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浮生六記》是清朝文人沈復的自傳體散文,被譯成了多國文字,最早的英譯本是1936年林語堂的漢英對照本,此譯本被評價為其最見功力的譯作。本文擬選取林語堂的漢英對照本作為研究文本,探討其譯者主體性,是如何在其處理原文中大量的人名及稱謂的英譯方法上彰顯出來的。
關(guān)鍵詞:林語堂;《浮生六記》;譯者主體性
作者簡介:夏滎,女,工作單位:重慶三峽學院外國語學院,職稱:助教,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外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7-0-01
一、引 言
《浮生六記》是清朝文人沈復于嘉慶十三年(1808)所著的自傳體散文。原文共六記,僅存前四記。“《浮生六記》以作者夫婦生活為主線,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陳蕓情投意合,想要過一種布衣蔬食而從事藝術(shù)的生活,由于封建禮教的壓迫與貧困生活的煎熬,終至理想破滅?!保ò俣劝倏疲?/p>
此書被譯成了多國文字,最早的英譯本是1936年林語堂(1895-1976)的漢英對照本?!啊陡∩洝肥橇终Z堂先生最見功力的譯作,前后譯稿不下十余次,在英國的雜志發(fā)表后頗受推許?!保终Z堂,1999: 1)
《浮生六記》中出現(xiàn)了大量人名及稱謂。筆者在中國知網(wǎng)里查閱過相關(guān)文獻,發(fā)現(xiàn)僅有少數(shù)幾篇研究《浮生六記》文化詞匯翻譯的文章里,有提及過人名及稱謂的翻譯,但僅占全文較小的比例;而專門撰文研究《浮生六記》人名及稱謂翻譯的文章幾乎沒有。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僅選取第一記作為研究文本,探討林語堂的譯者主體性,是如何在其處理原文中大量的人名及稱謂的英譯方法上彰顯出來的。
二、譯者主體性
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研究僅僅將翻譯看成是兩種不同語言之間的轉(zhuǎn)換,譯者需要忠實于原文,基本無主體性可言。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西方出現(xiàn)了翻譯研究的‘文化轉(zhuǎn)向’,形成了面向譯入語文化的文化學派翻譯理論,翻譯研究的譯入語文化取向,不可避免要涉及翻譯主體問題。因此,翻譯研究的文化轉(zhuǎn)向,不僅開拓了翻譯研究的新空間,也將翻譯主體研究提上了譯學研究的重要日程,而譯者的文化身份及其主體性問題也自然成為其中重要的研究課題?!保ú槊鹘?、田雨,2003:21)。
不少學者給出了對譯者主體性的定義,如“譯者主體性是指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在尊重翻譯對象的前提下,為實現(xiàn)翻譯目的而在翻譯活動中表現(xiàn)出的主觀能動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譯主體自覺的文化意識、人文品格和文化、審美創(chuàng)造性。”(查明建,田雨,2003:22)也有作者認為,“譯者主體性可以分為宏觀與微觀兩方面。 宏觀指譯者對文本的選擇等方面,微觀方面包含譯者采取的翻譯策略等方面?!保ㄍ跛佧?,2011:80)
的確,從林語堂為《浮生六記》英譯本所作的譯者序中,不難看出,他非常喜愛這本書,認為女主人翁“蕓”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選擇將此故事翻譯出來,一方面想讓世界知道這對夫婦的故事,另一方面他仿佛看到中國處世哲學的精華在這對夫婦的生平故事上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出來。林選擇翻譯此書,是其譯者主體性宏觀方面的彰顯。下文將探討其譯者主體性的微觀方面——即譯者采取的翻譯策略等方面,是如何在其處理《浮生六記》中人名及稱謂方式的英譯上體現(xiàn)出來的。
三、《浮生六記》中人名、稱謂的處理方法
3.1 人名英譯
對于人名的英譯,林語堂大多采取了音譯,但是采用的是威妥瑪式拼音,而不是現(xiàn)代漢語拼音。如,蕓(Yǘn);匡衡劉向(K’uang Heng and Liu Hsiang),友人石琢堂(my friend Shih Chot’ang),徐秀峰(Hsu Hsiu feng),憨園(Han yuan)等。
中國古代的文人除了名字之外,還多有字、號或別名。但相對于其字、號和別名而言,大多數(shù)讀者更加熟悉其名字。為了指代更加清楚,并在讀者群中引起共鳴,林語堂在英譯時,將書中出現(xiàn)的詩人的字和號或別名都用其更為人熟知的名字的拼音表達出來,而沒有直接音譯。如原書中的“昌黎”被譯為了“Han Yu”(昌黎是韓愈的別名,但并沒有韓愈那樣為眾人所知曉);“柳州”被譯為了 “Liu Tsung yuan”(柳州是柳宗元的別名,其為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廬陵”被譯為 “Ouyang Hsiu”(歐陽修自稱為廬陵);“工部”被譯為 “Tu Fu”(杜工部為杜甫的別名)?!袄钋嗌彙焙汀袄钐住本蛔g為 “Li Po”(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白樂天”被譯為 “Po Chuyi”(白居易,字樂天)。
