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將研究他筆下豐富有趣的“怪人”形象,從作者幽默諷刺的寫作風格中體會作者在進行小說創(chuàng)作時所表達的人道主義精神。
關鍵詞:狄更斯;“怪人”形象;仁愛;人道主義
作者簡介:張恒正,男(1981-),山東滕州人,山東棗莊科技職業(yè)學院教師,主要從事中職語文、形勢與政策方面的教學與科研。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7-00-02
狄更斯是十九世紀英國著名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他全面突破現(xiàn)實主義藝術“如實再現(xiàn)”的手法,對人物進行高度藝術概括,為我們展示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在塑造人物形象時,狄更斯對人物的怪異特點給予了特別的關注。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狄更斯說自己對于人們的特征和怪異特點有敏銳的洞察力,他擅長于描寫他所觀察到的東西。在眾多的作品中, 狄更斯創(chuàng)造了很多這樣的“ 怪人”。這些“怪人”之所以怪,有的是因為某些獨特的小嗜好,有的則是因為他們性格的脫離常規(guī)或某些性格因素的過分發(fā)展。
一、怪誕的人物形象
(一)善良的“怪人”形象
狄更斯為我們描繪的廣闊社會圖畫中,無論是對下層人民、弱小勢力的同情,還是對貴族階級的揭露,都有一些樣貌、語言、行為古怪的善良人為其增添故事的色彩。他們有的生活貧困卻有著樂天的性格,有的飽受痛苦卻最終能以一顆純真善良的心待人,有的行為古怪、與眾不同,卻有著一顆比一般人更加仁愛的心。狄更斯用這些“怪人”形象讓我們看到人性中美好、閃光的一面。
1、苦難中的“怪人”
《大衛(wèi)·考波菲爾》中的密考伯即是狄更斯以自己的父親為原型創(chuàng)造的。密考伯一次次地進入債務人監(jiān)獄,這也迫使他的全家不得不跟著密考伯先生一起住進債務人監(jiān)獄。作者以第一人稱視角,描寫自己看到的密考伯夫婦的樂觀執(zhí)著的精神,盡管密考伯一次次異想天開的投資失敗、屢屢進入債務人監(jiān)獄,但這并沒有挫敗他的信心或是澆滅他生活的勇氣。除了不切實際的遠大抱負、喜歡咬文嚼字、用夸大的辭藻以外,他最大的特點就是不管處于什么樣的逆境,他都能夠隨遇而安。密考伯太太也是一個具有怪誕性格的形象,她的“怪”主要表現(xiàn)在語言上。她以不斷說出“我永遠不會舍棄密考伯先生”來表現(xiàn)自己對密考伯的不離不棄。
《雙城記》中的馬奈特醫(yī)生的出場就展示給我們一副苦難中的“怪人”形象。馬奈特醫(yī)生以一個孤獨的做鞋老人的形象出場,接著作者便用全知全能的視角為我們敘述馬奈特醫(yī)生簡單的話語,并評價解釋“那聲音微弱的可憐而又可怕。這無疑和長期幽禁及飲食粗劣有關,但主要還不是由于肉體上的衰弱,它的特別可哀之處,在于它是孤棲獨處、言語久廢的結果?!呀?jīng)完全喪失了人類聲音的活力和生氣,使人感到仿佛是一度嬌艷的色彩消退成了一點淡淡的漬痕。它是如此低沉抑郁,簡直像發(fā)自地層深處?!薄?】當他把女兒嫁給仇人的兒子達內后,他便又顯現(xiàn)出了那可憐的“怪人”形象:“他已脫去上衣和背心,襯衣領口敞開著,跟他當年干這活兒時一樣,連他的臉也恢復到昔日那種憔悴、枯槁的模樣?!?“他一聲不響,只顧埋頭干呀,干呀,干呀,別人和他說話,他像堵沒有回聲的墻或者茫茫大氣,毫無反應?!薄?】環(huán)境把一個正常的人逼成了怪人,狄更斯正是用這種典型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出的典型人物來揭露和批判貴族階級的慘無人道,同時將自己的人道主義思想宣揚給大家。
2、與世無爭的“怪人”
卡頓就是與世無爭的“怪人”的一個典型。在《雙城記》中,西德尼·卡頓被稱作是胡狼。胡狼即狼形的食肉動物,常尾隨獅子等大動物之后,吃其殘余獵物,故相傳獅子捕獵時,胡狼常來相助。在英語中,獅子常可作名士、紅人解,胡狼則有卑賤的助手、爪牙、走狗之意??D從一出場就被籠罩在大律師斯特里弗的光環(huán)之下,他總給人以吊兒郎當、前途無望的感覺,連他自己都自暴自棄地說:“你總是占你的先,而我,總是落我的后?!薄澳憧偸遣粩嗟劂@呀,沖呀,擠呀,推呀,無休無止,弄得我毫無進取的機會,只好在一旁發(fā)霉生銹。”【5】卡頓的“怪”在于真實的他是富有才華的,可以說沒有他的幫助斯特里弗就不可能取得那樣的成就,但他從不會積極爭取施展才華的機會,他的確是一匹很好的胡狼,甘愿站在幕后默默無聞,甚至是自甘墮落。他抱著“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的信念,用智慧和勇氣將自己與牢中的達內調換,以自己的死換來了露茜及家人的幸福,他的愛使所有的一切都顯得渺小。
