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江花月夜》自明朝以來受到了眾多學者的重視和推崇。但《春江花月夜》后半部分因為主語省略而帶來的抒情主人公究竟是誰的疑問卻歷來沒有定論,這也給本詩的翻譯帶來了難題。本文以三個英譯本為例,對比分析譯者對詩中后半部分主人公的理解和翻譯策略。
關(guān)鍵詞:《春江花月夜》;主語省略;英譯
[中圖分類號]: 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7-0-01
唐代著名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曾被聞一多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全詩共三十六句,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從第一句到第八句,描寫了春天江邊的美景,第二部分從第九句到第十六句,引出了漂泊在外的游子面對江月產(chǎn)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從第十七句到第三十六句,寫了思婦游子的離愁別緒。然而,學者們對第三部分的抒情主人公到底是誰卻莫衷一是。其分歧大致可分為三種。第一種觀點以霍送林先生為代表,他認為第三部分中從第二十一句“可憐樓上月徘徊” 到第二十八句“魚龍潛躍水成文”是獨在異鄉(xiāng)的游子想象妻子對自己的相思之苦,然后,詩人描寫了游子思念遠在故鄉(xiāng)的妻子。[1]第二種觀點以徐中玉先生為代表,認為第三部分全是妻子對游子的相思之情,先寫相思之苦,再抒其青春不再的悲傷,最后表達希望游子能夠盡快歸來的美好愿望。[2]第三種觀點以聞一多先生為代表,他認為此部分均描寫的是作者思歸心情,只是中間含有作者的想象,聞先生解釋道:
因為他想到她了,那“妝鏡臺”邊的“離人”。他分明聽見她的嘆喟: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他說自己很懊悔,這飄蕩的生涯究竟到幾時為止……[3]
這種分歧并無損該詩的意境,相反,這正是此詩的魅力所在。分歧產(chǎn)生的原因是由于主語省略。主語省略是中國古詩極為普遍的語法特征。通過主語省略,使詩歌意境變得模糊和含蓄,從而將無限想象的空間留給讀者。宋嚴羽曾在《滄浪詩話?詩法》中明確提出:“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音韻忌散緩”乃作詩五忌。要避免這五忌,中國古詩采用了省略的方法,這在唐詩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我們知道唐詩運用了大量的省略手法,比如主語省略、謂語省略及結(jié)構(gòu)語省略等等。程雨民先生認為:省略結(jié)構(gòu)可以使語言具有某種模糊性,以促使讀者去琢磨真正的含義,省略結(jié)構(gòu)在語體作用上可使語言含蓄,或使人回味,或增加話語情趣。其中,主語省略最為普遍,能使詩的意境普及化,將詩者個人的體驗變成普遍經(jīng)驗,任讀者躍入詩中,置身其間去體會、想象和再創(chuàng)造。[4]再比如李白的《靜夜思》和《玉階怨》中,即沒有主語也不沒有人稱代詞,初看好像語法結(jié)構(gòu)和邏輯關(guān)系不明,但讀者卻能身臨其境地體會詩中的意境,并成為千古傳誦的名詩。
然而,要將詩歌翻譯成英語的時候,這種省略給譯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究竟該如何處理主語省略呢?由于英漢兩種語言不同的特點,許多譯者在將漢語詩歌翻譯成英語時采取了人稱代名詞的補出。但補出的主語能否準確地再現(xiàn)原文的意境呢?呂叔湘在《中詩英譯比錄》序中指出:“中詩可無主語,無人稱,譯為英文,即非有主語有人稱不可,此亦譯中詩者所常遇之困難也。各種省略如主語省略、賓詞省略和連詞等省略往往為譯家致誤之由?!盵5]本文選取三個《春江花月夜》的英譯本,即Charles Budd, W.J.B. Fletcher和許淵沖先生的譯文進行對比分析。這三個譯本無一例外地補出了省略的主語,但是由于對原文理解的不同,他們的譯本中主語也明顯不同。
許淵沖的譯本與霍松林的觀點一致。思婦和游子是該部分的抒情主人公。人稱代詞“she”在第二十一句至二十六句指代思婦,she rolls the curtain up, she washes, and she sees the moon. 相應地,人稱代詞\"he”被用于指代游子,如he dreamed and he can’t go home。詩人自己成為了一位旁觀的講訴者,將思婦與游子各自的相思之苦娓娓道來。在Budd的譯本中也有兩個抒情主人公,但其理解與許淵沖不同。Budd認為第二十一到三十句都是從思婦的角度描寫相思之情。如the moon-borne message she cannot escape,She looks across the gulf but hears no voice。另外,Budd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處理成思婦相思之情無人傾訴的自言自語:‘Last night,’ she murmured sadly to herself ‘I dreamt of falling flowers by shady ponds; My Spring, ah me! Half through its course has sped, But you return not to your wedded bonds.’ 如此一來,人稱代詞從“she”變?yōu)?'I’,游子變成了“you”,極大地縮短與讀者的距離。再縱觀Fletcher的譯文,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的觀點與聞一多先生不謀而合。他認為該部分只有一個抒情主人公——詩人。第23和24句是詩人想象中思婦在家里的行為。他用了人稱代詞“I”指代游子,就好像整個故事都發(fā)生在詩人身上一樣。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由于原文的人稱沒有限定,給讀者留下了廣泛的想象空間,可以任由讀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所處的情景想象,從而意境深遠。然而,省略的主語給譯者的翻譯帶來很大的難題。由于原文的不確定性,譯者對原文的理解各異,在譯成英文時,又必須按照英語語言特點將省略的主語幾乎全部補出來。不難看出,在英譯文中,確定的人稱不僅使讀者失去了廣泛的聯(lián)想空間,削弱了詩意的朦朧性和不確定性,其譯文的準確性也有待進一步考證。
參考文獻:
[1]、霍松林.唐詩精選[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2 .
[2]、徐中玉.大學語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3]、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A].聞一多.唐詩雜論[C]. 北京:中華書局,2003.
[4]、程雨民.英語語體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9.
[5]、呂叔湘.中詩英譯比錄[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