人人學會干。但是,要想高質量的完成這項活動,同樣需要小組成員間的相互幫助、共同合作。由于平時學生使用天平的機會很少,在稱量時,天平的使用,數據的讀取都需要學生間互相指導、監(jiān)督,會用的幫助不會用的,會讀的指導不會讀的,在學中干,在干中學。學生在明確了各自任務的同時,借助小小的天平,有機的將小組成員集中起來,充分發(fā)揮了小組成員各自的特長,通過組內成員的互相啟發(fā)和幫助,學生積極承擔并出色地完成了共同的學習任務,讓有差異的學生在集體學習活動中也能發(fā)揮自身的積極作用。
5 教師的作用
合作學習是學生的一種學習方式,更是教師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學生的合作學習是否有效,同教師的參與指導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教師必須對各小組合作學習進行現場觀察和及時介入,為他們提供有效地指導。如在小組合作交流時出現冷場,教師要協助小組長組織討論,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出現偏離主題或討論受阻時,教師要及時發(fā)現及時給與糾正、指導、點撥;出現課堂秩序混亂時要及時調控;對個別小組能順利完成任務,當場給以表揚。
6 評價方式
(1)自評與互評相結合,在小組互評中要結合自評,先客觀了解自我,找出自身的優(yōu)、缺點,在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同伴,去發(fā)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能做到取長補短,提高自身的學習素質。(2)對小組成員的評價與對合作小組集體的評價相結合。(3)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的評價相結合。要改變以往只注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理念下的一種學習方式。有效的合作學習,能夠喚醒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在新的課程環(huán)境下教師必須重新審視合作學習的價值,積極營造適合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環(huán)境,呼喚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時刻把握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這根主線。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能煥發(fā)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