除此之外,原書中有名字縮寫的情況,林語堂在英譯中也將其全名再現(xiàn)出來。如“賈董”就被展開譯為 “Chia Yi and Tung Chung shu”;“庾徐”被展開英譯為 “Yu Hsin and Hsu Ling”。
采用這樣的翻譯方法,一方面能避免西方讀者對原作名字的誤讀,另一方面又能向西方讀者傳播中國文化,介紹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人。這與林語堂想向西方讀者傳播中國文化、讓西方世界了解中國的愿望是極其相符的。這樣的翻譯思想活動和翻譯策略,是其譯者主體性的彰顯。
3.2 稱謂方式的英譯
原書中出現(xiàn)的稱謂主要指親戚間的稱謂方式。對稱謂方式,林語堂大多采用的是意譯的方法。如“舅氏”譯為 “my maternal uncle”;“堂妹”譯為 “one of my girl cousins” ;“堂兄”為 “boy cousin”;“堂伯父”譯為“my uncle”;“堂上”分別譯作“my mother” 及“our parents”;“表妹婿”譯作 “boy cousin-in-law of mine”;“妾”譯為 “concubine”;“異姓兄弟”為“adopted brothers”;“義女”為“adopted daughters”。
除此之外,也有將親戚間的稱謂直接用對方的名字英譯出來的情況, 如“嫂”直接譯為“Yun”等。此譯法符合西方的稱謂方式。
綜上所述,林語堂在翻譯原文中的稱謂方式時,主要采用意譯的方法。這與林語堂希望盡量減少西方讀者的閱讀障礙,拉近與譯文讀者的距離的愿望息息相關(guān),這樣的翻譯思想活動和翻譯策略,也是其譯者主體性的彰顯。
3.3 其他
除人名和稱謂方式外,原文還出現(xiàn)了其他表示某類人的詞語,林語堂也都處理得非常好。如“先生”譯為 “my teacher”,“君子”為“gentleman”,“小人”為 “common fellow”,“閑人”為 “visitors”,“兩妓”為“two sing-song girls”,“寒士”為 “poor scholar”,“有力者”為 “some influential person”,“月下老人專司人間婚姻事”譯為 “The Old Man under the Moon is in charge of matrimony”。由上述例子可見,林語堂在透徹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礎(chǔ)上,采用了直譯、意譯的翻譯方法很好的再現(xiàn)了原文的風貌。
四、結(jié) 語
林語堂學貫中西,蜚聲海內(nèi)外?!皩|西方文化的了解與對中英文的掌握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這使他能在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世界間自由馳騁,游刃有余,為他在翻譯方面的造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保ǔ虒氀啵?005:97)《浮生六記》是其十分喜愛的一部作品,其譯者主體性的宏觀方面及微觀方面都在這部譯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從譯者主體性的宏觀方面,即譯本的選擇來看,林語堂選譯此書,是因其對蕓,對這對夫婦的喜愛,希望更多的人能夠知曉這對小夫婦的故事。從譯者主體性的微觀方面,即譯者的翻譯思維活動和翻譯策略來看:在處理原文中大量的人名及稱謂英譯的時候,林語堂一方面采用了音譯、直譯的方法,以向西方讀者傳播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讓西方世界了解中國;另一方面,林語堂又采用了意譯的方法,以盡量減少西方讀者的閱讀障礙,拉近與譯文讀者的距離?!皟赡_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林語堂很好地在譯文中再現(xiàn)了原文的風貌。無怪乎《浮生六記》被稱為其最見功力的譯作,在英國的雜志發(fā)表后頗受推許。
參考文獻:
[1]、程寶燕.林語堂與翻譯[A].郭著章.翻譯名家研究[C].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5.
[2]、林語堂譯、沈復著. 浮生六記[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王素麗. 從林譯《浮生六記》看譯者主體性的彰顯[J].文學界,2011(5):80.
[4]、查明建、田雨. 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J].中國翻譯,2003(1):22.
[5]、http://baike.baidu.com/view/1168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