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神話反映了早期人類生產、生活和認知的狀況。中國和古希臘的神話傳說均產生于人類的初始時代,作為有限個體追求無限超越、永恒的生命存在以及人確證自我的一種方式,具有共同的特點,本文旨在通過中西方神話的冰山一角——火神話,比較火神的形象,探析其內在相同的文化因子,以達到更好地認識中西方神話整體特點的目的。
關鍵詞:火神;形象;文化
作者簡介:張穎,女(1976-),天津中醫(yī)藥大學人文管理學院講師,醫(yī)史文獻博士。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7-0-01
神話是原始初民的口頭文學,是原始文化的結晶。中國和古希臘的神話產生于人類的初始時代,反映了早期人類生產、生活和認知的狀況,它們內容豐富,是文學、藝術、宗教、哲學、歷史的源頭。由于地理環(huán)境、心理結構和審美情趣等方面的影響,形成了各自的神話特色,本文希冀通過火神神話這一載體,來探析火神形象的差異及其文化內涵的問題。
一、中西火神形象對比
(一)中國火神
在中國最早的火神當為燧人氏,關于他的神話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從利用自然火,演進到人工取火的情況。《尚書大傳》云:“遂人為遂皇,伏羲為戲皇,神農為農皇也。遂人以火紀,火,太陽也。陽尊,故托遂皇于天?!背萑耸现?,早期火神大都是以女性神的形象出現(xiàn)的?!蹲髠鳌ふ压拍辍氛f:“火,水妃也”。據(jù)記載,蒙古人的火神被稱為火母,滿族薩滿教的火神被稱為火母神、火奶奶、奶奶火神,這種以女性形象為代表的火神信仰是母系氏族社會文化的反映。與此相對,漢族火神是男神,這明顯是父系氏族社會的產物,也證明二者的造神背景不同。
漢文化中得到普遍認同的火神是祝融,《山海經·海外南經》中記載:“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說明了他具有一定的物性特點,“融”字從蟲,說明它最早與蟲有關。中國古代炎帝也被尊為火神,因為火的顏色為紅色,故炎帝又被稱為“赤帝”。民間供奉的火神塑像大都具有紅、黃、黑等顏色特質。藏族的火神具有五種不同的身相,其中就有紅色造像和黑色造像的火神。“從歷史演變的角度看,自然神最初產生時,不僅其本質與它所象征的自然力有密切的聯(lián)系,其形貌也是從自然力本身衍化而來的?!盵1]
另據(jù)其他史料記載,很多與火有關的鬼怪或靈物也都具有相似的顏色特征。古代還有因鳥啄樹產生火的說法,所這些鳥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或赤足;或朱啄;或紅羽;有的甚至全身艷紅,總之身上總少不了火樣的紅顏色。隨著人類生產、生活的發(fā)展,人類與火的關系越來越密切?;鹨矎脑家饬x上單純的生產工具轉變?yōu)樯钤兀谶@種生活元素中,物的概念不斷淡化,精神的含義進一步充實。在《中原古典神話流變論考》所載的《商伯盜火》神話中,火神更是被人性化了?!皬淖畛醯幕鸬胶髞淼幕鹕瘢@種精神性的物質被賦予更多人文化情懷。
它既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表現(xiàn),也是傳統(tǒng)文化觀念適應現(xiàn)代社會多層次文化發(fā)展的一種衍生模式?!盵2]
(二)古希臘火神
古希臘神話中,與火相關的神僅有兩位:一是盜火者普羅米修斯;一是火之主神赫淮斯托斯。
在古希臘神話中,人類的締造者普羅米修斯因為人盜火種而遭受宙斯最嚴酷的懲罰,而成為為他人犧牲自我的代名詞。
真正的火神是赫淮斯托斯,希臘文就是火神的意思,十二主神之一,羅馬名為伏爾坎。關于他的身世有多種說法:《荷馬史詩》中說赫淮斯托斯是宙斯與人間一普通女人所生,因瘸腿而被母親拋棄到海邊。另一種說法認為赫淮斯托斯是宙斯與赫拉的兒子,因為預言說宙斯的第一個兒子會推翻他,于是被宙斯扔下山,(也有說是因為赫拉嫌棄他容貌丑陋,把扔到一海島上),因此摔壞了一條腿。
無論身世怎樣,赫淮斯托斯又丑又殘是有共識的,而且愛情之路極其坎坷,第一位妻子阿佛洛狄忒(美與愛之神)與戰(zhàn)神阿瑞斯私奔了,第二位妻子美惠三女神之一的卡里斯拋棄了他,追求智慧女神雅典娜也未果。但他心智靈巧,充滿熱誠,制造了許多武器、工具和藝術品。他在奧林匹斯山上建筑了諸神的宮殿,為宙斯打造雷霆和鎧甲,制造了愛神的弓、赫拉克勒斯的馬車、阿波羅駕駛的日車、厄洛斯的金箭、銀箭等,因此被鐵匠和木匠尊為保護神。而且他溫和,愛好和平,獲得眾人的喜愛和尊重。
二、中西火神話中相同的文化因子
(一)敬畏自然
火,既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也是惡魔,一方面它能給人類帶來無窮好處;另一方面,它又有強大的毀滅力量?!蹲髠鳌ば辍吩?“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薄夺屆め屘臁吩疲骸盎鹧詺б玻锶肫渲薪詺囊?。”于是在有限的生產力及認知能力水平下,遠古先民對大自然中的火有所畏懼從而對其產生敬仰,懷著敬畏之心,創(chuàng)造了“神獸合一”的火神形象,在膜拜中期冀諸神可以化解自然災害。這也衍生出了第二個共同點。
(二)征服自然
在生命力極其微茫的原始時代,神話一方面流露出初民對于自然的敬畏,另一方面更表明了人對自身力量的信心,以及沖出有限生命的熱望。人塑造出火神形象的行為本身便暗含了先民希望駕馭火這一神秘力量的愿望。而歷代司火有功者大都被尊為火神,亦表達了這種情感。先民希望有效地控制火,減少其破壞性,造福于人類。于是,這種愿望便催生出了火神。
古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盜天火造福人類,火神赫淮斯托斯甚至可以鍛造雷電,引發(fā)火山與地震。同樣寄托了古希臘人征服利用自然的愿望。
當然除了相同的文化因子外,在比較火神形象的過程中,也能看到還有一些相異的文化因子存在,比如中國神話中的神的形象多半人半獸,而古希臘則是人神同形;中國神話體現(xiàn)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古希臘則是天人相分的等等,對神話進行研究,有助于我們認識文字產生之前,沒有文獻資料記載的人類蒙昧時代的歷史。
參考文獻:
[1]、袁珂.中國古代神話.洛陽:華夏出版社,2006,25.
[2] 、詹石窗、張秀芳.火與灶神形象嬗變論.世界宗教研究,199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