(二)丑惡的“怪人”形象
狄更斯的小說中有許多有“怪誕”性格的人物,他們可以是如匹克威克先生般善良的正面人物,也可以是丑惡、不通人情的反面人物,如騙字金格爾、講求“事實”的葛雷硬先生等,他們不但外形怪異,而且本質也十分丑惡。在這類人物身上,作者賦予丑惡心靈以怪誕的形象,增加了對人物的厭惡之感,使作者對人物的感情更加逼真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1、騙子金格爾
《匹克威克外傳》中的金格爾是一個很典型的騙子形象。
在塑造金格爾這個人物時,狄更斯從著名演員馬修斯那兒借來了他所擅長的“不連貫的獨白”(staccato monologue),作為金格爾的主要特征。斷斷續(xù)續(xù)、幾字一空的語言正是金格爾騙取人們歡心與信任的一大怪異之處。他可以很巧妙的將對兩個人說的話合成一句,讓人聽起來親切自然,例如他裝作給被車夫誤解的匹克威克先生解圍,便說:“喂,九百二十四號,把車錢拿走,干你的活兒去——這可敬的先生——我非常了解——別胡說八道了——這邊走,先生——你的朋友們呢?”⑥顛倒錯落的語序,滑稽的言辭都是他獲得身邊人好感的手段。金格爾靠自己的油腔滑調、厚顏無恥處處行騙,他通過投機取巧,先后騙取了匹克威克先生的信任,沃德爾家的錢財,又化名菲茲—馬塞爾騙取里歐·亨特夫人的信任以及馬哲爾先生一家的好感等等。他利用別人的信任騙取他們的錢財與感情,滑稽怪誕的言語是他丑惡嘴臉的掩蓋工具。
2、只講“事實”的龐得貝
龐得貝是《艱難時世》中一個頂級的怪人,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人物的習慣動作,甚至是人物的慣用語言,通過反復夸張來強化突出人物的性格?!耙粋€用粗糙的材料造成的人——似乎那材料是被扯了又扯才造成這么一個龐然大物。一個膨頭脹額的人,太陽穴上青筋暴露,臉上的皮膚繃得那么緊,好像把眼睛崩開了,把眉毛吊了起來似的。一個渾身上下像打足了氣的氫氣球,隨時回升到天上去的人。一個永遠不厭其煩地夸耀自己是白手起家的人。一個老是用他那銅喇叭似的聲音來宣傳他過去的愚昧和貧窮的人。一個自謙得咄咄逼人的‘兇漢’?!薄?】龐得貝的“怪”是深入到骨髓里的,從說話到做事,他已顯現(xiàn)不出一丁點的人性,金錢與利益是驅使他一切行為的動機,他更像一個有著人形軀體的怪物,丑惡是他最大的特點。
3、斯巴塞太太
斯巴塞太太是龐得貝的女管家,她為人虛偽做作,工于心計,善于挑撥是非。在看到路易莎的不幸時她不僅不去拉一把,反而一直監(jiān)視著她,盼望她早點掉下“梯子的最后一層”。斯巴塞太太為了向龐得貝挑撥是非,不惜冒著大雨躲在樹林中監(jiān)視路易莎,她的“白色長筒襪染成了五顏六色,最顯著的是綠色;她的鞋子里盡是荊棘的刺;毛毛蟲吐著絲從她衣服的各部分吊下來,仿佛躺在它們自己制成的吊床中一樣。小河小川從她的帽子和羅馬式的鼻子上流了下來。”【11】她將自己弄得如此怪異狼狽,僅僅是為了要告訴龐得貝路易莎要去私奔。荊棘,毛毛蟲,臟的雨水與她融為一體,更加突出了她的丑惡。原本并不美好的東西,再用可怕的東西加以修飾,無論是外表與內心,斯巴塞太太的形象都使人感到厭惡。一切丑惡的行為,即使隱藏的再深,最終還是會暴露的。從斯巴塞太太這一形象中,我們看到了作者創(chuàng)作人物時外表與內心的完美統(tǒng)一。
二、狄更斯的人道主義理想
狄更斯的任何一本現(xiàn)實主義作品中,都在某種程度上滲透著濃濃的人道主義情懷。而能夠表現(xiàn)他人道主義思想的文學元素莫過于他筆下鮮活的人物形象。狄更斯通過他所塑造的典型人物,為我們展現(xiàn)了他以仁愛為核心的人道主義理想。
(一)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
對社會的批判是狄更斯從人道主義出發(fā)對社會進行觀察和評價的結果。他在《匹克威克外傳》的序言中稱“希望我原先披露的各種社會弊端,將來在這一版的每一卷里都能發(fā)現(xiàn)其中某條某項業(yè)已根絕……”狄更斯生活的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歷史上的繁榮時期,而到了19世紀后半期作者逐漸加深了對社會的認識,發(fā)現(xiàn)了它的黑暗與邪惡,為我們揭示了當時英國在社會表面繁榮下的種種弊端。
(二)對倫理道德的弘揚
