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認知語言學(xué)的隱喻,探討了漢英視覺詞的引申義的現(xiàn)象,從中發(fā)現(xiàn),漢英兩種語言中的視覺動詞、形容詞和名詞都由視覺域投射到抽象域形成引申義。這驗證了認識語言學(xué)的哲學(xué)基礎(chǔ)——體驗哲學(xué)。
關(guān)鍵詞:視覺詞;引申義;隱喻
[中圖分類號]: 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7-0-02
一、引言
認知語言學(xué)家喬治·萊考夫(George Lakoff)說“我們的大腦接受從身體其他部分發(fā)出的信號輸入。我們身體的模樣和在世界上的功能塑造了我們用來思考的概念。我們不能隨意思考,只能思考具身體大腦所允許的內(nèi)容?!倍螅谒c馬克·約翰遜(Mark Johnson)合著《身體中的哲學(xué)》中提出了如下觀點:“心智是天生具身的,大部分是無意識的。抽象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隱喻性的?!卑凑杖R考夫的說法,隱喻讓我們把感官活動中的神經(jīng)體系用在創(chuàng)造抽象推理的形式中。并據(jù)此使得視覺詞有了抽象域的引申義。本文從隱喻的角度,就漢英視覺詞的引申義進行分析。
二、視覺詞的界定
視覺詞是用以表示視覺的詞語,不僅包括視覺動詞,而且還包括視覺形容詞和名詞。漢語和英語的字典和數(shù)據(jù)庫顯示,漢語的視覺動詞包括“看、見、望、觀、視、瞻、相、睹、瞥、眺、瞧、瞪、窺、覽、顧、眨、盯、瞟、瞄”等。與之對應(yīng)地,英語中的視覺動詞有see, look, view, watch, gape, gaze, glance, glare, gawk, scan, glimpse, view, watch, peep等。但經(jīng)分析發(fā)現(xiàn),主要有詞義引申的為漢語中的“看”、“見”和“觀”,以及英語中的see, look和view。漢語的視覺形容詞包括“亮、清、明、暗、昏、盲”等。英語中有 bright,clear, blind,dark,dim,opaque,blurry等。漢語中的視覺名詞有“眼、光、見、觀”,相應(yīng)地,英語中有eye, sight, blindness, light。
三、漢英視覺詞的隱喻
Sweetser(1990)認為視覺是我們獲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相對于聽覺來說具有最大的主動性,可以自由地選擇信息,所以最具有自主性。另外,視覺是我們獲取信息的最可靠的渠道,漢英中都有“眼見為實”(Seeing is believing.)的表達,顯然具有客觀性?;谶@兩大特點,視覺感受延伸到腦力思維的現(xiàn)象比其他的感官多得多。
(一)漢英視覺動詞的隱喻
漢英中的視覺動詞通過隱喻從視覺域向抽象域投射的有:心智域和社交域。
1)視覺域投射于心智域
視覺動詞從視覺域投射于心智域產(chǎn)生了以下的抽象詞義:
1.1)理解
視覺動詞詞義引申為“理解”,在漢語中比比皆是,例如:“從實質(zhì)上看、看清形勢、看不起、看不透、看破紅塵”。英語中,我們可以找到(1)I don’t think she saw the point of the story.(我認為她沒有理解故事的中心意思。)(2)Suddenly she glimpsed (to start to understand sth.) the truth about her sister.(突然,她開始理解了她姐姐的實情。)
1.2)認為
此引申義在漢語的例子有(3)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4)把他看作我的一個朋友(5)他被視如仇敵。類似的現(xiàn)象在英語中有l(wèi)ook up to sb.(尊重某人),look down on(輕視某人)。例句(6)Lack of money is the main problem, as I see it (我認為缺錢是主要問題。)(7)The design of the car was viewed as highly original.(該汽車的設(shè)計被認為高度新穎。)
1.3)確定
視覺動詞在漢英兩種語言中都有表示“確定”的引申義,如漢語中(8)可以看出房價正在上漲。(9)看準了行情,再投資。同樣的,在英語中(10)I see (that) interest rates are going up again. (我確定利息率又在上升。)(11)It can be seen that certain groups are more at risk than others.(可以確定的是有些組的風(fēng)險大,有些組的風(fēng)險小。)
2)視覺域投射于社交域
如果所看到的對象不是物體而是人,就會引申出社交域的概念。引申義如下:
2.1)拜訪
漢語中此類的表達有“看朋友”、“看醫(yī)生”等。無獨有偶,英語中也有相應(yīng)的說法:see a doctor(看醫(yī)生)。
2.2)注意,小心
“看視、看覷、看取、觀察、看當”這些詞語在漢語中表示提醒他人的意思,可見都由視覺動詞“看”或“觀”組成。在英語中的表達有l(wèi)ook to something (注意或留心某事物);例(13)I have to watch every penny (我不得不當心自己的花費。)
(二)漢英視覺形容詞的隱喻
漢英中的視覺形容詞表示視覺動作的狀態(tài),通過隱喻從視覺域投射到心智域形成抽象的概念。具體地為:
1)“看得清”喻為“容易理解”
漢語中的“亮” 就由本義引申為“心里清楚” 如:心明眼亮、明白、明晰、明了、明確、明朗、明辨是非、明察秋毫等。類似的還有單音節(jié)詞“明”,與其他的詞組成詞語表示抽象的概念,如:聰明、精明、明哲保身、不明事理、深明大義等。英語中的“bright”也引申為頭腦“聰明”(14)Do you have any bright ideas? (你有一些聰明的想法么?)。另外一個詞是“clear”,本義為看得清楚,引申義為易于理解。(15)She gave me clear and precise directions. (她給了我清晰而準確的指示。)(16)I hope I made it clear to him that he was no longer welcome here.(我希望我已經(jīng)給他講清楚他在這里不再受歡迎。)
2)“不能看見”喻為“不理智”
這種視覺形容詞的語義引申在漢英中都存在。漢語中“盲目”表示“無見識”,而英語中“blind”也有如此,如blind faith/obedience(盲目信仰/服從),a blind guess(胡亂地猜)。
(三)漢英視覺名詞的隱喻
漢英語視覺名詞也通過隱喻從視覺域投射到心智域,從而形成引申義。漢語中單音節(jié)字“眼”、“光”、“見”和“觀”和其他字組成雙音節(jié)詞語表示抽象的語義,如眼光、眼力、見地、見解、依我之見、政見、偏見、看法、遠見、見地、觀點、眼熱、眼紅、主觀、客觀、樂觀、悲觀等。與之不同的是,英語中視覺名詞的引申義主要通過固定搭配實現(xiàn),如有關(guān)“eye”(眼)的表達有have an eye for sth.(對某某有鑒賞力), have your eye on sth.(正考慮什么);含有“l(fā)ight”的搭配:cast/shed/throw light on sth.(使…較容易理解), (The) light dawned (on sb.)(恍然大悟),see the light(終于領(lǐng)悟)等;有關(guān)“view”的搭配有have…view about/on sth.(持有……觀點),take the view that(所持的看法是……), in my view (依我看),with a view to sth./to doing sth.(指望…)。
四、結(jié)語
文本探討了漢英中視覺詞包括視覺動詞、形容詞和名詞的引申義現(xiàn)象。經(jīng)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視覺動詞的詞義引申到兩個抽象域:心智域和社交域;視覺形容詞的引申義主要集中在心智域的概念;視覺名詞也主要從視覺域投射到心智域。雖然這三者引申到的抽象域不盡相同,但都是通過“以身喻心”的隱喻(mind as body)實現(xiàn)的。由此可以得出,漢英兩種語言的視覺詞都驗證了認識語言學(xué)的哲學(xué)基礎(chǔ)是體驗哲學(xué),一種“身心合一”或“心寓于身”的認知觀。
參考文獻:
[1]、Lakoff,George and Mark 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2]、Sweester,Eve E. 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 -Metaphoric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陳佳.英漢視覺常規(guī)隱喻比較.解放軍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3,(1).
[4]、沈家煊.詞義與認知[J].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1997(3):74-76.
[5]、束定芳.隱喻學(xué)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6]、吳新民,王紅衛(wèi).英漢常用近距知覺動詞概念隱喻的對比分析[J].南京審計學(xué)院學(xué)報,2006(2):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