倫理道德是狄更斯人道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而其道德內容的核心便是高尚、誠實與仁愛。狄更斯宣揚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和道德感化,在他看來,只要大家的道德水準提高了,人人講究仁愛、寬恕,社會就會美好起來。
在小說中,作者將有仁愛之心的人安排以幸福、無遺憾的結局,而不懂得寬恕與仁愛的人則定會自食其惡果。用愛來消滅恨,用仁愛、寬恕、和解來代替對抗,乃是狄更斯創(chuàng)作《雙城記》的意圖,這種仁愛精神不僅能使敵對的階級,敵對的人們互相諒解,而且可以改變人們扭曲了的心靈,使人們在精神上獲得再生。
結語
綜上所述,狄更斯用他非凡的藝術概括力,為我們塑造出一批具有典型性格的怪誕人物形象來,這些人物的名稱已有了它們固有的特征:匹克威克是大公無私、單純善良的化身;尤利亞·希普是假惺惺、虛偽的象征;密考伯則是無憂無慮而常想走運的樂天派等等。生活的真實是狄更斯作品內容最重要的表現(xiàn),在他的作品中包羅了社會的各個階層,他用藝術干預生活,用怪誕和諷刺揭示出十九世紀英國社會的矛盾。但他的人物刻畫過于理想,并試圖用道德感化來引導窮人得到幸福生活,這種人道主義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思想,但在當時文藝復興以來以追求個人利益為主的西方社會,作家超越時代局限的批判精神和追求人道主義的思想是十分難能可貴的,這充分體現(xiàn)了狄更斯思想的進步性。
注釋
【1】狄更斯.雙城記[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29.
【2】狄更斯.雙城記[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141.
【3】狄更斯.遠大前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58.
【4】狄更斯.遠大前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249.
【5】狄更斯.雙城記[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66.
【6】狄更斯.匹克威克外傳[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9.
【7】狄更斯.匹克威克外傳[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210.
【8】狄更斯.艱難時世[M].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19.
【9】狄更斯.艱難時世[M].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3.
【10】狄更斯.艱難時世[M].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8.
【11】狄更斯.艱難時世[M].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258.
【12】狄更斯.艱難時世[M].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271.
參考文獻:
[1]、錢青.英國19世紀文學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2]、羅經(jīng)國.狄更斯的創(chuàng)作[M].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2001.
[3]、蘇聯(lián)科學院高爾基世界文學研究所.1832—1870英國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4]、劉靜.《大衛(wèi)·科波菲爾》中的人物刻畫技巧與人物特征分析[J].蘭州工業(yè)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10).
[5]、李春萍.李銳.解讀《遠大前程》的人物形象[J].技術與教育,2008(1).
[6]、張軍.楊大亮.論狄更斯筆下的人物形象[J].名作欣賞,2007(10).
[7]、孫建芳.狄更斯小說中善惡沖突中的情與法[J].外國文學名作欣賞,2009(6).
[8]、龔好玲.狄更斯作品中的人道主義思想分析——從人物形象入手[J].咸寧學院學報,2010(7).
[9]、馬瑩.談《雙城記》中人物的象征意義[J].文學界·文學評論,2010(5).